..續本文上一頁選,即頃刻也,爲時不久,此身如影,外境如雲,豁然無礙;但暫時如是,非常能也。此名下判其名,令詳其義。此名精明,流溢前境者:精明,即心精妙明;流溢,謂此心光,虛融發泄于現前根塵之境,故不相礙。斯但定中,精研妙明聞性,功用所現,暫得如是;功用稍虧,虛融便失。非爲聖證,一證永證也。若行人遇此境界,不起住著,不生羨慕,一味平懷,依然照性,足證心妙非虛,可增信心,亦乃破色陰之先兆,誠是善祥境界,本無過咎也。若作聖解者:設若遇此境,無有聞慧,及缺涵養,辄作已證聖果之解,即落群邪圈缋,而受其惑,漸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癸二 內徹拾蟲
阿難!複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二身內透徹。行人仍複以此禅定心中,精研妙明。精研,即能觀智慧;妙明,即所觀聞性。觀久功深,不複外溢,自見其身,光明內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拾出蛲蛔;娆,即腹中短蟲;蛔,即腹中長蟲。拾出身相宛然,無有損傷毀壞;此名心精妙明,流溢形體,五髒虛融,四肢透徹。斯但定中,精研之行,逼拶之極,暫得如是,內身融徹,拾出蛲蛔,不久便失,非是聖人實證,一證永證也。不作聖證之心,誠是善祥境界,堪爲破陰之前兆。設若稍無知識,若作證聖之解者,即落群邪坑塹,而受其惑亂之害矣!
癸叁 精魄離合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余皆涉入,互爲賓主。忽于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叁精魄離合。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細研究,內身外境,悉皆虛融,較之第一只能外通,第二但能內徹,此次身境虛融,足見定力增勝耳。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醫經謂: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膽,或曰左腎,再俟考證,精藏于腎,神藏于心,除彼能執受之身根,爲一身之總,安然無改,此之魂魄意志精神,爲所執受,故皆涉入。
《指掌疏》,以六氣釋之。良以人禀天地之氣,天地之氣有六,所謂陰、陽、晦、明、風、雨,人亦應有,所謂魂、魄、意、志、精、神。言氣之上升者爲魂,下沈者爲魄,宛似陰陽二氣;氣之斂靜者爲志,氣之散動者爲意,宛似天地晦明之氣;氣之充和者爲神,氣之浸潤者爲精,宛似天地風雨二氣。但唯一身言之。 余皆涉入,互爲賓主者。魂本上升,而竟下沈,則魂爲賓,而魄爲主;魄本下沈,而竟上升,則魄爲賓,而魂爲主;余四涉入,例此可知。若更約魂涉于五,則五皆爲主,而魂爲賓;魄等涉五亦然;故曰互爲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音者,此一處說也。或聞十方,同敷秘密了義者:此各處說也。夫根身內境,魂魄互相涉入,空與十方外境,說法竟能得聞,此正由精研妙明,定力增勝,故得內外虛融也。此名精魄,遞相離合者:或精離本位,而合于魂,或魂離本位,而合于精等;離則出本位,合則入他位;此名精魄等遞互離合之意。成就善種者:所謂夙昔聞熏,善因種習,自能發揮,有所聞也。暫得如是非爲聖人之實證,一證永證也。余准上可知。
癸四 境變佛現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四境變佛現。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研功勝,妙心益明,澄露皎徹,似始覺之智,定光融透也。內光發明,似本覺之理,心光顯現也。十方無情世界,遍作閻浮檀紫金之色。一切有情種類,盡化諸佛如來,此則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之先兆也。雖現此境,觀照不息,功用增上,法、報、化叁身圓顯耳。于時忽見,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即法身佛也。踞天光臺,《梵網經》雲: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即報身佛也。天光即赫赫天光師子座,臺即蓮華臺藏世界,座依于臺,故雲天光臺也。千佛圍繞者:偈雲: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化身佛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者:蓮華,即佛所坐之蓮華,雖不言釋迦,可以意會釋迦與蓮華,俱時出現,依正莊嚴,莫不具足,此上即圓顯叁身之先兆也。此名心魂靈悟所染者:此乃是心魂,夙昔曾聞《華嚴》、《梵網》、《維摩》等經,聞熏靈悟所染,今于反聞妙定之中,心光研究發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不久便失,非爲聖證,一證永證,亘古常然也。余准上可知。
癸五 空成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製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五空成寶色。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細研究,妙明聞性,觀察不停者:反聞照性,綿密無間,皆觀察義,此屬于慧。抑按降伏者:抑止自心,按令不動,即所謂降伏其心,皆抑按義,此屬于定。製止超越者:製止,即爲抑按;超越,恐定力超于慧力,故製止之,使得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如車之兩輪,務必平均,不致傾覆也。 于時忽然之間,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雖然同時,各各遍滿,而且諸色,不相留滯隔礙也。或青黃赤白,各各純一而現,曾無混雜也。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抑按即製止,功力逾于常分,即是超越,此爲定力勝于慧力,逼拶之極,煥然而現,暫得如是,不久便息,非爲聖證,一現永現也。《寶鏡疏》雲:前見金界,及如來者,乃爲色變;此見空成寶色者,乃爲空變。然此色空,俱屬色法,皆眼對之境,今既雲變,則知色陰,逮亦不久,而將破矣。余准上可知。
癸六 暗中見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六暗中見物。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研究妙明,所謂心若沈沒,以觀起之,令定慧均等。澄徹者:澄靜其心,照徹前境,所謂靜極光露也。精光不亂者:心光凝定,不爲明暗之所動亂。忽于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非室內之物,乃暗中出現之物,不殊白晝,分明顯現,而暗室物,依然如故,亦不除滅。此名心光密澄其見,幽隱發露之時故得所視,洞徹幽暗,暫得如是,非爲聖證。《正脈》雲:曾聞有人,在靜室中,忽見一人,自地而出,一人從壁中來,對語良久,各沒原處。又有叁五裸形人,高二尺許,竊室中米,傍若無人也。余准上可知。
癸七 身同草木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七身同草木。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反聞功勝,內身外境,無不虛融,是謂圓入,忘身如遺。四肢有情之體,草木無情之物,以有情者,同于無情故,雖經火之燒,刀之斫,曾無所覺知。又則火光,縱使焚燒,不能令爇,刀割其肉,猶如削木相似,此名諸塵並銷,四大排遣。一向入純者:即一向反聞專切,純覺遺身,故曰入純曾無傷觸也。此不過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一證永證也。余准上可知。
癸八 遍見無礙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八遍見無礙。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研妙明,成就清淨之心,純一無雜,而淨心觀照功極,則淨極光通,忽見同居淨土也。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者:七寶交輝,自然朗徹。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者:上國土爲總報,既七寶交輝,此樓殿爲別報,自應莊嚴華麗也。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者:此忽見同居穢土,地獄天宮,一一親見,無有障礙也。此名欣厭,凝想日深,非今定中,作是覺觀,蓋是平日,聞諸經教,或說淨土、穢土,隨起欣淨厭穢之心,想久熏習成種。今于定中,反聞逼極,心光所灼,故悉發現。雖說化成,亦非虛境;雖是實境,亦同幻化耳,非爲聖證,一得永得也。余准上可知。
癸九 遙見遙聞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第九妄見妄聞。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研究深遠者:《指掌疏》雲:妄究妙明,以求深遠之境也。中夜正暗,不應有見。今雲忽于中夜能見者,顯暗不能蔽。且遙見遠方者:顯境不能隔。此正色陰將開,見性將圓之兆。 市井街巷者:交易之區曰市,汲水之處曰井,通衢正路曰街,旁通曲街曰巷。親族眷屬者:內外六親,族姓男女等。或聞其語者:見聞雖異,同一精明,今見性將圓,聞性亦爾。
《正脈》雲:言中夜者:偏取心境俱靜時也。但多在此時,未必局定也。此則顯然,是爲實境,余亦親見。河南常僧在潞,偶然靜坐,忽見鄉間市井宛然,見其兄于路,被官責打,此是白晝,計其時日。不久鄉人至潞,問之乃分毫不爽。此必宿世,禅定善根故,偶遇如此,惜其僧不知自重也。此名禅定迫心,迫到極處,遂令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