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起此座,即时六变震动。尔时魔王,见其宫殿震动,以天眼遥观,知是悉达太子,于菩提树下,誓成佛道。即时下令,谁能领旨,破坏禅定?当时三位魔女,领旨前往,此即定能招魔之明证也。幸佛定力既深,愿力坚固,不为所动。后魔王亲自率领魔兵魔将,前往破坏,亦复无可如何。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彼等所依,无非愚痴邪暗之境。行人修定,心光一发,与菩萨诸圣,通同吻合,能破愚痴邪暗。由是于汝静修三昧时,佥来恼乱于汝,佥即皆也。皆欲破坏禅定,彼等始安也。初惊动诸魔由定竟。
辛二 成就破乱由迷 分六 壬初 示喻客不成害 二 正推迷乱由主 三 觉悟必能超胜 四 迷惑必致堕落 五 前堕淫室害浅 六 若堕魔类害深 今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此示悟迷之得失也。然彼等诸魔,见其宫殿,无故崩裂,虽有大怒,而言虽有者,究竟与我无伤也。彼尘劳内者:谓彼犹在尘劳,生灭法中,所起邪行。汝妙觉中者:谓汝所修,妙觉真常心中,本具正定,邪不敌正,以生灭而欲坏真常,以怒气而欲恼定心,譬如以风吹日月之光,以刀断长流之水。了不相触者:日月之光如故,长流之水无痕,了不触伤也。
又汝修定者,观智增明,犹如沸汤;彼扰恼者,邪执正固,犹如坚冰;非但无损,且能破魔。沸汤之暖气,渐渐邻近于坚冰,而坚冰之冻结,不日消亡殒灭矣!彼虽徒恃五通神力,纵有大怒,亦不过但为其客,终不久住,不能成害矣!
壬二 正推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成就破汝戒律,乱汝定心,其过在谁?实由汝之心中,五阴主人。五阴,即下所说,五重阴境;主人,即下所说,观照之智。如若阴境现前,观智得力,无论强软二魔,不生畏惧,彼之伎俩有尽,我之不睬无穷;若观智稍亏,迷失正念,则魔王乘间而入;故喻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正脉》云:魔扰行人,如客贼劫主,主若深居不动,贼乃莫测,愈近愈恐。俗云:强贼怕弱主是也。主若自守不定,惊慌出走,为贼所执,方得其便;以法对喻,足知悉在主也。
壬三 觉悟必能超胜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行人当此禅那正定之中,慧照观察,一念不生。觉悟无惑者:觉其是魔,悟非善境,不受其惑,则彼魔力,虽然强横,亦无所施其伎,故曰无奈汝何。 阴消入明下,释无奈汝何之故,阴境消除,而入大光明藏。如前云:闻熏精明,明遍法界是也。则彼群邪,咸受幽气者:彼之群魔邪怪,咸禀受幽暗之气以成形,如罗刹向日不见,可以为证。以汝之智慧光明,能破彼之愚痴黑暗,故曰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前云:则诸幽暗,性不能全是也。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者:留尚不敢留,何能扰乱汝之禅定耶?
壬四 迷惑必致堕落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若是五阴主人,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必至误为圣证,被阴所迷矣!则汝阿难,既失正受,必为魔子,凡所修为,皆是魔业,而成就魔人之类矣!
壬五 前堕淫室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且如摩登伽女,殊为眇小,而复下劣,彼之初心,唯以先梵天咒,咒汝破佛所制律仪,八万细行之中,祗能毁汝,与女人身相触,一戒而已。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将毁者,而尚未毁也。此并非汝之故起淫爱,由汝心清净故,且有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毁戒体,尚未至于沦溺也。孤山曰:以淫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
壬六 若堕魔类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此指阴魔,隳坏也;此阴境现前,乃是要坏汝法身,丧汝慧命,故曰隳汝宝觉全身。法身慧命俱隳,故以全身称之。如宰臣家下,设喻警觉,宰臣贵邻天子,一人之下,万民之上,一旦有事,触犯天威,忽逢籍没,削除籍贯,没收财产,则不但丧尽官位,且难免刑律,是宜警惕,而觉察矣!设汝果隳宝觉全身,岂止道果不成,必致出没三途,所谓宛转飘零,堕落恶趣,无可依怙。当此之际,虽有诸佛,大哀旷济,怎奈邪见深入,亦难救矣!初标告动成之由竟。
庚二 详分五阴魔相 分五 辛初 色阴魔相 至五 识阴魔相 辛初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今初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此通明色阴,始终之境也。上来所明,诸魔来扰,均由于定,而成就破乱,由汝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故嘱阿难,汝当以智知。汝坐道场者:修道之场,有事有理:一、理事双修之道场。即七卷中,严结坛场,三七日后,克期取证,即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不起于坐,名为坐道场。二、惟理道场。不结坛仪,不拘身坐,但取前详释,闻中境界,以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四威仪之内,专注反闻,为坐道场。
销落诸念者:即专注反闻照性,疑情不散,亡其所缘尘象,而诸念自然销落,不必更用别种工夫,此正耳根圆通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也。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者:若工夫深造,其妄念自然销尽;即前所入既寂也。其念既尽,则诸离念,本具根性,即时显现,一切时,一切处,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正脉》云:正是念头入手之意,非发光之谓也。又销念即寂寂,精明即惺惺,注闻本不注境,故境之动静;安能移之?闻性无干意识,故识之忆忘,安能变之,且识忽起,而为忆也,如影现镜中,曾不障于镜;识忽灭,而为忘也,如影灭镜内,而镜体如故,此正禅家打成一片时节矣!即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 《指掌疏》云:动静不移,指耳根闻性;忆忘如一,指意根知性。六根举二,余可例知也。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行人惺寂双流,当住心于根性之处,由上工夫入手,故此三昧现前,名为入三摩地,即耳门圆照三昧,是也。如明目人下,状其在定境界,然则定力未深,理境乍入,犹为色阴所覆,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之室。虽然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无奈色阴未开,心光未发,故凡见处,惟是无边幽暗,绝无光明。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谓此根性,尚被色阴所拘局曰区,尚被色阴之所盖覆曰宇,区小屋也,宇屋之四垂也。此乃色阴未破之相。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使定力功深,发本明耀,前之黑暗,悉化光明,若目之明白朗照,内彻五脏百骸,外彻山河大地,虽未能圆鉴大千,而眼前十方,所有之处,莫不洞达开通,悉皆无碍复再有幽隐黑暗,妙净之相,自此则精性心光遍圆,故名为色阴尽也。如人身穿五重衣服,今初脱最上一重也。五阴生从识起,灭从色除,如人穿衣一般,先穿里衣,识阴乃至色阴,从细向粗;今破除则从粗向细,先色阴,乃至识阴,如脱衣相似也。 《正脉》问:诸色尚见,何以言尽?答:圆融中道,岂尽色成空耶?但尽色阴,不盖覆而已。良由真心,元能随缘现色,而色不异心,本自明彻,如珠有光,还照珠体,但缘无始,迷己为物,遍成障隔,又认物为己,而聚见于眼,是以永沉黑暗,尽失其遍界之明,岂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觉现暗,今缘奢摩他中,开示四科七大,元一藏心,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彼时有学,尚属比量而知,方以觉得现暗,未能现量而见,岂即亲证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忍尔色阴云开,亲证本明,一切坚顽,暗昧根尘,皆如琉璃,内外莹彻,且不聚见于眼,而心体周遍,无复远近,皆如目前,是谓色阴尽,岂坏色成空,可比其万一哉!
然色阴既尽,是人即能超越劫浊。《指掌疏》云:此经劫浊,以空见相织为体。如前劫浊文云:汝见虚空,空见不分,相织妄成,名为劫浊。是知上之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不知是何境界,正是劫浊之相。今以定力转深,并空亦亡,见无所织,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同观色阴之所由生,即是空见不分之际,坚执欲见,遂致结暗,以成色相。故云: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前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化迷不息,正坚固妄想也。初具示始终竟。
壬二 中间十境 分十 癸初 身能出碍 至 十 妄见妄说 今初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下别示,色阴十种魔境,此第一身能出碍。行人修定,当在此色阴未破将破之中,寂照并行时节。亦即前云: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如散心时,对目前现境,惟觉一区光明,曾不觉知余处皆暗。今在定心,譬如黑夜,对一室灯光,而室外无边昏暗,皆所不知。一旦弃而不顾,目前现境,专注反闻,但觉无边法界,而现境都失,觉得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灭室灯,室也没了,通天彻地,浑成黑暗;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之中。龙潭吹灯,发明德山,即此境界也 。后凡言此中者,皆即此中。精研妙明者:即精细研究,妙明闻性,寂照并行也。此妙明闻性,本周法界,曾无隔碍。祗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交相组织,遂成质碍。今精研定力增胜,内外虚融,所有身境,如云如影,不复密织坚实也。
少选之间,身能出碍者: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