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丁二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分二 戊初 无问自说五阴魔境 二 因请重明五阴生灭 戊初分三 己初 普告魔境当识 二 会众顶礼钦承 三 正以详陈魔事 己初分三 庚初 最后真慈不尽 二 详标微细魔事 三 敕令谛听许说 今初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此无问自说之文,以阿难但知请定,而定中所发微细魔事,非己智力,所能发问。佛知欲修楞严大定,魔军必来阻挠,若不辨明,五阴魔境令识,以保护正修,免致堕落。故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床以师子名者,表其无畏也,几以七宝称者,视其贵重也。回紫金山者:如来丈六金躯,圆光遍照,犹如金山。再来凭倚者:即最后真慈不尽,不待请而自说也。于是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此乃经家叙述也。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者:乃曲为有学,是以特举耳。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者:此叙过去,虽发回小向大之心,舍小乘法,趣大菩提,无上觉道,可谓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矣。我今已说,真修行法者:吾现今已为汝演说,真实修行之法,即反闻工夫,闻性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故。依此而修,决定不谬,但其中未说魔事,不得不详为辨明令识也。

  庚二 详标微细魔事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问尚不知,何况能识?但恐汝等,犹未能识。修习楞严大定,乃双举性修二定合称;奢摩他,即自性本定;毗婆舍那,即微密观照而修;而此性修定中,有种种微细魔事,若不预知,其何能避?设或魔境,倏尔现前,汝不能识,难免以邪为正,将妄作真也。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者:谓修定原为以定水,洗除心垢,若魔境不识,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不得其正,则必落于邪见,如下之五阴魔境,总由认邪为正,皆邪见也。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前则总标,此则详标一切魔境。或汝阴魔者:有通有别,通则五十种境界,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种,但是初心自现,当无外魔。故云或汝阴魔也。受阴十种,已召外魔入心,而魔未现身也。想阴十种,方有天魔,及鬼神魑魅。此上二阴,皆由稍失正念,引起外魔;故云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也。设使诸魔现起时,而心中若不明了辨识,或自认为圣,未得谓得;或认魔为圣,身命供养;皆是认贼为子,则丧法财,伤慧命,可不危哉!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又复明行识二阴。行阴所发,十种心魔;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无外境,但是于自心中,妄生邪见,得少为足;且更自言,满足菩提,不免轮坠。如第四禅,无闻比丘等:举一为例,以发明之。如无闻比丘,但修无想,不务多闻;报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小圣,阿罗汉果。天报已毕,想心复起,衰相现前;不知自己本未证果,反起谤辞,言我今已证阿罗汉果,身遭后有,谓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谤佛,堕阿鼻狱。其害若此,可不畏哉!

  《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师心自修,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统谓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四果。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便生邪见,谤无涅槃,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盖经论一事,而详略异耳。二详标微细魔事竟。

  庚三 敕令谛听许说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正脉》云:不但分别,而更许仔细者:一以魔相,幽微难见;一以魔害,酷烈难堪;故劳真慈如此也。初普告魔境当识竟。

  己二 会众顶礼钦承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定中魔事,非如来智力,安能分别?今蒙真慈,许以仔细分别,故阿难悚然起立,并其合会同有学者,咸生欢喜之心,至诚顶礼,谢前许说,俯伏谛听慈诲,亦足见敬佛尊法之至意也。

  己三 正以详陈魔事 分三 庚初 标告劝成之由 二 详分五阴魔相 三 结示超证护持 庚初分二 辛初 惊动诸魔由定 二 成就破乱由迷 辛初分二 壬初 推真妄生灭相关 二 示大定致魔之相 壬初分四 癸初 先明本觉同佛 二 次示妄生空界 三 比况空界微茫 四 归元必坏空界 今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见阿难,及诸大众,敬佛尊法之至意。遂告之曰:汝等当起慧照观察,了知有漏世界,依报也;十二类生,正报也;远由惑现,近由业招,故曰有漏,拣非无漏无为也。盖吾人自具如来藏性,乃本来自觉,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觉性圆满,遍在诸佛心中,为生佛共依心体;故与十方,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也。

  癸二 次示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由汝无始妄想,迷本有之真理,以为过咎,此即无始无明。而无明妄想,各有本末;根本无明之性属痴,根本妄想之性属动,二者同时,故同称无始。下乃详释。《指掌疏》云:痴即无明,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即名为痴。不觉心起动也,而有其念,即名为爱;如前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盖即指欲明觉体之念,为爱也。由爱故真妄和合,变起赖耶本识,名曰发生;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如前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是乃以立所为发生也。生发者:谓依前所生业识,发起能见见分,所谓依动故能见;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乃以妄能为生发也。遍迷者:谓由能见,故于前本觉真心,全成晦昧,不见真觉,唯见顽虚,是曰故有空性;如前偈云,迷妄有虚空是也。 化迷不息者:以见对空,转觉迷闷,复起化迷之心,遂于空中,见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如前云,依空立世界是也。此空此界,且约细相中国土言之;不言众生,以动魔之由,唯在国土振裂,无关众生故。亦不言粗相者,以粗相业招,属别业境,迷事妄想所致。细相惑现,属同分境,迷理无明所致。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十方,指同分境;微尘,喻数目之多,拣非无漏,乃明有漏;如前同分妄见文云:娑婆世界,并及十方,诸有漏国,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虚妄病缘。故云: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迷是迷真,顽是起妄,谓由遍迷,遂有顽空;如上云,生发遍迷,故有空性,谓由化迷,遂有世界,如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世界,无非妄想安立也,明矣。

  癸三 比况空界微茫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世间之大,莫大于虚空,然而虚空,犹未足为大,当知无边不动虚空,生汝本觉真心之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即指天际,据儒典以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故以太清称之。片云,指一片浮云,至虚至微,点在太清里,岂能久存耶?此以太清喻真心,以片云喻虚空,其渺小易坏;况诸世界,又在虚空之中,其虚幻之义,不益可见乎?

  癸四 归元必坏空界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设使汝等,能有一人,心光内照,发明本有真心,返本归元,归元则无迷,无迷则此十方晦昧,所成之顽空,皆悉销灭,而殒亡矣!以虚空原因迷妄而有,如前云生发遍迷,故有空性,无迷故无妄空,此真显妄破,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云何顽空之中,所有结暗为色之国土,而能保全,不形振裂耶?

  问: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现在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见虚空?答:此虚空,是未归元之众生所见,非关诸佛之事。譬如眼中有翳,夜见灯光,别有五色圆影,诸佛翳病已除,全空全真,唯见一真法界也。初推真妄生灭相关竟。

  壬二 示大定致魔之相 分二 癸初 诸圣心精通吻 二 诸魔佥来恼乱 今初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汝等修习禅定,要严饰三摩地者:即反闻工夫,时时无间,行、住、坐、卧,亡尘照理,住此理中,不昏不散;能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同吻合。《正脉》云:圣凡元一法界,特凡迷驰扰,别成邪聚,不隔而隔。今一旦悟后归元,故不离当处,一念不生,与诸圣心泯同一际,湛然虚明,无别无二。

  癸二 诸魔佥来恼乱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一切欲界顶天魔王,以及魔民、魔女,及与大力鬼神,亦兼夜叉罗刹。诸凡夫天:即六欲四禅,洎及外道,无想天等,见其宫殿,一旦无故,忽然崩坏破裂,乃并诸大地,亦皆振摇开坼。水陆飞腾:即是三居众生,见其大地振坼,无不惊怖慑惧不安也。凡夫昏暗者:独指人道,昏迷暗钝,谓未具五通。不觉,是行人入定,将证之故,无端被境所迁,甚至讹言,阴阳失度等,故曰不觉迁讹。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此魔等来恼。彼等,即指天魔、鬼神等;咸得五种神通者:此为报通,非是修通。于六通中,惟除漏尽通,是无漏禅定,断惑所发。既咸得五通,必知宫殿崩裂,是定力所为,留恋尘劳,自然不求出世,如何令汝,任运成道,而摧裂其处耶?如释迦如来,于菩提场,安坐之时,发一咒愿,而我不成佛道,…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