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起此座,即時六變震動。爾時魔王,見其宮殿震動,以天眼遙觀,知是悉達太子,于菩提樹下,誓成佛道。即時下令,誰能領旨,破壞禅定?當時叁位魔女,領旨前往,此即定能招魔之明證也。幸佛定力既深,願力堅固,不爲所動。後魔王親自率領魔兵魔將,前往破壞,亦複無可如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彼等所依,無非愚癡邪暗之境。行人修定,心光一發,與菩薩諸聖,通同吻合,能破愚癡邪暗。由是于汝靜修叁昧時,佥來惱亂于汝,佥即皆也。皆欲破壞禅定,彼等始安也。初驚動諸魔由定竟。

  辛二 成就破亂由迷 分六 壬初 示喻客不成害 二 正推迷亂由主 叁 覺悟必能超勝 四 迷惑必致墮落 五 前墮淫室害淺 六 若墮魔類害深 今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爲其客。

  此示悟迷之得失也。然彼等諸魔,見其宮殿,無故崩裂,雖有大怒,而言雖有者,究竟與我無傷也。彼塵勞內者:謂彼猶在塵勞,生滅法中,所起邪行。汝妙覺中者:謂汝所修,妙覺真常心中,本具正定,邪不敵正,以生滅而欲壞真常,以怒氣而欲惱定心,譬如以風吹日月之光,以刀斷長流之水。了不相觸者:日月之光如故,長流之水無痕,了不觸傷也。

  又汝修定者,觀智增明,猶如沸湯;彼擾惱者,邪執正固,猶如堅冰;非但無損,且能破魔。沸湯之暖氣,漸漸鄰近于堅冰,而堅冰之凍結,不日消亡殒滅矣!彼雖徒恃五通神力,縱有大怒,亦不過但爲其客,終不久住,不能成害矣!

  壬二 正推迷亂由主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成就破汝戒律,亂汝定心,其過在誰?實由汝之心中,五陰主人。五陰,即下所說,五重陰境;主人,即下所說,觀照之智。如若陰境現前,觀智得力,無論強軟二魔,不生畏懼,彼之伎倆有盡,我之不睬無窮;若觀智稍虧,迷失正念,則魔王乘間而入;故喻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正脈》雲:魔擾行人,如客賊劫主,主若深居不動,賊乃莫測,愈近愈恐。俗雲:強賊怕弱主是也。主若自守不定,驚慌出走,爲賊所執,方得其便;以法對喻,足知悉在主也。

  壬叁 覺悟必能超勝

  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鹹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行人當此禅那正定之中,慧照觀察,一念不生。覺悟無惑者:覺其是魔,悟非善境,不受其惑,則彼魔力,雖然強橫,亦無所施其伎,故曰無奈汝何。 陰消入明下,釋無奈汝何之故,陰境消除,而入大光明藏。如前雲:聞熏精明,明遍法界是也。則彼群邪,鹹受幽氣者:彼之群魔邪怪,鹹禀受幽暗之氣以成形,如羅刹向日不見,可以爲證。以汝之智慧光明,能破彼之愚癡黑暗,故曰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前雲:則諸幽暗,性不能全是也。如何敢留,擾亂禅定者:留尚不敢留,何能擾亂汝之禅定耶?

  壬四 迷惑必致墮落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爲魔子,成就魔人。

  若是五陰主人,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必至誤爲聖證,被陰所迷矣!則汝阿難,既失正受,必爲魔子,凡所修爲,皆是魔業,而成就魔人之類矣!

  壬五 前墮淫室害淺

  如摩登伽,殊爲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祗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且如摩登伽女,殊爲眇小,而複下劣,彼之初心,唯以先梵天咒,咒汝破佛所製律儀,八萬細行之中,祗能毀汝,與女人身相觸,一戒而已。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將毀者,而尚未毀也。此並非汝之故起淫愛,由汝心清淨故,且有初果,道共戒力,自然無毀戒體,尚未至于淪溺也。孤山曰:以淫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

  壬六 若墮魔類害深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此指陰魔,隳壞也;此陰境現前,乃是要壞汝法身,喪汝慧命,故曰隳汝寶覺全身。法身慧命俱隳,故以全身稱之。如宰臣家下,設喻警覺,宰臣貴鄰天子,一人之下,萬民之上,一旦有事,觸犯天威,忽逢籍沒,削除籍貫,沒收財産,則不但喪盡官位,且難免刑律,是宜警惕,而覺察矣!設汝果隳寶覺全身,豈止道果不成,必致出沒叁途,所謂宛轉飄零,墮落惡趣,無可依怙。當此之際,雖有諸佛,大哀曠濟,怎奈邪見深入,亦難救矣!初標告動成之由竟。

  庚二 詳分五陰魔相 分五 辛初 色陰魔相 至五 識陰魔相 辛初分叁 壬初 具示始終 二 中間十境 叁 結害囑護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區宇 二 終破顯露妄源 今初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此通明色陰,始終之境也。上來所明,諸魔來擾,均由于定,而成就破亂,由汝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故囑阿難,汝當以智知。汝坐道場者:修道之場,有事有理:一、理事雙修之道場。即七卷中,嚴結壇場,叁七日後,克期取證,即于此處,修叁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經一百日,不起于坐,名爲坐道場。二、惟理道場。不結壇儀,不拘身坐,但取前詳釋,聞中境界,以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四威儀之內,專注反聞,爲坐道場。

  銷落諸念者:即專注反聞照性,疑情不散,亡其所緣塵象,而諸念自然銷落,不必更用別種工夫,此正耳根圓通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也。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者:若工夫深造,其妄念自然銷盡;即前所入既寂也。其念既盡,則諸離念,本具根性,即時顯現,一切時,一切處,精而不雜,明而不昧。《正脈》雲:正是念頭入手之意,非發光之謂也。又銷念即寂寂,精明即惺惺,注聞本不注境,故境之動靜;安能移之?聞性無幹意識,故識之憶忘,安能變之,且識忽起,而爲憶也,如影現鏡中,曾不障于鏡;識忽滅,而爲忘也,如影滅鏡內,而鏡體如故,此正禅家打成一片時節矣!即前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 《指掌疏》雲:動靜不移,指耳根聞性;憶忘如一,指意根知性。六根舉二,余可例知也。

  當住此處,入叁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

  行人惺寂雙流,當住心于根性之處,由上工夫入手,故此叁昧現前,名爲入叁摩地,即耳門圓照叁昧,是也。如明目人下,狀其在定境界,然則定力未深,理境乍入,猶爲色陰所覆,故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之室。雖然六精之性,妙淨明心,本來周遍法界;無奈色陰未開,心光未發,故凡見處,惟是無邊幽暗,絕無光明。此則名爲色陰區宇:謂此根性,尚被色陰所拘局曰區,尚被色陰之所蓋覆曰宇,區小屋也,宇屋之四垂也。此乃色陰未破之相。初始修未破區宇竟。

  癸二 終破顯露妄源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

  若使定力功深,發本明耀,前之黑暗,悉化光明,若目之明白朗照,內徹五髒百骸,外徹山河大地,雖未能圓鑒大千,而眼前十方,所有之處,莫不洞達開通,悉皆無礙複再有幽隱黑暗,妙淨之相,自此則精性心光遍圓,故名爲色陰盡也。如人身穿五重衣服,今初脫最上一重也。五陰生從識起,滅從色除,如人穿衣一般,先穿裏衣,識陰乃至色陰,從細向粗;今破除則從粗向細,先色陰,乃至識陰,如脫衣相似也。 《正脈》問:諸色尚見,何以言盡?答:圓融中道,豈盡色成空耶?但盡色陰,不蓋覆而已。良由真心,元能隨緣現色,而色不異心,本自明徹,如珠有光,還照珠體,但緣無始,迷己爲物,遍成障隔,又認物爲己,而聚見于眼,是以永沈黑暗,盡失其遍界之明,豈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覺現暗,今緣奢摩他中,開示四科七大,元一藏心,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彼時有學,尚屬比量而知,方以覺得現暗,未能現量而見,豈即親證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入叁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忍爾色陰雲開,親證本明,一切堅頑,暗昧根塵,皆如琉璃,內外瑩徹,且不聚見于眼,而心體周遍,無複遠近,皆如目前,是謂色陰盡,豈壞色成空,可比其萬一哉!

  然色陰既盡,是人即能超越劫濁。《指掌疏》雲:此經劫濁,以空見相織爲體。如前劫濁文雲:汝見虛空,空見不分,相織妄成,名爲劫濁。是知上之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不知是何境界,正是劫濁之相。今以定力轉深,並空亦亡,見無所織,故能超越。超越之後,同觀色陰之所由生,即是空見不分之際,堅執欲見,遂致結暗,以成色相。故雲:堅固妄想,以爲其本。前雲: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化迷不息,正堅固妄想也。初具示始終竟。

  壬二 中間十境 分十 癸初 身能出礙 至 十 妄見妄說 今初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下別示,色陰十種魔境,此第一身能出礙。行人修定,當在此色陰未破將破之中,寂照並行時節。亦即前雲:如明目人,處大幽暗,如散心時,對目前現境,惟覺一區光明,曾不覺知余處皆暗。今在定心,譬如黑夜,對一室燈光,而室外無邊昏暗,皆所不知。一旦棄而不顧,目前現境,專注反聞,但覺無邊法界,而現境都失,覺得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滅室燈,室也沒了,通天徹地,渾成黑暗;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之中。龍潭吹燈,發明德山,即此境界也 。後凡言此中者,皆即此中。精研妙明者:即精細研究,妙明聞性,寂照並行也。此妙明聞性,本周法界,曾無隔礙。祗因衆生,妄認四大爲身,則內外塵相,交相組織,遂成質礙。今精研定力增勝,內外虛融,所有身境,如雲如影,不複密織堅實也。

  少選之間,身能出礙者:少…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