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則孔夫子拜七歲小孩爲師的故事──

  有一個七歲孩童用土堆成一座城,正好孔子乘在馬車上,由子路駕馬車路過此處,子路性情魯莽,見此孩童不避開讓馬通行,就大聲吆喝說:“喂喂!小孩童,你難道沒有看見馬來了?趕快讓路吧!”

  這個小孩擡起頭天真無邪地跟子路說:“你先看看這地上有什麼?”子路答:“這是土城啊!”他就說:“自古以來是城讓馬?還是馬讓城呢?”子路一聽,竟無言以對。孔子在車上見此情景,立刻下車,雙手作揖,恭恭敬敬地拜他爲師。因爲孔子自認活了五十幾歲,從來沒想過這個道理,果真如孩童所言的──是馬繞過城池而通行,並非城池讓路給馬過啊!

  這就是一個道理,所以孔子非常敬重這位孩童。

  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就在此。凡夫像一個裝了半桶水的破桶子一樣,容易搖晃漏水;如果裝滿了水,則重心穩固,不易搖晃。農夫在收割稻米之前,只要看看田中的稻米,就可以估計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如果稻穗都長長得直直挺挺,農夫們就擔憂今年的收成不好;如果看到所有的稻穗都彎倒下去,農夫一定很高興今年可以大豐收了。

  有時候聽弟子們說:“我已經學很多、懂很多了····。”我就非常擔心他像一棵沒有飽滿的稻穗一樣,半生不熟的。如果他常常低聲下氣,不論何時都非常謙虛,我便暗自歡喜,因爲,佛教慈濟志業的慧命將可以延續下去。

  一個凡夫時時刻刻都想表現自己的能力與才幹,實在是不算什麼,最好是能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表現自己的苦幹;苦幹比能幹還重要。我曾告訴大家,不可眼高手低,應該手比眼高才對。一個正常的人是手比眼高,你們了解這個道理嗎?或許有人說,眼睛長在臉上,手在肩頸下方,怎麼可能手長得比眼睛高呢?

  其實,手是比眼高的,凡是眼睛看得到,手就能做得到,也就是說,我們見解正確時,行動就一定會正確。我的心中想要“爲衆生、爲佛教”盡一份力量時,就會專心致力地做到“爲衆生、爲佛教”,這是手比眼高。所以,這都是見解。“一勤天下無難事”,普通人認爲天下之事都非常艱钜,我希望大家的人生觀及見解,不要存有“難”字,心無難則事無難。

  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好好去除煩惱,在凡夫而言,煩惱就是障礙──覺得事事皆難,就會造成障礙,如果我們常常貢高我慢、心存貪嗔癡,就是佛教中所謂的五大病──貪、嗔、癡、慢、疑。若能除去這五大病,就稱爲“無漏”,無漏則無煩惱;汙穢肮髒的東西不會沈在桶底,幹淨的水更不會裝滿後就流失。

  凡夫被業轉,聖人能轉業

  人不能離開水,心也不能染著汙穢之物,所以我們要去掉染著的心,常常裝滿甘露法水,這就稱爲“無漏”。若能如此,自然能見四谛分明。佛教中不論是修小乘、中乘、大乘等各種法,都不能離開四谛法的真理──苦、集、滅、道。想透徹此四種真理,就一定要修無漏道;四谛法的道理透徹之後,自然能産生智慧、明辨是非,破除外道的種種邪思邪見。

  外道的見解都是極端的,一種是“有”,一種是“無”,所以印度的宗教非常複雜。當初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教,這些教法都不離“無”、“有”兩種極端的道理,而且都是邪見。而佛陀教導我們的是中道思想,可以說是透徹人生“一切皆空”的道理。

  我常常分析“空”的道理,宇宙世間一切萬物,從我們的身軀到所有的一草一木,都沒有離開“四大”因素,而每一個“四大”因素,也都是由“四大”所組合而成,如果我們將“四大”慢慢的分離,則最後──“四大皆空”,一切萬物都是空的。

  這只不過是透徹世間萬物的道理,而佛教中尚有一甚深微妙的無上道,稱爲“真空妙有”,說“無有”真的是“無有”,但是只有在真正“無有”當中,才能發現一個真正微妙的“有”,那就是──每個人的本性。“本性”是什麼模樣?“本性”根本無“形”與“色”,就是因爲它無形無色,所以我們才稱它爲“妙有”。

  這個微妙的真理,是佛教最透徹的教育,並非“有”就永遠有,也不是“無”就永遠無;如果說事事都“有”則會迷,說樣樣都“無”則會斷;說“有”則執常,說“無”則執斷。人間若是“無”,則什麼都沒有,無因也無果,作惡不可怕,爲善無果報,這就是“斷見”。如果說人間什麼都是“有”,什麼都是永遠存在,則會“執常”。

  佛教教導我們“一切唯業”。業力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業”,無形也無色,一個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如果你今天想要保持平和甯靜的心情,卻遇到一位和你有障礙緣的人,一看到他心裏就不高興,聽到他說話,心中就起煩惱,無形中便會說出不好聽的話,而招惹很大的困擾與麻煩。等你說完話之後,才發覺自己錯了。本來打算心平氣和地對待人,心念卻不自覺地從溫和轉成嗔恚暴怒,這就是心力的影響,造成彼此之間緣的歧異,也稱做“業力”。人被業力牽引,注定了一生之中的一切果報,這也就是佛陀所分析的“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一切的“因”,都是由我們的心力所造成。凡夫被業所轉,因爲過去業力的影響,使現在的心念無法控製;若是聖人,則能夠轉業。學佛,就是要學得能夠轉業,用心力控製自己所有的行動,這些都必須由“正見”修得;我們若能修無漏道,見四谛分明,自然不會被外道的邪思、邪見分散精神。

  在家的學佛者,若能修無上道的正見、無量的正見,則日常生活中一切事業皆在正法的道上,不會有任何偏差。佛性平等,不獨是出家人才可以稱爲“修行”;在家人從事任何事業,無不是在修行。今天聽了佛法,就要表現在今天的行爲上,力行“正見”,不斷增長智慧,則所做所爲都是福業。

  佛法所教導的,就是爲了端正我們的心念、見解,爲了清淨我們的觀念及心病,所以佛陀設教叁藏十二部經,其每一篇經論的教育都大同小異。就是要端正我們的心念及見解;因此“正見”是學佛的要道。

  修行要修“無漏道”,“漏”是煩惱也是無明,我們因常有煩惱與無明,所以叫做凡夫;若是能去掉煩惱、舍除無明,就可以成聖成佛,所以學佛要先修無漏道。所謂“漏”,就是心靈智慧有明顯的缺漏,也就是無明遮蓋了清淨本性,“無明”有五種──貪、嗔、癡、慢、疑,心生無明則不能照了諸法事理。

  “知識”也是一種障礙

  “貪”是無盡的欲念,爲了永遠無法滿足的貪欲而不斷地向外追求,是非常苦的!

  有一群以前曾從事醫護工作的高階層社會人士到院參訪,他們都已上了年紀,但還在爲培育下一代的護理人員而工作。其中有一位等到周圍沒人時才來和我談話,看到我就說:“師父,我要來請教您!”問題不外乎現在一般社會家庭存在的煩惱。

  她雖然富有卻不知足,而且和下一代有代溝。她出身名門望族,但是年輕時就遭喪夫之痛,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獨生女身上。這唯一的愛女非常上進,努力認真地求學,使她更加歡欣,對這個掌上明珠愛得入骨入髓,照顧得無微不至。

  等她女兒醫學院畢業後,她就想爲女兒找一位門當戶對的理想對象。正好她女兒在班上有位很要好的同學,而且教育程度與家庭背景都符合她的理想,但是她提出一項條件──他們將來生下的子女,須有一個從母姓,才允許這樁婚事。因爲她只有一位女兒,所以希望能傳宗接代,香火不斷。對方接受後,女兒就結婚了。

  她辛辛苦苦地讓他們倆到美國留學深造,支付所有的學費及生活費。他們小兩口在國內結婚,在國外深造、立業,並育有四個子女。她無比期待這四個孫子中有一位能爲她家傳遞香火····。但是事不如人意,四個孫子中竟沒有一人從她的姓氏。

  人就是這麼執著。男方認爲娶妻生子,應該都從父姓,即使有四個子女也是一樣;而女方卻認爲,當初爲了要求其子女中有一人從母姓,而千辛萬苦地付出心血,不計一切爲他們籌款,安排未來的生活與學業、事業····,如今卻事與願違,結果鬧得雙方感情破裂。

  做母親的想不開,竟然要自殺,一了百了,到現在她還是非常苦惱。我聽她說完,安慰她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爲一個姓而已,不值得如此煩惱痛苦,她卻執著于中國古代傳統的觀念,不惜與愛之入骨的獨生女及唯一的女婿鬧翻臉,值得嗎?在我們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她卻認爲這比生命更重要,她甯願自殺,也不願見到沒有一個孫子從她的姓。

  後來我說了許多話安慰她,她也很坦白地說:“師父啊!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看不開,做不到。”我到最後沒辦法,就告訴她:“你應該心滿意足了,你就是太空閑了,才會看不開。”

  她聽完一想,就回答說:“是啊!我大概就是太閑了。我一個人住在這麼大的大樓裏,請一位傭人,有時後她幫我打掃房間,我會和她說話,但話不投機時,也是半句多;何況我若多說她一句,她就不願意做了。如今,傭人已不住在我家,我每天起床就只有孤單單的一個人,我覺得非常痛苦。”

  我便對她說:“你既然這麼空閑,沒有談話對象,何不出外做些事,把愛心散布給需要溫暖的人?你這麼能幹,又有豐富的醫學常識,爲什麼不出來做事,把你的能力和愛心奉獻給更多的人?”她就說:“有啊!師父,我曾做過這些事,以前我收到您寄來的慈濟月刊,就將月刊上所刊登的貧戶一一查對,因爲當時我心想:世間真的有這麼好的人嗎?所以想證實被救濟的貧民是否真確,因此一一去看過了。”“你看完後是否覺得自己應該很滿足?”我問。她竟然說,因曾從事社會工作,所以不覺得怎麼樣。

  這就叫做“所知障”。有一種人是不太懂道理,常識不多,心中有結而痛苦;若開導他,他會自我反省,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若是再讓他親眼看到別人不幸的遭遇,他會更覺得有信心,因爲還有人比他可憐,他會更加知足。你們想想,有許多委員和會員加入慈濟之後,人生觀完全改變了,這就是因爲他們的無明…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