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则孔夫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
有一个七岁孩童用土堆成一座城,正好孔子乘在马车上,由子路驾马车路过此处,子路性情鲁莽,见此孩童不避开让马通行,就大声吆喝说:“喂喂!小孩童,你难道没有看见马来了?赶快让路吧!”
这个小孩抬起头天真无邪地跟子路说:“你先看看这地上有什么?”子路答:“这是土城啊!”他就说:“自古以来是城让马?还是马让城呢?”子路一听,竟无言以对。孔子在车上见此情景,立刻下车,双手作揖,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因为孔子自认活了五十几岁,从来没想过这个道理,果真如孩童所言的──是马绕过城池而通行,并非城池让路给马过啊!
这就是一个道理,所以孔子非常敬重这位孩童。
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就在此。凡夫像一个装了半桶水的破桶子一样,容易摇晃漏水;如果装满了水,则重心稳固,不易摇晃。农夫在收割稻米之前,只要看看田中的稻米,就可以估计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如果稻穗都长长得直直挺挺,农夫们就担忧今年的收成不好;如果看到所有的稻穗都弯倒下去,农夫一定很高兴今年可以大丰收了。
有时候听弟子们说:“我已经学很多、懂很多了····。”我就非常担心他像一棵没有饱满的稻穗一样,半生不熟的。如果他常常低声下气,不论何时都非常谦虚,我便暗自欢喜,因为,佛教慈济志业的慧命将可以延续下去。
一个凡夫时时刻刻都想表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实在是不算什么,最好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自己的苦干;苦干比能干还重要。我曾告诉大家,不可眼高手低,应该手比眼高才对。一个正常的人是手比眼高,你们了解这个道理吗?或许有人说,眼睛长在脸上,手在肩颈下方,怎么可能手长得比眼睛高呢?
其实,手是比眼高的,凡是眼睛看得到,手就能做得到,也就是说,我们见解正确时,行动就一定会正确。我的心中想要“为众生、为佛教”尽一份力量时,就会专心致力地做到“为众生、为佛教”,这是手比眼高。所以,这都是见解。“一勤天下无难事”,普通人认为天下之事都非常艰钜,我希望大家的人生观及见解,不要存有“难”字,心无难则事无难。
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好好去除烦恼,在凡夫而言,烦恼就是障碍──觉得事事皆难,就会造成障碍,如果我们常常贡高我慢、心存贪嗔痴,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五大病──贪、嗔、痴、慢、疑。若能除去这五大病,就称为“无漏”,无漏则无烦恼;污秽肮脏的东西不会沉在桶底,干净的水更不会装满后就流失。
凡夫被业转,圣人能转业
人不能离开水,心也不能染著污秽之物,所以我们要去掉染著的心,常常装满甘露法水,这就称为“无漏”。若能如此,自然能见四谛分明。佛教中不论是修小乘、中乘、大乘等各种法,都不能离开四谛法的真理──苦、集、灭、道。想透彻此四种真理,就一定要修无漏道;四谛法的道理透彻之后,自然能产生智慧、明辨是非,破除外道的种种邪思邪见。
外道的见解都是极端的,一种是“有”,一种是“无”,所以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当初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教,这些教法都不离“无”、“有”两种极端的道理,而且都是邪见。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中道思想,可以说是透彻人生“一切皆空”的道理。
我常常分析“空”的道理,宇宙世间一切万物,从我们的身躯到所有的一草一木,都没有离开“四大”因素,而每一个“四大”因素,也都是由“四大”所组合而成,如果我们将“四大”慢慢的分离,则最后──“四大皆空”,一切万物都是空的。
这只不过是透彻世间万物的道理,而佛教中尚有一甚深微妙的无上道,称为“真空妙有”,说“无有”真的是“无有”,但是只有在真正“无有”当中,才能发现一个真正微妙的“有”,那就是──每个人的本性。“本性”是什么模样?“本性”根本无“形”与“色”,就是因为它无形无色,所以我们才称它为“妙有”。
这个微妙的真理,是佛教最透彻的教育,并非“有”就永远有,也不是“无”就永远无;如果说事事都“有”则会迷,说样样都“无”则会断;说“有”则执常,说“无”则执断。人间若是“无”,则什么都没有,无因也无果,作恶不可怕,为善无果报,这就是“断见”。如果说人间什么都是“有”,什么都是永远存在,则会“执常”。
佛教教导我们“一切唯业”。业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业”,无形也无色,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如果你今天想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情,却遇到一位和你有障碍缘的人,一看到他心里就不高兴,听到他说话,心中就起烦恼,无形中便会说出不好听的话,而招惹很大的困扰与麻烦。等你说完话之后,才发觉自己错了。本来打算心平气和地对待人,心念却不自觉地从温和转成嗔恚暴怒,这就是心力的影响,造成彼此之间缘的歧异,也称做“业力”。人被业力牵引,注定了一生之中的一切果报,这也就是佛陀所分析的“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一切的“因”,都是由我们的心力所造成。凡夫被业所转,因为过去业力的影响,使现在的心念无法控制;若是圣人,则能够转业。学佛,就是要学得能够转业,用心力控制自己所有的行动,这些都必须由“正见”修得;我们若能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自然不会被外道的邪思、邪见分散精神。
在家的学佛者,若能修无上道的正见、无量的正见,则日常生活中一切事业皆在正法的道上,不会有任何偏差。佛性平等,不独是出家人才可以称为“修行”;在家人从事任何事业,无不是在修行。今天听了佛法,就要表现在今天的行为上,力行“正见”,不断增长智慧,则所做所为都是福业。
佛法所教导的,就是为了端正我们的心念、见解,为了清净我们的观念及心病,所以佛陀设教三藏十二部经,其每一篇经论的教育都大同小异。就是要端正我们的心念及见解;因此“正见”是学佛的要道。
修行要修“无漏道”,“漏”是烦恼也是无明,我们因常有烦恼与无明,所以叫做凡夫;若是能去掉烦恼、舍除无明,就可以成圣成佛,所以学佛要先修无漏道。所谓“漏”,就是心灵智慧有明显的缺漏,也就是无明遮盖了清净本性,“无明”有五种──贪、嗔、痴、慢、疑,心生无明则不能照了诸法事理。
“知识”也是一种障碍
“贪”是无尽的欲念,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欲而不断地向外追求,是非常苦的!
有一群以前曾从事医护工作的高阶层社会人士到院参访,他们都已上了年纪,但还在为培育下一代的护理人员而工作。其中有一位等到周围没人时才来和我谈话,看到我就说:“师父,我要来请教您!”问题不外乎现在一般社会家庭存在的烦恼。
她虽然富有却不知足,而且和下一代有代沟。她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年轻时就遭丧夫之痛,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独生女身上。这唯一的爱女非常上进,努力认真地求学,使她更加欢欣,对这个掌上明珠爱得入骨入髓,照顾得无微不至。
等她女儿医学院毕业后,她就想为女儿找一位门当户对的理想对象。正好她女儿在班上有位很要好的同学,而且教育程度与家庭背景都符合她的理想,但是她提出一项条件──他们将来生下的子女,须有一个从母姓,才允许这桩婚事。因为她只有一位女儿,所以希望能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对方接受后,女儿就结婚了。
她辛辛苦苦地让他们俩到美国留学深造,支付所有的学费及生活费。他们小两口在国内结婚,在国外深造、立业,并育有四个子女。她无比期待这四个孙子中有一位能为她家传递香火····。但是事不如人意,四个孙子中竟没有一人从她的姓氏。
人就是这么执著。男方认为娶妻生子,应该都从父姓,即使有四个子女也是一样;而女方却认为,当初为了要求其子女中有一人从母姓,而千辛万苦地付出心血,不计一切为他们筹款,安排未来的生活与学业、事业····,如今却事与愿违,结果闹得双方感情破裂。
做母亲的想不开,竟然要自杀,一了百了,到现在她还是非常苦恼。我听她说完,安慰她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为一个姓而已,不值得如此烦恼痛苦,她却执著于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不惜与爱之入骨的独生女及唯一的女婿闹翻脸,值得吗?在我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她却认为这比生命更重要,她宁愿自杀,也不愿见到没有一个孙子从她的姓。
后来我说了许多话安慰她,她也很坦白地说:“师父啊!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看不开,做不到。”我到最后没办法,就告诉她:“你应该心满意足了,你就是太空闲了,才会看不开。”
她听完一想,就回答说:“是啊!我大概就是太闲了。我一个人住在这么大的大楼里,请一位佣人,有时后她帮我打扫房间,我会和她说话,但话不投机时,也是半句多;何况我若多说她一句,她就不愿意做了。如今,佣人已不住在我家,我每天起床就只有孤单单的一个人,我觉得非常痛苦。”
我便对她说:“你既然这么空闲,没有谈话对象,何不出外做些事,把爱心散布给需要温暖的人?你这么能干,又有丰富的医学常识,为什么不出来做事,把你的能力和爱心奉献给更多的人?”她就说:“有啊!师父,我曾做过这些事,以前我收到您寄来的慈济月刊,就将月刊上所刊登的贫户一一查对,因为当时我心想:世间真的有这么好的人吗?所以想证实被救济的贫民是否真确,因此一一去看过了。”“你看完后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很满足?”我问。她竟然说,因曾从事社会工作,所以不觉得怎么样。
这就叫做“所知障”。有一种人是不太懂道理,常识不多,心中有结而痛苦;若开导他,他会自我反省,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若是再让他亲眼看到别人不幸的遭遇,他会更觉得有信心,因为还有人比他可怜,他会更加知足。你们想想,有许多委员和会员加入慈济之后,人生观完全改变了,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无明…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