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尚未受到洗炼以前,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都覆盖在良知上,等到接触佛法、领受真理之后,忽然间如梦初醒,看得开也放得下,并且尽力发挥良知与良能。
反观刚才所说的那位女士,有才力又有能力,却怀著满心的怨及满腹的苦,她若是看得开,以目前拥有的财力,不知可以救多少人?但是她却自寻烦恼,还想自杀;如果真的自杀身亡,那所有的遗产还不是被她最痛恨的人得去!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爱的真谛
有一位委员非常难得,过去也和这位母亲一样,把所有的爱心全部放在子女的身上。她刚加入慈济时,虽然也受过儿子和媳妇的气,但是她还是很爱他们,她得悉慈济要兴建医院,就发心捐赠病房,连续捐了十几间,一间病房需三十万的经费,她就以自己本人和儿子、媳妇、女儿们的名义捐善款,为全家植福。
此后,她慢慢从事慈济的工作,又常常去访问贫民,这一段时间,她真正体会到人生爱的真谛,她认为,自己不一定要把爱心全部放在子女、儿媳的身上,她可以将这份慈母心扩展为大爱的慈悲心,可以把自己的能力扩大,献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她不断地、无限量地付出,至今已捐了将近七百万的建院基金。她还告诉我,她还有很多的股票、现金──该为子女们做的,她都已经做了,不但为她们买房子、置产,还为他们打好事业基础,一一将他们安顿下来。而且她又把银行的几百万元和股票,乃至在她名下的财产,全部捐赠慈济。
她可以说是完全付出,不求回报;她唯一一个要求──希望这笔基金的利息,在她有生之年能由她领用,其余的本金完全归属慈济,如此一来还可以避免将来子女们争分母亲的遗产···。我觉得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慈善机构,由慈善机构不断地为她做好事,而且还为她设立专户,每个月有几万元的利息自如使用,不必为生活烦恼。
这是一位很平凡的女人,而先前那一位女士自称是受过高等教育,所有得道理她都知道的人,两者一比较,后者常跟我说:“师父,我什么都不懂,师父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现在很快乐,我的人生已了无挂碍,我会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一生!”她除了物质的捐助之外,连身躯都奉献出来,愿将自己的器官捐赠给需要的人。
同样是女人,各自接受不同的教育,也有不同的观念及修养。所以说,我们学佛者应该有一种认识及见解──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领悟到佛法的好处,而普通人也不一定不能接受佛法。像我刚才提到的这位委员,她走入慈济之门后,不迷信也不盲从,她说:“师父教我们时时好心则时时吉祥,心正则事事顺利。”所以她不担心何实会犯冲,也不觉得佛祖安位的时间与位置有何不对。
而这位女士一来就问我:“师父,我家只有安设祖先牌位,没有安置佛像,不知是否因为这样,所以最近几年这么不如意,一直想寻死?我也曾经请一位老师父帮我看风水,教我如何安神位。”这就是那位高级知识分子所提出来的问题,她甚至还问我说:“那位老师父帮我算命,说我去年有一个很大的死运,要赶快安佛祖,又告诉我要安设在那里。我现在想请问师父,我应该安什么佛?”
我问她:“你喜欢什么?”她答:“我喜欢观世音菩萨。”我就叫她请观世音菩萨像。她又问我立像或坐式的好,我便说:“你喜欢立像或坐式?”她回答:“我曾经看过一尊立像很庄严、很好看,但是有人告诉我,家中不要安设观世音菩萨的立像,所以····。”
她的教育程度很高,却迷信地理、风水及命运,甚至对观世音菩萨像也如此执著。反观我们的这位委员多么开明、多么可爱啊!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却不会有任何执著,她常说:“师父教我们心正则风水吉祥,祖先平安。”什么是解脱呢?只要观念见解正确就是解脱了。
公主的迷惑
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常存有这种观念:
“常观水上泡,亦观幻野马,如是不观身,亦不见死王。”
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一个独生女,爱之入骨。自女儿出生后,在日常生活中,他的眼界从来没有离开过她,可以说两人形影不离,身心相随。有一天国王和女儿走到池边,看到池中鱼儿跳跃,池水生起许多小水泡。当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水上的泡影被霞光照设,映出美丽的七彩五色,这位公主看得高兴极了,立刻向父亲要求将水上泡串连起来,做成她发上的珠花。
公主自出生以来,要什么就有什么,金银珠宝从无匮乏,现在竟提出这种要求,国王无可奈何地对她说,水上泡是无法拿来串成花圈插在发上的。她女儿一听就说:“我什么都有,就只缺这样,若不肯给我,我就不要活了!”国王非常烦恼,就赶紧贴出告示,叫大臣立刻召集能干的工匠,用他们精湛的手艺挑起水上泡,串成发上的花环。如果无法办到,就必须接受刑罚,终身监禁。
没多久,国王的牢狱已关满了无法串起水上泡的工人。后来,有一位老者看到国王为了女儿无理的要求,竟把全国的工匠几乎都关起来,而那些人家中还有挨饿受冻的妻儿子女,心中非常不忍,就自告奋勇地到国王面前说:“我可以办到!”国王听了很高兴。老人又说:“不过我有一个请求,因为我无法选择那一颗水上泡最美丽,怕串成花环后不合公主之意,所以想请公主亲手挑选水上泡,看她喜欢那一颗?多大颗?几颗?我再将其串在一起。”
国王就说:“好!只要你能够串起水上泡就好。”于是赶紧告诉女儿此事,他女儿也认为由自己挑选,串起来一定很漂亮,便跟著老人一起到池边挑选。没想到她挑起一颗就破一颗,一挑就破、一破再破,怎么挑也无法挑起一颗水上泡,最后她累得把器皿丢掉,对她父亲说:“我不要什么花环了,这些水泡根本挑不起来,我愿意放弃,不要了!”
老人运用智慧,转一个念就可以救出牢狱中的那些人。牢中人为了世间根本无法完成的事而受苦,而有智慧的人却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解开这么多业。如果我们人人都有智慧,能透彻人生无常的真理,就能够快乐自在了。
佛陀以这个故事比喻:世间的东西,即使用尽心机,也不可得。人忙忙碌碌于世间,这么辛苦到底得到什么?纵然社会上有许多白手起家的大企业家,他们的生活从过去的贫贱到现在的富有,但是他们真正得到什么?这只不过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出戏,只不过是他的角色必须扮演的过程;舞台上的戏是一场镜花水月,一旦结束,又带走什么?
时光无声无息的逝去,人生同样是无声无息的跟著时光而逝。到最后,究竟得到什么?所以我们应该将人生一切的物质、欲望当做水上泡一样。一些哲学家、智者,视富贵如浮云,把一切物质生活视做天上的云一般,似有似无,如梦如幻。富贵只不过是幻景迷色,到底它真正的色彩是什么?我们应该看得开,了解水上泡无常、幻化的道理。
韩干画马变马的传奇
所以说:“当观水上泡,亦观幻野马。”我们除了要了解人生如水泡的道理,也要将其视如幻野马。幻是幻化、幻影的意思。
以前有位画家──韩干,有以天他在野外看到万马奔腾,景象非常壮观。他本身是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见到勇士操兵的高昂气概,骑马的英姿无比威武自在,心中非常羡慕;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展现他的马上功夫,能得到一匹千里骏马。
他当天回到家里,就在纸上下功夫,用画笔全神贯注地把那些记忆中的马画下来,一匹马、两匹马···,每天他都在画纸上画下无数匹奔驰于旷野的骏马,经年累月下来,满脑子都是马的形象、马的影子。他的脑中无一秒是静止的境界,整个心性都是万马奔腾的状态。
有一天,他画得很疲倦,一趴在桌上睡著了,他睡著后,脑海中还是有奔腾于野外的马影子。这时佣人正好送点心来,开门竟然看到一匹奔腾有力的马在桌上,佣人吓一大跳,惊叫著向外奔跑,吵醒了趴在桌上睡的韩干,他就向外探望究竟发生何事?只见佣人叫了一群人来,大家往里面一看,什么都没有。佣人述说刚才所见的景象,韩干这时候才觉悟这是幻化的野马,因为他本身的精神集中于那里,所以心影幻化于外。他觉得非常可怕,真是“一切唯心造”啊!
人间原是五趣杂居地
佛教说:“一念之间,十法界周圆。”只要转一念的时间,就能遍行十法界。何谓十法界?“四圣”、“六凡”──四种圣人及六种凡夫界──合称十法界。“四圣”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既然人的心念一下子就周遍十法界,如果生起一念的慈悲心──佛心,心境就与佛境融合在一起;若是生起勇猛精进心救度众生,只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这时心念就已经在菩萨的境界中,这就是菩萨心。
“声闻”是指声音入耳根,起发了慧识。由声闻而了解,开启慧根,这是“声闻”。“缘觉”是既没听到教法,也没遇到圣人,但是他可以由本具的慧性缘外在的境界,而了解道理。例如他抬头看到树叶变黄、枯落,就知道到了;听到水声、看到水流,就会联想逝者如斯,岁月像流水一样不再回头。
孔子有一天站在河边,看到流水奔驰而去,他感慨万分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能由此领悟时间、年龄的逝去像流水,一去不回头,这可以说是“缘觉”,也是圣人的境界。
一般社会人士付出爱心帮助贫困的众生,但是他不了解佛的教法与道理,他付出一分就期待一分的回报,这是“天”的境界。有人说:“信我者上天堂。”──只要信仰我,就会上“天堂”。甚至也有人说:“你若来听我的道理,信我的教,就可以天堂挂号、地狱除名。”许多人因此进入这个宗教,这就是有所求。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在做好事,救济他人,但是往往不是为名便是为利。有的人常常说:“我做好事,我得到好人好事的名声”,当他接受表扬时就很高兴,这就是为名;而有些人则说:“我做好事有好报,所以多…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