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要做些”,这是为利。
这些都是世间的善,这些世间的善当然是很好,世间若有这些善人,则人间世界一定会很美。不过这些善人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为任何代价、不为任何回报而付出,则能达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只要超越了凡夫心,就能到达菩萨的境域。
“天”还属于凡夫的的境界,“天”接下来的是“人”。人间多凡夫,五欲具足,善恶不分,住于世间,所以这个娑婆世界又称为“五趣杂居地”。五趣是五种趣向──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也称为“五道”。而阿修罗可以说都包含在五趣中,所以又可合称为“六趣”或“六道”。
阿修罗的意思是有福无德,这种人只因为过去生中曾做过善事,凭著做好事的福报而感生天堂,但是他没有修养,还是发疲气、起烦恼、斗争,样样都有。
世间充满了阿修罗道,例如新闻报导菲律宾政变,一些叛军背叛政府、起内哄,此次政变造成几百人的死伤;街道上布满尸体,真是惨不忍睹。菲律宾在这短短的一两年之中,已有多次政变,这就叫做阿修罗,好斗、好争、好战····。
在此次政变中,菲律宾总统的儿子也受了重伤,他的侍卫有三人当场死亡,多悲惨啊!但是对立的两方仍然宣称无任何商量妥协的余地。政府不肯让步、叛军不肯投降,再继续这样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就是人间的阿修罗道。
畜生之中也有阿修罗道,爱争、爱斗、爱战···,例如斗牛、斗鸡。其他又有地狱、饿鬼道,所以娑婆世界称为“五趣杂居地”──杂是很复杂的意思。佛是在人间成就的,贤人也是在人间成就的,世间更有许多十恶不赦的人,不论善人、恶人、圣人、贤人、凡人·····都聚居在一起,因此称为“五趣杂居地”。
拨开云雾见青天
人间应该要以智识去分析,心念不可迷惑于世间的幻相。学佛应该有所觉悟,以“幻野马”的智识去体会,假如不去分析了解“水上泡”与“幻野马”的道理,则“如是不观身,亦不见死王”。
若是不善于将身体与世间的物质看开,那么,无常何时显现于眼前都不知道。“死王”就是无常,我们的生命无常,无常的死王时时都在人的周围,若能透彻世间的幻相,就能够了解生命的真谛;要透彻生命的真理,必须多了解世间幻化的景象。我们应该视富贵如浮云,看得到却摸不到的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若能如是观,则修学佛法便能彻见人的真正本性。
有句话说“拨云见月”,云雾拨开之后,月亮才会显现;众生心本如明月,但是多数人都被有色无实的乌云遮住心中的明月。所以我们要拨云见月,把世间一切的物质及一切的人与事,当成水上泡,如此还计较什么呢?我们要真正自我警惕,时时抱持佛心,则我们就是佛;常常行菩萨行,则我们就是菩萨。
设若心中充满阿修罗,看到人就发脾气、遇到事就计较,将种下其他恶道的种子(因),将来就会显现在人生,得到三恶道的果报。金刚经有句偈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第二、正思惟
“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文句浅显易懂,简单的教法就是无上的法宝,善于运用者就能终生受用;不善加利用者,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还是一无所得。
佛陀的每一句教法,我们必须用心思惟,所以佛法中有“闻思修”之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学而知之者,不是生而知之者。如果一个人出生后什么都懂,不必学习就明白事理,那必是一位超凡的圣人,我们一般人都是凡夫,所以要学而知之。
学法一定要先从“闻”开始,“闻”就是听。学法须多听法,但是闻而不思则罔──听了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完全不经过思惟,那就没有一点用处了;所以我们听完道理后,要好好做一番思惟与考量。
所谓“思惟”,是用心去体会所听的法,听了道理之后,要实践于日常生活中,这就称为“行”,行是行动,也可以说是修养。所以,将所听到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上,就是“修”。“闻、思、修”若能同时力行而无漏失,就可以修得“戒、定、慧”,完成三无漏学。
所以,这虽然是很简单的几句话,我们还是要好好地思考。
开口动念无不是业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动作,都是由内在的观念、见解所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心念稍有偏差,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作所为,最后必定与目标相差非常遥远。我常常说,圣人与凡夫之间的距离很远,凡夫是圣人的起点,圣人是凡夫的目标,如果我们在起点上稍微有偏差,则走到终点时一定与目标相差千里之远,所以我们平时的观念、思想,不能稍有一点偏差。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四谛法是三十七助道品的根本道法,学佛、学法,不论是大乘或小乘,都离不开四谛六度的道理,这四种真理与六种行动是佛法全部的内容。四谛法是佛法的基础,六度是学佛得过程。这里说“人见四谛时”──“见”是透彻、了解,若是了解四谛的道理,透彻四谛的方法,就能“正念思惟”──见解与观念就会很正确;见解观念正确,行为举止就会非常端正。
地藏经中有段文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口一开、舌一动都离不开业。当然,所谓的“业”,有善业与恶业,若是劝人为善,教人守正道,那开口动舌就是修了善口业,这就是福业,能引导人走入正道。如果人家要行善事,却从中阻挠破坏,开口动舌就想阻碍人家的道业,那已经造了恶业。所以地藏经说,善业与恶业无不是在开口动舌中。
我们要爱众生,使众生造福,首先要考虑的事是──莫让众生造业。普贤行愿品中有句话说:“恒顺众生”,每天课诵,经文回向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种大愿中为何要提出恒顺众生呢?就是不要让众生造口业,不要使众生有障碍道法的罪业。所以必须先迎顺众生,先使众生欢喜,而起赞叹之心,若生赞叹心,就可以成就功德。所以菩萨修行时,首先要注意不扰乱众生的心思,要恒顺众生。
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既知业有善业与恶业,我们要把握因缘,使众生造善口业,使他赞叹佛法、称赞善法,种下善的种子。绝对不可执著在自己的理上,使众生造业。世俗有句话说:“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我有理就要争到底,争到赢为止,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将这句话改成“理直气和”。虽然我们有理,但是要时时“气和”,不可“气壮”;认为自己有理,什么都要争到赢,这样就太刚强了,太刚强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若能“理直气和”,态度温柔,这样不是非常完美吗?
普贤菩萨就是以柔和善顺来引导众生,使众生的一切动作都能合于佛法、赞叹佛法、完成佛法。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非常谨慎,所有的思考与观念、见解要时时为众生著想,不可只为自己争个“理直气壮”,要为众生考虑,行道时要使众生培养善业,这样就称为“正念思惟”。
循序渐进老实修行
“观察筹量,令观增长”──在这个人生道上,我们所做的一切与所求的一切,要好好运用智慧观察与思量。学佛并非今生此世能成就的,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总而言之,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因缘必须长时间来成就。
看看佛陀的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累生累世都在积功德。他不但积福也同时积慧,智慧必须不断累积增长,才能够成就。“筹量”的意思是指时间的长短,有些人认为,若是有心想修行,就一定要与佛一样去完成道业。须知世间没有不须用时间来修行成就的道业,例如学生在校求学念书,也是要依照学校安排的课程进度来修学分,何况是学佛求道呢?总而言之,学习任何事情都要按部就班。
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依照程序去修行,循序渐进。佛在世时曾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国王有个心爱的女儿,自从出生以后,国王就非常疼爱她,每天盼望女儿快快长大,期待她变成一位美丽可爱的青春少女;国王每日朝思暮想,希望能早日见到他所求的理想。
于是他向全天下的人提出一个问题,看看世间有没有一种使人马上成长的灵药。慈悲的佛陀知道国王的思想不正确──也就是说,智慧缺少筹量;所以他派遣一位精通医术的医生,并嘱咐他向国王说他有方法使其爱女马上成长。精通医术的医生怀疑地对佛陀说:“世间没有药物能令人马上成长的,为何叫我去呢?”佛陀跟医生说:“你告诉国王,你必须去找灵药。在这段时间内,禁止国王与女儿见面,这样就可以了。”
医生遵照佛陀的教法,就到国王那里,对国王说:“我有一种灵药,可以使公主快速长大。”国王说:“你什么时候可以拿到这个灵药来呢?”
医生答:“这种药的产地非常遥远,你必须给我一段时间去找寻,只要能找到这种药,任何时间服用都会马上成长。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希望国王在我尚未找到灵药之前,先与公主隔离一段时间,目光不可接触到公主。”
国王为了女儿能快快长大,就答应医师的要求,与女儿分离一段日子。时间飞逝,转眼间十二年已过。有一天,这位医生终于又来到国王面前,对国王说:“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从远地取来这种药物,今天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女儿,她已经长大了。”
医生就把公主请出来与国王见面,国王一看,自己的女儿真的已经长大成人。十二年前,她还是襁褓中的小婴儿;十二年后,她已变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所以他深信是这种灵药使女儿长大的,却忘了这段时间已经过了十二年,这是没有筹量时间的问题。
透彻四谛十二因缘
佛陀就以这个例子来跟弟子说,众生只想要立地成佛,学佛见道,但是却忘失十二因缘的过程。学过小乘法的人都知道四谛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法,第一是“无明”、第二“行”、第三“识”、第四…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