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P5

  ..续本文上一页“名色”、第五“六入”、第六“触”、第七“受”、第八“爱”、第九“取”、第十“有”、第十一“生”、第十二“老死”。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复轮回,就是因为一念“无明”起,无明即烦恼,“无明”缘“行”,“行”缘“识”,业识推动七识,七识即思想,在思想观念中又向前推至“六识”,六识缘著于外在的尘境,身体就会造业。业识的因种下去后,便带业投胎,称为“名色”。“名色”缘“六入”──有了名色,六根在胎内就会慢慢生长。十月怀胎,六根具足,出世后就与世间接触,这是“六入”缘“触”。与世间接触后便会慢慢成长,带著先天的业因,加上后天的缘来培养,所以有种种感受,苦受、乐受·····,这就是“触”缘“受”。有了感受就会造业,因为有感受就有爱与不爱,此称为“受”缘“爱”。依爱与不爱而造业,就生“有”──有新的因产生。过去种下的因,现在已经得到果报,在果中又造因,就继续种下因。因与果不断轮回,直到一世的“生”、“老死”,又种下来世的因。

  这就是十二因缘,每一个众生来人间,都离不开这十二种因素。

  佛陀举国王为例是一种譬喻,国王希望女儿快快长大,却忽视了十二年的时间;像一个修行者,想学道修行,却忽视了过去的因──也就是“福”与“慧”。

  我们想成就道业,必须有过去的福慧,才能够统理大众、成就道业。有的人修行了几十年仍然未成道业,便怨天尤人,埋怨人为的因素,却忽视了过去的福慧。所以,学佛时,要用心于四谛十二因缘法,不只要透彻了解,还必须把握时间去受持,努力累积福缘与慧业。

  有智慧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多付出就是积福德;能够与所有的人和睦相处,就是积福慧。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多加注意,不可离开四谛十二因缘法,一偏差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若能如此,就称为“正思惟”,也就是“观察筹量”,增长正因、正缘。

  第三、正语

  每个人都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观念、思想及语言,而这几项中最容易犯过、最容易造成业因的是口,因为开口动舌是非常简单的事,不必花用多大的气力就能轻易地出声说话。我们出声与人谈话时,常会使人改变观念,若以正语(正当的语言)来引导人,可以使人改变观念,向于正道;设若有一句戏言,或是不负责任的话,很容易导人误入歧途,堕落深渊,而不得自拔,这种言语真是可怕啊!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谨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开口动舌,必须说正确、负责的话,这就是“正语”──“八正道”中的一种道法。

  “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人必须时时发挥无漏智慧,无漏就是断烦恼,去掉杂念;能自佛法中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称为“无漏”。

  断烦恼就像取盆盛水饮用一样,必须将盆洗净。有从事厨房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厨房的工作该怎么做,当食物煮熟要放入锅子之前,要先洗净锅子,则这锅食物会非常卫生、可口。锅子盛食物,除了必须洗净外,还必须没有漏洞。

  断烦恼、去杂念,就是要先洗净心地,然后恭听佛法;听后要想实际应用,就必须没有漏失,如此清净又无漏才能受用。所以说,“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的“无漏”就是清净、智慧,修行要修得心灵清净,也要修得无漏。

  孔子称赞颜回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法很少有疑问,也很少发问,他能静静的听,用心去思考,然后表现在日常的修养中。只要他听取一项善法,就能谨记于心,守持奉行。

  一般人平时听法,任凭法师说多少教法,总是一面听进去,一面漏出来,到底受用的有几句?千言万语,得不到一句!

  佛陀曾有一偈文:“虽诵千言,不义何益?”虽然你听很多法,口中也能宣读千言万法,却不能实行,那这些道理有何用处?听而不受用就叫做“有漏”。故佛陀说:“不如一语,闻得可度。”──不如听取一句话,谨记心头并时时拿来应用,那我们这一生就能自度。

  杯子的缺角不去看它便是圆的

  记得台北有位委员,有一次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我与她之间简单的对答,竟能传遍无数个家庭,使众人都受用。她说道:“师父,真是抱歉,这杯子缺了一角····。”我回答:“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个杯口就是圆的。每个人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缺点,则每个人都是很好的人。”

  这句话不只一人受益,自从传出去后,每个知道的家庭都能和睦相处,受益无穷。

  在家人能闻一知十,而我们修行人到底能闻多少?得多少?佛陀在法华经中有一段文句说:

  “一位父亲,精通药理、医术,他的儿子全身都是病,他帮儿子看病下药,儿子却不相信自己的父亲是高明的医生,不肯服药。

  “有一天,这位父亲将儿子必须服用的药准备好,留在家中,然后外出周游他国,他到了遥远的国家后,就派人回去告诉儿子说:“你父亲已经死在他国,再也不能回来了。”这个儿子一听到父亲在远地命断身亡,永远不能回来时,心中无比悲伤。此时他才自觉身体有病,医术高明的父亲为他准备药品,他却不知服用,全身的病痛,有谁能救治呢?

  “他心焦如焚,于是开始找寻父亲为他准备的药物,找遍了父亲的书房,才找出这帖治病药方,他再无疑心,非常珍惜地服用,不久就将疾病治愈,恢复了健康。”

  佛陀在世时举此例子为譬喻,说明人们都有贵远贱近的通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距离愈近,对方所说的话与所谈道理,愈无法体会与了解。大部分的人为了钱财争生拼死,招惹许多烦恼与痛苦,也有许多人在银行中一天到晚算钱记账,算得非常厌烦,一点也不快乐,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为别人数珍宝,那些财物都不是他自己的!

  有许多传道者或说法者也和银行、珍宝店的人一样,都是为他人算钱、拣珠宝,不知自己究竟得到什么?既然什么都没得到,也不觉得欢喜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错过许多时机。

  我们学佛,最主要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藉人事以炼心──藉人事来警惕我们、藉外在形象来教导我们,使我们自我反省、断除烦恼。我们不知善用人我是非,做为修行的工具,反而处处计较,招来全身烦恼,未免可惜。所以,我们必须放掉昨天杂念,谨慎于今天的道念,把心思放在举止行动上,这就叫做“道心”。

  我们平时工作,若是拿起这个、掉了那个,叫做散乱心。拿东西时,若是能轻轻拿起、轻轻放下,使周围的动态环境安详寂静,则称为涅槃。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应该轻轻地提起,温柔地放下,使我们都生活在平和静定而不动粗的气氛中,若能如此则容易修得“无漏”,若能心常存道念,就能增长智慧。其实,无漏与智慧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若会运用于日常生活上,就能很简单轻易地修得;若不会善用,则这个目标离我们就非常遥远了。善用者当下即开悟,不善用者,即使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还是同样在迷途中。所以说,我们要勤修无漏智慧。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有时我们说一句话也会影响“无漏智”的修得,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我警惕,若能得无漏智慧,就能常摄口业。

  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收摄口业。口业为重,有时候一句戏言、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是会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佛在世时,有一群婆罗门教徒行于树林、溪边(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是修水行),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边的树林中看到一群弥猴在水边戏水、在林中跳跃,他们心中想著:“人与畜生究竟造了什么业,而生为人、生为畜生?”心念啭动,就互相议论研究。

  这时候,他们远远地看到佛陀,威仪庄严、形态安详地延著山路向他们走近。这些修水行的外道者立即离开溪边,来到佛陀的面前,起了恭敬心,也生出疑惑之念,他们就提出刚才互相议论的问题来请教佛陀。大家指著弥猴群问佛说:“这些猴是因造何业而来?”

  佛陀很安然地回答说:

  “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无漏智慧与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修行,在溪边生活,行动非常轻盈。走路离水离地,过河时如行于陆地一样,轻盈灵巧,走路时像风吹云而过月,无比威仪、无比自在。

  “那时有数百个外道者看到这位修行人,起了嫉妒之心,不但不赞叹他的修行,大家还一起开玩笑,说修行者轻盈敏捷、翻山过岭的行动,好像弥猴登山爬树一样。一群人边说边笑,结果,由于一句戏言,取笑修行者像弥猴,而堕入五百世的畜生弥猴群!”

  这多么可怕啊!我们存心说一句戏言,或是取笑别人,这个因果就累世不得开脱。佛陀为这群外道修行者说这段过去生的小故事时,那群弥猴看到佛来说法,本来在树上跳跃不止,听了佛陀的说法后便停下来,边听边流泪。这足以证明这群弥猴在无量劫中受了畜生的身形,是多么地痛苦啊!

  一句话轻易地说出,竟然招致五百世堕入弥猴身,实在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们平时说话,必定要慎重其事,绝对不可轻视他人,也不可轻易造口业。学佛,必定要以无漏智慧来收摄口业,若能如此,则可“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我们所说的话句句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反之则造口业。我们的口有四种恶语,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我们要好好地、时时地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可妄言、不得绮语、不可两舌、更不可恶口,日常生活要记得放弃昨日的杂念,要谨慎于今日的举止行动,行兹在兹,时时刻刻处寂静之境界中,在工作体验中也必须善加用心,若能如此,则可得到正语及智慧。

  第四、正业

  “业”是种子,延续过去也造就未来,是一切作为所造成的结果。业有善业有恶业,业是动作之后的结果,但是业有在前、在后,前后不断的延续,而成因果轮回,说明白些──业就是果。

  譬…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