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色”、第五“六入”、第六“觸”、第七“受”、第八“愛”、第九“取”、第十“有”、第十一“生”、第十二“老死”。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複輪回,就是因爲一念“無明”起,無明即煩惱,“無明”緣“行”,“行”緣“識”,業識推動七識,七識即思想,在思想觀念中又向前推至“六識”,六識緣著于外在的塵境,身體就會造業。業識的因種下去後,便帶業投胎,稱爲“名色”。“名色”緣“六入”──有了名色,六根在胎內就會慢慢生長。十月懷胎,六根具足,出世後就與世間接觸,這是“六入”緣“觸”。與世間接觸後便會慢慢成長,帶著先天的業因,加上後天的緣來培養,所以有種種感受,苦受、樂受·····,這就是“觸”緣“受”。有了感受就會造業,因爲有感受就有愛與不愛,此稱爲“受”緣“愛”。依愛與不愛而造業,就生“有”──有新的因産生。過去種下的因,現在已經得到果報,在果中又造因,就繼續種下因。因與果不斷輪回,直到一世的“生”、“老死”,又種下來世的因。
這就是十二因緣,每一個衆生來人間,都離不開這十二種因素。
佛陀舉國王爲例是一種譬喻,國王希望女兒快快長大,卻忽視了十二年的時間;像一個修行者,想學道修行,卻忽視了過去的因──也就是“福”與“慧”。
我們想成就道業,必須有過去的福慧,才能夠統理大衆、成就道業。有的人修行了幾十年仍然未成道業,便怨天尤人,埋怨人爲的因素,卻忽視了過去的福慧。所以,學佛時,要用心于四谛十二因緣法,不只要透徹了解,還必須把握時間去受持,努力累積福緣與慧業。
有智慧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多付出就是積福德;能夠與所有的人和睦相處,就是積福慧。在日常生活中請該多加注意,不可離開四谛十二因緣法,一偏差則“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若能如此,就稱爲“正思惟”,也就是“觀察籌量”,增長正因、正緣。
第叁、正語
每個人都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觀念、思想及語言,而這幾項中最容易犯過、最容易造成業因的是口,因爲開口動舌是非常簡單的事,不必花用多大的氣力就能輕易地出聲說話。我們出聲與人談話時,常會使人改變觀念,若以正語(正當的語言)來引導人,可以使人改變觀念,向于正道;設若有一句戲言,或是不負責任的話,很容易導人誤入歧途,墮落深淵,而不得自拔,這種言語真是可怕啊!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謹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開口動舌,必須說正確、負責的話,這就是“正語”──“八正道”中的一種道法。
“正語──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爲正語。”
人必須時時發揮無漏智慧,無漏就是斷煩惱,去掉雜念;能自佛法中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稱爲“無漏”。
斷煩惱就像取盆盛水飲用一樣,必須將盆洗淨。有從事廚房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廚房的工作該怎麼做,當食物煮熟要放入鍋子之前,要先洗淨鍋子,則這鍋食物會非常衛生、可口。鍋子盛食物,除了必須洗淨外,還必須沒有漏洞。
斷煩惱、去雜念,就是要先洗淨心地,然後恭聽佛法;聽後要想實際應用,就必須沒有漏失,如此清淨又無漏才能受用。所以說,“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的“無漏”就是清淨、智慧,修行要修得心靈清淨,也要修得無漏。
孔子稱贊顔回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因爲顔回聽孔子的法很少有疑問,也很少發問,他能靜靜的聽,用心去思考,然後表現在日常的修養中。只要他聽取一項善法,就能謹記于心,守持奉行。
一般人平時聽法,任憑法師說多少教法,總是一面聽進去,一面漏出來,到底受用的有幾句?千言萬語,得不到一句!
佛陀曾有一偈文:“雖誦千言,不義何益?”雖然你聽很多法,口中也能宣讀千言萬法,卻不能實行,那這些道理有何用處?聽而不受用就叫做“有漏”。故佛陀說:“不如一語,聞得可度。”──不如聽取一句話,謹記心頭並時時拿來應用,那我們這一生就能自度。
杯子的缺角不去看它便是圓的
記得臺北有位委員,有一次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我與她之間簡單的對答,竟能傳遍無數個家庭,使衆人都受用。她說道:“師父,真是抱歉,這杯子缺了一角····。”我回答:“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口就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這句話不只一人受益,自從傳出去後,每個知道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受益無窮。
在家人能聞一知十,而我們修行人到底能聞多少?得多少?佛陀在法華經中有一段文句說:
“一位父親,精通藥理、醫術,他的兒子全身都是病,他幫兒子看病下藥,兒子卻不相信自己的父親是高明的醫生,不肯服藥。
“有一天,這位父親將兒子必須服用的藥准備好,留在家中,然後外出周遊他國,他到了遙遠的國家後,就派人回去告訴兒子說:“你父親已經死在他國,再也不能回來了。”這個兒子一聽到父親在遠地命斷身亡,永遠不能回來時,心中無比悲傷。此時他才自覺身體有病,醫術高明的父親爲他准備藥品,他卻不知服用,全身的病痛,有誰能救治呢?
“他心焦如焚,于是開始找尋父親爲他准備的藥物,找遍了父親的書房,才找出這帖治病藥方,他再無疑心,非常珍惜地服用,不久就將疾病治愈,恢複了健康。”
佛陀在世時舉此例子爲譬喻,說明人們都有貴遠賤近的通病,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距離愈近,對方所說的話與所談道理,愈無法體會與了解。大部分的人爲了錢財爭生拼死,招惹許多煩惱與痛苦,也有許多人在銀行中一天到晚算錢記賬,算得非常厭煩,一點也不快樂,那是爲什麼呢?因爲他是爲別人數珍寶,那些財物都不是他自己的!
有許多傳道者或說法者也和銀行、珍寶店的人一樣,都是爲他人算錢、揀珠寶,不知自己究竟得到什麼?既然什麼都沒得到,也不覺得歡喜快樂,實在是非常可惜,錯過許多時機。
我們學佛,最主要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藉人事以煉心──藉人事來警惕我們、藉外在形象來教導我們,使我們自我反省、斷除煩惱。我們不知善用人我是非,做爲修行的工具,反而處處計較,招來全身煩惱,未免可惜。所以,我們必須放掉昨天雜念,謹慎于今天的道念,把心思放在舉止行動上,這就叫做“道心”。
我們平時工作,若是拿起這個、掉了那個,叫做散亂心。拿東西時,若是能輕輕拿起、輕輕放下,使周圍的動態環境安詳寂靜,則稱爲涅槃。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應該輕輕地提起,溫柔地放下,使我們都生活在平和靜定而不動粗的氣氛中,若能如此則容易修得“無漏”,若能心常存道念,就能增長智慧。其實,無漏與智慧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若會運用于日常生活上,就能很簡單輕易地修得;若不會善用,則這個目標離我們就非常遙遠了。善用者當下即開悟,不善用者,即使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還是同樣在迷途中。所以說,我們要勤修無漏智慧。
一句戲言墮五百世猴身
“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有時我們說一句話也會影響“無漏智”的修得,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時時注意,自我警惕,若能得無漏智慧,就能常攝口業。
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欲不造業,則必須以無漏智慧來收攝口業。口業爲重,有時候一句戲言、玩笑話語,或是取笑別人,也是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佛在世時,有一群婆羅門教徒行于樹林、溪邊(婆羅門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是修水行),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邊的樹林中看到一群彌猴在水邊戲水、在林中跳躍,他們心中想著:“人與畜生究竟造了什麼業,而生爲人、生爲畜生?”心念啭動,就互相議論研究。
這時候,他們遠遠地看到佛陀,威儀莊嚴、形態安詳地延著山路向他們走近。這些修水行的外道者立即離開溪邊,來到佛陀的面前,起了恭敬心,也生出疑惑之念,他們就提出剛才互相議論的問題來請教佛陀。大家指著彌猴群問佛說:“這些猴是因造何業而來?”
佛陀很安然地回答說: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無漏智慧與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修行,在溪邊生活,行動非常輕盈。走路離水離地,過河時如行于陸地一樣,輕盈靈巧,走路時像風吹雲而過月,無比威儀、無比自在。
“那時有數百個外道者看到這位修行人,起了嫉妒之心,不但不贊歎他的修行,大家還一起開玩笑,說修行者輕盈敏捷、翻山過嶺的行動,好像彌猴登山爬樹一樣。一群人邊說邊笑,結果,由于一句戲言,取笑修行者像彌猴,而墮入五百世的畜生彌猴群!”
這多麼可怕啊!我們存心說一句戲言,或是取笑別人,這個因果就累世不得開脫。佛陀爲這群外道修行者說這段過去生的小故事時,那群彌猴看到佛來說法,本來在樹上跳躍不止,聽了佛陀的說法後便停下來,邊聽邊流淚。這足以證明這群彌猴在無量劫中受了畜生的身形,是多麼地痛苦啊!
一句話輕易地說出,竟然招致五百世墮入彌猴身,實在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們平時說話,必定要慎重其事,絕對不可輕視他人,也不可輕易造口業。學佛,必定要以無漏智慧來收攝口業,若能如此,則可“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
我們所說的話句句實話,所說的事,句句負責任,就稱做“正語”;反之則造口業。我們的口有四種惡語,即“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我們要好好地、時時地爲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不可妄言、不得绮語、不可兩舌、更不可惡口,日常生活要記得放棄昨日的雜念,要謹慎于今日的舉止行動,行茲在茲,時時刻刻處寂靜之境界中,在工作體驗中也必須善加用心,若能如此,則可得到正語及智慧。
第四、正業
“業”是種子,延續過去也造就未來,是一切作爲所造成的結果。業有善業有惡業,業是動作之後的結果,但是業有在前、在後,前後不斷的延續,而成因果輪回,說明白些──業就是果。
譬…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