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種樹,一切植物之所以能生長起來,就是因爲有種子,種子可以長成大樹,大樹生累累的果實,果實內的種子又會成長····。業就和樹一樣,因過去的動作而成就現在的形象,由于現在的形象而應現未來的果報,業的種子即由此而來。
業必須正,要有正確的業,心保持正直,心正、念正、見解正,行動自然會端正。正是正道,我們必須善加選擇所要走的道路,無論是見解、思惟,或是開口動舌,都要好好警惕自心及外在的行爲,一點也差不得。“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走路時若方向稍有偏差,則到達終點時會與目標距離非常遙遠。與此同理,我們一定要守持正確的方向,心念正確、見解正確,則我們一切動作的業果都會正確。
“正業──謂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身,住于清淨正業,斷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謂正業。熱心消退之後,猶如廢鐵。”
我們已經在學佛,學佛最主要是修心養性,必須將心修得端正,將性好好地培養。修心是表面的功夫,養性是往下紮根、堅固道心。我們過去身爲凡夫,心思散亂、觀念偏差,所以産生無明的凡夫心。無始以來,我們就是以無明來延續業因,才造成今世凡人的果報,現在我們必須修心返回平靜的本性,把浮面的凡夫心好好修養,回複清淨的聖人性。
凡夫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形態,凡夫心就是無常。今天很熱切地發心、很堅定心志地發願,熱心勃勃,志願堅定,認爲自己必能將工作做好、完成理想,但是卻經不起時日的考驗,日一長、月一久,那份熱心很快就消退了。
熱心消退之後,衆生剛強的心態和廢鐵一樣,既冷又硬,這就是凡夫心。聽了善法而發心,就像廢鐵丟入镕爐中,一遇熱火,硬硬的鐵就會軟化;但是爐火熄滅後,這些廢鐵、雜鐵、壞鐵還是還原成硬幫幫的形態。
廢鐵在過去是新鐵時,是非常有用的精良器具,因爲年久日衰,缺乏妥善的照顧與保養,而變成無用的廢棄雜鐵。衆生與此相同,在尚未成爲凡夫以前,皆有精密、可發揮功能、可利用的性能,因爲在世間沾染各種習氣,所以成爲雜亂汙染的凡夫心。
所有的鐵都有成爲好鐵的可能,等到變成廢鐵時,就已經成了廢棄無用之物。不過這些廢鐵若再放入烈火之中,燒煉錘打,再以冷水散熱,然後繼續千錘百煉,則這些廢鐵將可以還原爲精良的器具。與此同理,凡夫的心只是外在的、表面的,並非本性就這麼壞、這麼硬,不過它的習氣就是這樣,經過無數生世的時間而成凡夫之劣根,我們修行就是要加強意志,將凡夫心再修煉,使它回複到原來光明的本性。
在“五根”、“五力”中,已談過,一個人只發心是沒有用的,愛心發芽後很快就會敗壞、斷損,所以必定要向下紮根,往上生長。根是本性,好好培養根源,自然會向上增長得很貿盛。因此我們要修心養性,仍必須先藉人事、環境、時日開始做起,多多利用時間、人事、環境,來培養自己的耐心與耐性。欲成就道業,必須好好修心、好好養性,如此,一切動作就可以歸于正業。
人應以無漏智慧修攝其身
所以此處言:“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身”──無漏就是清淨,要清淨心地才能看到自己善美的風光。每個人的心性都有真善美的本性,只是我們心地堆滿垃圾,真正清淨美好的風光被肮髒之物汙染;我們修心就是要清淨自己心地本來的風光。清淨身心、清淨心地,然後才能將佛法拳拳服膺,常常將善法記在心中;而舉手投足無不是美好的形態,所作所爲,一切都是善的動作,這就是把佛陀教育的善法時時放于心念中。
例如,說話時,心要放在語言上,說負責任的話。若能說出一句負責任的話,就可以叫做佛法或教法,若所說皆戲言,迎合人心,則稱爲不負責任的話。所以我們說話時,心一定要放在語言中,若能如此,則句句都是法語、字字都是教法。我們做事時,若能時時將心放在舉止動作中,則心地時時都是涅槃的境界,希望諸位好好記住,此即無漏的智慧。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心意清淨,讓佛法深入心中,發揮我們的智慧與功能,則能“修攝其身”──心念與動作不放蕩散亂,不做無謂、無用之事,所爲的一切無不是佛法、無不是引導衆生的舉動,以身作則,就叫做“修攝其身”。
修就是不亂,攝就是專,所以身與意能平齊。凡夫常常身不由己,身體的動作與心不能配合,所以稱爲凡夫。爲何身的動作與心意不配合呢?是因爲受了業力的引導。平常我們就一直想做好事、想要行菩薩道,並站在菩薩道中來引導我們的身與心,卻常常被非內心的本意所牽引,做出遺憾終身的行爲。所以身與意不能時時配合,這是沒有修身、沒有攝意。我們現在要修攝身心,從身體上好好修行,在意念上善加修攝,使身心一致,稱爲“修攝其身”。
柔能調伏衆生,剛能堅強己志
若能做到這些,就會“住于清淨正業”,心常處于清淨正業,行爲也就清淨正直。清淨就是公德心,也就是發心,我們的心若汙染了,就有煩惱業;若是清淨就有公德之行,而一切的動作皆在清淨的正業中,這就是菩薩的行爲。
我們的心若不清淨,就會表現出凡夫的行動,這是自私自利的汙染心,所做的都是染著的業。清淨之行則是爲衆生,一切作爲皆以衆生爲重,沒有自我,這叫做“清淨心”,也叫做“清淨業”。
“斷除一切邪妄之行”──若能好好修身正行,自然能斷除妄念邪行,斷除妄念之行就是修養好本性。修攝身心是表面的、外在的,藉事練心是指修攝凡夫心。我們必須注意,心念與行爲都只是修心的階段而已,若能夠安然自在,不特別注意自己的行動,仍能表現出和諧清淨的行爲,就稱做“養性成就”──由習慣而成自然的行爲。凡夫的雜亂也是一種習慣,聖人之所以開口動舌就能震憾人心,是慢慢培養成的,久而久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他一切的動作行爲無不是本性的表現;此即已經修養的本性,也就是已經“斷除一切邪妄之行”。
“斷除”是完全滅除的意思,絕對不會起退道心或退轉念。平常一般人看到別人行善事時,常會感動而發心,但是凡夫心的劣性還會再産生,道心很快就會退掉,經不起時日的考驗,很容易就會生出懈怠頑劣之心態。凡夫心是軟弱的、有汙染的,若根性沒斷除,隨時就會再複發。
真正的聖人稱爲強人,他的強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伏衆生,剛能堅強己志。能堅定自己的心志,則能肩挑如來重擔。如來的擔子有多重呢?普天之下的衆生有多少呢?若沒有堅強有力的肩膀,就沒有辦法擔荷如來家業,所以,對自己要堅強心志,但是對衆生必須有柔軟、溫和的氣度,如此才能恒順衆生,統理群衆。這就是聖人、賢者,也就是強人。
凡夫外表剛強,內心荏弱
凡夫看起來非常剛強,但是卻很頑固軟弱。法華經中說,佛將涅槃時,非常擔心娑婆世界的衆生,所以一直在口頭上明說,希望弟子能擔荷如來家業,但是他的弟子中,沒有一人在佛前發心說:“佛啊!請你放心,我爲你負擔普天之下的衆生!”唯有他方世界的菩薩顯現在佛前說:“我發願爲娑婆世界的衆生擔起如來家業。”他的弟子就向佛說:“佛啊!並非我們不肯發心,而是娑婆世界的衆生太剛強,我們若是發心度衆生,絕對不敢再來娑婆世界,但是卻希望能在他方國度化衆生。”
佛在世時,他的弟子都不敢擔負娑婆世界衆生的如來家業,可見娑婆的衆生有多剛強啊!凡夫很難受教,很容易退卻道心,所以無法斷除邪妄之行,有如在苦海中沈浮一樣。看他似乎快浮上來,但很快又再沈溺下去。佛陀爲了救度衆生,真是費盡心思、費盡口舌。
我們在這娑婆世界,時時有人事來洗煉自己的心,也有佛法常常鞭策警惕我們,在這麼好的修行環境中,何不好好把握目前的機會,柔和善順地對待別人,堅定心志地求法修行,這是最加的修行道場。請好好以無漏智慧修攝己身,希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動作行爲,都在菩薩清淨的正業中,不可只爲自己私人的利益而著想,應該爲衆生服務奉獻,這就叫做──清淨正業。
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若能做到這樣,日長月久,我們一切的汙染自然就能消除,道業便常在正道中,不會有邪妄的行爲,此即稱爲正業。應好好把握時間,利用環境,藉事煉心,對自我堅強,對衆生柔和,請多多用心。
第五、正命
業的成就是因爲衆生有活命(生活的命根),有生命就有動作,有動作就會産生業。福業與惡業,無論是幸福或罪惡,都是由于衆生有命的存在,才會造就這些善惡的業,我們若能正確的利用生命,則生命力可累積福分。
蠢動含靈皆是命,有知覺的衆生都稱爲命,有氣習的出入就是有命的存在。氣即呼吸,呼吸存在則衆生還活在世間,當一氣不來時,命就斷了。一期的壽命稱爲“分段生死”,如幻的命根也有變異生死;斷了變異生死,就是四聖生命的慧根。學佛就是希望能去掉如幻的變異生死,進而延續四聖的慧命。
四聖的慧命就是出家修行,這裏所謂的出家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出家有所謂身與心俱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的形式。當然,因緣具足時,身心出家則能延續佛的慧命,假若因緣不具足,甯可心出家而身沒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發揮生命的功能,成爲正信的在家居士,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沒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無法自立,反而破壞了佛法,這就是一種邪命。所謂出家,有上述的不同形式,我們都是身心俱出家者,心出家而身沒出家的人,也是修行者;總之,發心修行的人,就是真正學佛的修行者。
“正命──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常以乞食自活其命。”
真正要學佛修行的人,應該遠離五種邪命。五種邪命是指一些人爲了自我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爭取世人對自己的供養,以求不勞而獲。
佛在世時製定弟子日中一食,托缽活命。佛本是一位王子,他可以享盡人生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爲了清淨心地,先…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