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P6

  ..续本文上一页如种树,一切植物之所以能生长起来,就是因为有种子,种子可以长成大树,大树生累累的果实,果实内的种子又会成长····。业就和树一样,因过去的动作而成就现在的形象,由于现在的形象而应现未来的果报,业的种子即由此而来。

  业必须正,要有正确的业,心保持正直,心正、念正、见解正,行动自然会端正。正是正道,我们必须善加选择所要走的道路,无论是见解、思惟,或是开口动舌,都要好好警惕自心及外在的行为,一点也差不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走路时若方向稍有偏差,则到达终点时会与目标距离非常遥远。与此同理,我们一定要守持正确的方向,心念正确、见解正确,则我们一切动作的业果都会正确。

  “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热心消退之后,犹如废铁。”

  我们已经在学佛,学佛最主要是修心养性,必须将心修得端正,将性好好地培养。修心是表面的功夫,养性是往下扎根、坚固道心。我们过去身为凡夫,心思散乱、观念偏差,所以产生无明的凡夫心。无始以来,我们就是以无明来延续业因,才造成今世凡人的果报,现在我们必须修心返回平静的本性,把浮面的凡夫心好好修养,回复清净的圣人性。

  凡夫是一种虚幻不实的形态,凡夫心就是无常。今天很热切地发心、很坚定心志地发愿,热心勃勃,志愿坚定,认为自己必能将工作做好、完成理想,但是却经不起时日的考验,日一长、月一久,那份热心很快就消退了。

  热心消退之后,众生刚强的心态和废铁一样,既冷又硬,这就是凡夫心。听了善法而发心,就像废铁丢入镕炉中,一遇热火,硬硬的铁就会软化;但是炉火熄灭后,这些废铁、杂铁、坏铁还是还原成硬帮帮的形态。

  废铁在过去是新铁时,是非常有用的精良器具,因为年久日衰,缺乏妥善的照顾与保养,而变成无用的废弃杂铁。众生与此相同,在尚未成为凡夫以前,皆有精密、可发挥功能、可利用的性能,因为在世间沾染各种习气,所以成为杂乱污染的凡夫心。

  所有的铁都有成为好铁的可能,等到变成废铁时,就已经成了废弃无用之物。不过这些废铁若再放入烈火之中,烧炼锤打,再以冷水散热,然后继续千锤百炼,则这些废铁将可以还原为精良的器具。与此同理,凡夫的心只是外在的、表面的,并非本性就这么坏、这么硬,不过它的习气就是这样,经过无数生世的时间而成凡夫之劣根,我们修行就是要加强意志,将凡夫心再修炼,使它回复到原来光明的本性。

  在“五根”、“五力”中,已谈过,一个人只发心是没有用的,爱心发芽后很快就会败坏、断损,所以必定要向下扎根,往上生长。根是本性,好好培养根源,自然会向上增长得很贸盛。因此我们要修心养性,仍必须先藉人事、环境、时日开始做起,多多利用时间、人事、环境,来培养自己的耐心与耐性。欲成就道业,必须好好修心、好好养性,如此,一切动作就可以归于正业。

  人应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

  所以此处言:“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无漏就是清净,要清净心地才能看到自己善美的风光。每个人的心性都有真善美的本性,只是我们心地堆满垃圾,真正清净美好的风光被肮脏之物污染;我们修心就是要清净自己心地本来的风光。清净身心、清净心地,然后才能将佛法拳拳服膺,常常将善法记在心中;而举手投足无不是美好的形态,所作所为,一切都是善的动作,这就是把佛陀教育的善法时时放于心念中。

  例如,说话时,心要放在语言上,说负责任的话。若能说出一句负责任的话,就可以叫做佛法或教法,若所说皆戏言,迎合人心,则称为不负责任的话。所以我们说话时,心一定要放在语言中,若能如此,则句句都是法语、字字都是教法。我们做事时,若能时时将心放在举止动作中,则心地时时都是涅槃的境界,希望诸位好好记住,此即无漏的智慧。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心意清净,让佛法深入心中,发挥我们的智慧与功能,则能“修摄其身”──心念与动作不放荡散乱,不做无谓、无用之事,所为的一切无不是佛法、无不是引导众生的举动,以身作则,就叫做“修摄其身”。

  修就是不乱,摄就是专,所以身与意能平齐。凡夫常常身不由己,身体的动作与心不能配合,所以称为凡夫。为何身的动作与心意不配合呢?是因为受了业力的引导。平常我们就一直想做好事、想要行菩萨道,并站在菩萨道中来引导我们的身与心,却常常被非内心的本意所牵引,做出遗憾终身的行为。所以身与意不能时时配合,这是没有修身、没有摄意。我们现在要修摄身心,从身体上好好修行,在意念上善加修摄,使身心一致,称为“修摄其身”。

  柔能调伏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若能做到这些,就会“住于清净正业”,心常处于清净正业,行为也就清净正直。清净就是公德心,也就是发心,我们的心若污染了,就有烦恼业;若是清净就有公德之行,而一切的动作皆在清净的正业中,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我们的心若不清净,就会表现出凡夫的行动,这是自私自利的污染心,所做的都是染著的业。清净之行则是为众生,一切作为皆以众生为重,没有自我,这叫做“清净心”,也叫做“清净业”。

  “断除一切邪妄之行”──若能好好修身正行,自然能断除妄念邪行,断除妄念之行就是修养好本性。修摄身心是表面的、外在的,藉事练心是指修摄凡夫心。我们必须注意,心念与行为都只是修心的阶段而已,若能够安然自在,不特别注意自己的行动,仍能表现出和谐清净的行为,就称做“养性成就”──由习惯而成自然的行为。凡夫的杂乱也是一种习惯,圣人之所以开口动舌就能震憾人心,是慢慢培养成的,久而久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他一切的动作行为无不是本性的表现;此即已经修养的本性,也就是已经“断除一切邪妄之行”。

  “断除”是完全灭除的意思,绝对不会起退道心或退转念。平常一般人看到别人行善事时,常会感动而发心,但是凡夫心的劣性还会再产生,道心很快就会退掉,经不起时日的考验,很容易就会生出懈怠顽劣之心态。凡夫心是软弱的、有污染的,若根性没断除,随时就会再复发。

  真正的圣人称为强人,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伏众生,刚能坚强己志。能坚定自己的心志,则能肩挑如来重担。如来的担子有多重呢?普天之下的众生有多少呢?若没有坚强有力的肩膀,就没有办法担荷如来家业,所以,对自己要坚强心志,但是对众生必须有柔软、温和的气度,如此才能恒顺众生,统理群众。这就是圣人、贤者,也就是强人。

  凡夫外表刚强,内心荏弱

  凡夫看起来非常刚强,但是却很顽固软弱。法华经中说,佛将涅槃时,非常担心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一直在口头上明说,希望弟子能担荷如来家业,但是他的弟子中,没有一人在佛前发心说:“佛啊!请你放心,我为你负担普天之下的众生!”唯有他方世界的菩萨显现在佛前说:“我发愿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担起如来家业。”他的弟子就向佛说:“佛啊!并非我们不肯发心,而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太刚强,我们若是发心度众生,绝对不敢再来娑婆世界,但是却希望能在他方国度化众生。”

  佛在世时,他的弟子都不敢担负娑婆世界众生的如来家业,可见娑婆的众生有多刚强啊!凡夫很难受教,很容易退却道心,所以无法断除邪妄之行,有如在苦海中沉浮一样。看他似乎快浮上来,但很快又再沉溺下去。佛陀为了救度众生,真是费尽心思、费尽口舌。

  我们在这娑婆世界,时时有人事来洗炼自己的心,也有佛法常常鞭策警惕我们,在这么好的修行环境中,何不好好把握目前的机会,柔和善顺地对待别人,坚定心志地求法修行,这是最加的修行道场。请好好以无漏智慧修摄己身,希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动作行为,都在菩萨清净的正业中,不可只为自己私人的利益而著想,应该为众生服务奉献,这就叫做──清净正业。

  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若能做到这样,日长月久,我们一切的污染自然就能消除,道业便常在正道中,不会有邪妄的行为,此即称为正业。应好好把握时间,利用环境,藉事炼心,对自我坚强,对众生柔和,请多多用心。

  第五、正命

  业的成就是因为众生有活命(生活的命根),有生命就有动作,有动作就会产生业。福业与恶业,无论是幸福或罪恶,都是由于众生有命的存在,才会造就这些善恶的业,我们若能正确的利用生命,则生命力可累积福分。

  蠢动含灵皆是命,有知觉的众生都称为命,有气习的出入就是有命的存在。气即呼吸,呼吸存在则众生还活在世间,当一气不来时,命就断了。一期的寿命称为“分段生死”,如幻的命根也有变异生死;断了变异生死,就是四圣生命的慧根。学佛就是希望能去掉如幻的变异生死,进而延续四圣的慧命。

  四圣的慧命就是出家修行,这里所谓的出家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出家有所谓身与心俱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的形式。当然,因缘具足时,身心出家则能延续佛的慧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所谓出家,有上述的不同形式,我们都是身心俱出家者,心出家而身没出家的人,也是修行者;总之,发心修行的人,就是真正学佛的修行者。

  “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

  真正要学佛修行的人,应该远离五种邪命。五种邪命是指一些人为了自我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争取世人对自己的供养,以求不劳而获。

  佛在世时制定弟子日中一食,托钵活命。佛本是一位王子,他可以享尽人生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为了清净心地,先…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