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要做些”,這是爲利。
這些都是世間的善,這些世間的善當然是很好,世間若有這些善人,則人間世界一定會很美。不過這些善人若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爲任何代價、不爲任何回報而付出,則能達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只要超越了凡夫心,就能到達菩薩的境域。
“天”還屬于凡夫的的境界,“天”接下來的是“人”。人間多凡夫,五欲具足,善惡不分,住于世間,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又稱爲“五趣雜居地”。五趣是五種趣向──衆生由業因之差別而趣向之處: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也稱爲“五道”。而阿修羅可以說都包含在五趣中,所以又可合稱爲“六趣”或“六道”。
阿修羅的意思是有福無德,這種人只因爲過去生中曾做過善事,憑著做好事的福報而感生天堂,但是他沒有修養,還是發疲氣、起煩惱、鬥爭,樣樣都有。
世間充滿了阿修羅道,例如新聞報導菲律賓政變,一些叛軍背叛政府、起內哄,此次政變造成幾百人的死傷;街道上布滿屍體,真是慘不忍睹。菲律賓在這短短的一兩年之中,已有多次政變,這就叫做阿修羅,好鬥、好爭、好戰····。
在此次政變中,菲律賓總統的兒子也受了重傷,他的侍衛有叁人當場死亡,多悲慘啊!但是對立的兩方仍然宣稱無任何商量妥協的余地。政府不肯讓步、叛軍不肯投降,再繼續這樣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這就是人間的阿修羅道。
畜生之中也有阿修羅道,愛爭、愛鬥、愛戰···,例如鬥牛、鬥雞。其他又有地獄、餓鬼道,所以娑婆世界稱爲“五趣雜居地”──雜是很複雜的意思。佛是在人間成就的,賢人也是在人間成就的,世間更有許多十惡不赦的人,不論善人、惡人、聖人、賢人、凡人·····都聚居在一起,因此稱爲“五趣雜居地”。
撥開雲霧見青天
人間應該要以智識去分析,心念不可迷惑于世間的幻相。學佛應該有所覺悟,以“幻野馬”的智識去體會,假如不去分析了解“水上泡”與“幻野馬”的道理,則“如是不觀身,亦不見死王”。
若是不善于將身體與世間的物質看開,那麼,無常何時顯現于眼前都不知道。“死王”就是無常,我們的生命無常,無常的死王時時都在人的周圍,若能透徹世間的幻相,就能夠了解生命的真谛;要透徹生命的真理,必須多了解世間幻化的景象。我們應該視富貴如浮雲,看得到卻摸不到的是虛幻不實的東西,若能如是觀,則修學佛法便能徹見人的真正本性。
有句話說“撥雲見月”,雲霧撥開之後,月亮才會顯現;衆生心本如明月,但是多數人都被有色無實的烏雲遮住心中的明月。所以我們要撥雲見月,把世間一切的物質及一切的人與事,當成水上泡,如此還計較什麼呢?我們要真正自我警惕,時時抱持佛心,則我們就是佛;常常行菩薩行,則我們就是菩薩。
設若心中充滿阿修羅,看到人就發脾氣、遇到事就計較,將種下其他惡道的種子(因),將來就會顯現在人生,得到叁惡道的果報。金剛經有句偈說: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第二、正思惟
“正思惟──謂人見四谛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
文句淺顯易懂,簡單的教法就是無上的法寶,善于運用者就能終生受用;不善加利用者,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追求,還是一無所得。
佛陀的每一句教法,我們必須用心思惟,所以佛法中有“聞思修”之學。我們每個人都是學而知之者,不是生而知之者。如果一個人出生後什麼都懂,不必學習就明白事理,那必是一位超凡的聖人,我們一般人都是凡夫,所以要學而知之。
學法一定要先從“聞”開始,“聞”就是聽。學法須多聽法,但是聞而不思則罔──聽了之後就忘得一幹二淨,完全不經過思惟,那就沒有一點用處了;所以我們聽完道理後,要好好做一番思惟與考量。
所謂“思惟”,是用心去體會所聽的法,聽了道理之後,要實踐于日常生活中,這就稱爲“行”,行是行動,也可以說是修養。所以,將所聽到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的行爲舉止上,就是“修”。“聞、思、修”若能同時力行而無漏失,就可以修得“戒、定、慧”,完成叁無漏學。
所以,這雖然是很簡單的幾句話,我們還是要好好地思考。
開口動念無不是業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行爲動作,都是由內在的觀念、見解所表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的思想、心念稍有偏差,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所作所爲,最後必定與目標相差非常遙遠。我常常說,聖人與凡夫之間的距離很遠,凡夫是聖人的起點,聖人是凡夫的目標,如果我們在起點上稍微有偏差,則走到終點時一定與目標相差千裏之遠,所以我們平時的觀念、思想,不能稍有一點偏差。
“謂人見四谛時,正念思惟”──四谛法是叁十七助道品的根本道法,學佛、學法,不論是大乘或小乘,都離不開四谛六度的道理,這四種真理與六種行動是佛法全部的內容。四谛法是佛法的基礎,六度是學佛得過程。這裏說“人見四谛時”──“見”是透徹、了解,若是了解四谛的道理,透徹四谛的方法,就能“正念思惟”──見解與觀念就會很正確;見解觀念正確,行爲舉止就會非常端正。
地藏經中有段文說:“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口一開、舌一動都離不開業。當然,所謂的“業”,有善業與惡業,若是勸人爲善,教人守正道,那開口動舌就是修了善口業,這就是福業,能引導人走入正道。如果人家要行善事,卻從中阻撓破壞,開口動舌就想阻礙人家的道業,那已經造了惡業。所以地藏經說,善業與惡業無不是在開口動舌中。
我們要愛衆生,使衆生造福,首先要考慮的事是──莫讓衆生造業。普賢行願品中有句話說:“恒順衆生”,每天課誦,經文回向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十種大願中爲何要提出恒順衆生呢?就是不要讓衆生造口業,不要使衆生有障礙道法的罪業。所以必須先迎順衆生,先使衆生歡喜,而起贊歎之心,若生贊歎心,就可以成就功德。所以菩薩修行時,首先要注意不擾亂衆生的心思,要恒順衆生。
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既知業有善業與惡業,我們要把握因緣,使衆生造善口業,使他贊歎佛法、稱贊善法,種下善的種子。絕對不可執著在自己的理上,使衆生造業。世俗有句話說:“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我有理就要爭到底,爭到贏爲止,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將這句話改成“理直氣和”。雖然我們有理,但是要時時“氣和”,不可“氣壯”;認爲自己有理,什麼都要爭到贏,這樣就太剛強了,太剛強就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若能“理直氣和”,態度溫柔,這樣不是非常完美嗎?
普賢菩薩就是以柔和善順來引導衆生,使衆生的一切動作都能合于佛法、贊歎佛法、完成佛法。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非常謹慎,所有的思考與觀念、見解要時時爲衆生著想,不可只爲自己爭個“理直氣壯”,要爲衆生考慮,行道時要使衆生培養善業,這樣就稱爲“正念思惟”。
循序漸進老實修行
“觀察籌量,令觀增長”──在這個人生道上,我們所做的一切與所求的一切,要好好運用智慧觀察與思量。學佛並非今生此世能成就的,也不是無中生有的,總而言之,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因緣必須長時間來成就。
看看佛陀的修行,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累生累世都在積功德。他不但積福也同時積慧,智慧必須不斷累積增長,才能夠成就。“籌量”的意思是指時間的長短,有些人認爲,若是有心想修行,就一定要與佛一樣去完成道業。須知世間沒有不須用時間來修行成就的道業,例如學生在校求學念書,也是要依照學校安排的課程進度來修學分,何況是學佛求道呢?總而言之,學習任何事情都要按部就班。
有智慧的人,一定會依照程序去修行,循序漸進。佛在世時曾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國王有個心愛的女兒,自從出生以後,國王就非常疼愛她,每天盼望女兒快快長大,期待她變成一位美麗可愛的青春少女;國王每日朝思暮想,希望能早日見到他所求的理想。
于是他向全天下的人提出一個問題,看看世間有沒有一種使人馬上成長的靈藥。慈悲的佛陀知道國王的思想不正確──也就是說,智慧缺少籌量;所以他派遣一位精通醫術的醫生,並囑咐他向國王說他有方法使其愛女馬上成長。精通醫術的醫生懷疑地對佛陀說:“世間沒有藥物能令人馬上成長的,爲何叫我去呢?”佛陀跟醫生說:“你告訴國王,你必須去找靈藥。在這段時間內,禁止國王與女兒見面,這樣就可以了。”
醫生遵照佛陀的教法,就到國王那裏,對國王說:“我有一種靈藥,可以使公主快速長大。”國王說:“你什麼時候可以拿到這個靈藥來呢?”
醫生答:“這種藥的産地非常遙遠,你必須給我一段時間去找尋,只要能找到這種藥,任何時間服用都會馬上成長。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希望國王在我尚未找到靈藥之前,先與公主隔離一段時間,目光不可接觸到公主。”
國王爲了女兒能快快長大,就答應醫師的要求,與女兒分離一段日子。時間飛逝,轉眼間十二年已過。有一天,這位醫生終于又來到國王面前,對國王說:“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從遠地取來這種藥物,今天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女兒,她已經長大了。”
醫生就把公主請出來與國王見面,國王一看,自己的女兒真的已經長大成人。十二年前,她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十二年後,她已變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所以他深信是這種靈藥使女兒長大的,卻忘了這段時間已經過了十二年,這是沒有籌量時間的問題。
透徹四谛十二因緣
佛陀就以這個例子來跟弟子說,衆生只想要立地成佛,學佛見道,但是卻忘失十二因緣的過程。學過小乘法的人都知道四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法,第一是“無明”、第二“行”、第叁“識”、第四…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