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尚未受到洗煉以前,貪、嗔、癡、慢、疑等煩惱,都覆蓋在良知上,等到接觸佛法、領受真理之後,忽然間如夢初醒,看得開也放得下,並且盡力發揮良知與良能。
反觀剛才所說的那位女士,有才力又有能力,卻懷著滿心的怨及滿腹的苦,她若是看得開,以目前擁有的財力,不知可以救多少人?但是她卻自尋煩惱,還想自殺;如果真的自殺身亡,那所有的遺産還不是被她最痛恨的人得去!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愛的真谛
有一位委員非常難得,過去也和這位母親一樣,把所有的愛心全部放在子女的身上。她剛加入慈濟時,雖然也受過兒子和媳婦的氣,但是她還是很愛他們,她得悉慈濟要興建醫院,就發心捐贈病房,連續捐了十幾間,一間病房需叁十萬的經費,她就以自己本人和兒子、媳婦、女兒們的名義捐善款,爲全家植福。
此後,她慢慢從事慈濟的工作,又常常去訪問貧民,這一段時間,她真正體會到人生愛的真谛,她認爲,自己不一定要把愛心全部放在子女、兒媳的身上,她可以將這份慈母心擴展爲大愛的慈悲心,可以把自己的能力擴大,獻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她不斷地、無限量地付出,至今已捐了將近七百萬的建院基金。她還告訴我,她還有很多的股票、現金──該爲子女們做的,她都已經做了,不但爲她們買房子、置産,還爲他們打好事業基礎,一一將他們安頓下來。而且她又把銀行的幾百萬元和股票,乃至在她名下的財産,全部捐贈慈濟。
她可以說是完全付出,不求回報;她唯一一個要求──希望這筆基金的利息,在她有生之年能由她領用,其余的本金完全歸屬慈濟,如此一來還可以避免將來子女們爭分母親的遺産···。我覺得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將自己的全部財産捐給慈善機構,由慈善機構不斷地爲她做好事,而且還爲她設立專戶,每個月有幾萬元的利息自如使用,不必爲生活煩惱。
這是一位很平凡的女人,而先前那一位女士自稱是受過高等教育,所有得道理她都知道的人,兩者一比較,後者常跟我說:“師父,我什麼都不懂,師父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我現在很快樂,我的人生已了無挂礙,我會快快樂樂,高高興興地過一生!”她除了物質的捐助之外,連身軀都奉獻出來,願將自己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人。
同樣是女人,各自接受不同的教育,也有不同的觀念及修養。所以說,我們學佛者應該有一種認識及見解──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能領悟到佛法的好處,而普通人也不一定不能接受佛法。像我剛才提到的這位委員,她走入慈濟之門後,不迷信也不盲從,她說:“師父教我們時時好心則時時吉祥,心正則事事順利。”所以她不擔心何實會犯沖,也不覺得佛祖安位的時間與位置有何不對。
而這位女士一來就問我:“師父,我家只有安設祖先牌位,沒有安置佛像,不知是否因爲這樣,所以最近幾年這麼不如意,一直想尋死?我也曾經請一位老師父幫我看風水,教我如何安神位。”這就是那位高級知識分子所提出來的問題,她甚至還問我說:“那位老師父幫我算命,說我去年有一個很大的死運,要趕快安佛祖,又告訴我要安設在那裏。我現在想請問師父,我應該安什麼佛?”
我問她:“你喜歡什麼?”她答:“我喜歡觀世音菩薩。”我就叫她請觀世音菩薩像。她又問我立像或坐式的好,我便說:“你喜歡立像或坐式?”她回答:“我曾經看過一尊立像很莊嚴、很好看,但是有人告訴我,家中不要安設觀世音菩薩的立像,所以····。”
她的教育程度很高,卻迷信地理、風水及命運,甚至對觀世音菩薩像也如此執著。反觀我們的這位委員多麼開明、多麼可愛啊!她已經七十多歲了,卻不會有任何執著,她常說:“師父教我們心正則風水吉祥,祖先平安。”什麼是解脫呢?只要觀念見解正確就是解脫了。
公主的迷惑
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常存有這種觀念:
“常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如是不觀身,亦不見死王。”
以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獨生女,愛之入骨。自女兒出生後,在日常生活中,他的眼界從來沒有離開過她,可以說兩人形影不離,身心相隨。有一天國王和女兒走到池邊,看到池中魚兒跳躍,池水生起許多小水泡。當時正是黃昏,夕陽西下,水上的泡影被霞光照設,映出美麗的七彩五色,這位公主看得高興極了,立刻向父親要求將水上泡串連起來,做成她發上的珠花。
公主自出生以來,要什麼就有什麼,金銀珠寶從無匮乏,現在竟提出這種要求,國王無可奈何地對她說,水上泡是無法拿來串成花圈插在發上的。她女兒一聽就說:“我什麼都有,就只缺這樣,若不肯給我,我就不要活了!”國王非常煩惱,就趕緊貼出告示,叫大臣立刻召集能幹的工匠,用他們精湛的手藝挑起水上泡,串成發上的花環。如果無法辦到,就必須接受刑罰,終身監禁。
沒多久,國王的牢獄已關滿了無法串起水上泡的工人。後來,有一位老者看到國王爲了女兒無理的要求,竟把全國的工匠幾乎都關起來,而那些人家中還有挨餓受凍的妻兒子女,心中非常不忍,就自告奮勇地到國王面前說:“我可以辦到!”國王聽了很高興。老人又說:“不過我有一個請求,因爲我無法選擇那一顆水上泡最美麗,怕串成花環後不合公主之意,所以想請公主親手挑選水上泡,看她喜歡那一顆?多大顆?幾顆?我再將其串在一起。”
國王就說:“好!只要你能夠串起水上泡就好。”于是趕緊告訴女兒此事,他女兒也認爲由自己挑選,串起來一定很漂亮,便跟著老人一起到池邊挑選。沒想到她挑起一顆就破一顆,一挑就破、一破再破,怎麼挑也無法挑起一顆水上泡,最後她累得把器皿丟掉,對她父親說:“我不要什麼花環了,這些水泡根本挑不起來,我願意放棄,不要了!”
老人運用智慧,轉一個念就可以救出牢獄中的那些人。牢中人爲了世間根本無法完成的事而受苦,而有智慧的人卻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解開這麼多業。如果我們人人都有智慧,能透徹人生無常的真理,就能夠快樂自在了。
佛陀以這個故事比喻:世間的東西,即使用盡心機,也不可得。人忙忙碌碌于世間,這麼辛苦到底得到什麼?縱然社會上有許多白手起家的大企業家,他們的生活從過去的貧賤到現在的富有,但是他們真正得到什麼?這只不過是人生舞臺上的一出戲,只不過是他的角色必須扮演的過程;舞臺上的戲是一場鏡花水月,一旦結束,又帶走什麼?
時光無聲無息的逝去,人生同樣是無聲無息的跟著時光而逝。到最後,究竟得到什麼?所以我們應該將人生一切的物質、欲望當做水上泡一樣。一些哲學家、智者,視富貴如浮雲,把一切物質生活視做天上的雲一般,似有似無,如夢如幻。富貴只不過是幻景迷色,到底它真正的色彩是什麼?我們應該看得開,了解水上泡無常、幻化的道理。
韓幹畫馬變馬的傳奇
所以說:“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我們除了要了解人生如水泡的道理,也要將其視如幻野馬。幻是幻化、幻影的意思。
以前有位畫家──韓幹,有以天他在野外看到萬馬奔騰,景象非常壯觀。他本身是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見到勇士操兵的高昂氣概,騎馬的英姿無比威武自在,心中非常羨慕;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希望能展現他的馬上功夫,能得到一匹千裏駿馬。
他當天回到家裏,就在紙上下功夫,用畫筆全神貫注地把那些記憶中的馬畫下來,一匹馬、兩匹馬···,每天他都在畫紙上畫下無數匹奔馳于曠野的駿馬,經年累月下來,滿腦子都是馬的形象、馬的影子。他的腦中無一秒是靜止的境界,整個心性都是萬馬奔騰的狀態。
有一天,他畫得很疲倦,一趴在桌上睡著了,他睡著後,腦海中還是有奔騰于野外的馬影子。這時傭人正好送點心來,開門竟然看到一匹奔騰有力的馬在桌上,傭人嚇一大跳,驚叫著向外奔跑,吵醒了趴在桌上睡的韓幹,他就向外探望究竟發生何事?只見傭人叫了一群人來,大家往裏面一看,什麼都沒有。傭人述說剛才所見的景象,韓幹這時候才覺悟這是幻化的野馬,因爲他本身的精神集中于那裏,所以心影幻化于外。他覺得非常可怕,真是“一切唯心造”啊!
人間原是五趣雜居地
佛教說:“一念之間,十法界周圓。”只要轉一念的時間,就能遍行十法界。何謂十法界?“四聖”、“六凡”──四種聖人及六種凡夫界──合稱十法界。“四聖”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既然人的心念一下子就周遍十法界,如果生起一念的慈悲心──佛心,心境就與佛境融合在一起;若是生起勇猛精進心救度衆生,只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這時心念就已經在菩薩的境界中,這就是菩薩心。
“聲聞”是指聲音入耳根,起發了慧識。由聲聞而了解,開啓慧根,這是“聲聞”。“緣覺”是既沒聽到教法,也沒遇到聖人,但是他可以由本具的慧性緣外在的境界,而了解道理。例如他擡頭看到樹葉變黃、枯落,就知道到了;聽到水聲、看到水流,就會聯想逝者如斯,歲月像流水一樣不再回頭。
孔子有一天站在河邊,看到流水奔馳而去,他感慨萬分地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能由此領悟時間、年齡的逝去像流水,一去不回頭,這可以說是“緣覺”,也是聖人的境界。
一般社會人士付出愛心幫助貧困的衆生,但是他不了解佛的教法與道理,他付出一分就期待一分的回報,這是“天”的境界。有人說:“信我者上天堂。”──只要信仰我,就會上“天堂”。甚至也有人說:“你若來聽我的道理,信我的教,就可以天堂挂號、地獄除名。”許多人因此進入這個宗教,這就是有所求。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在做好事,救濟他人,但是往往不是爲名便是爲利。有的人常常說:“我做好事,我得到好人好事的名聲”,當他接受表揚時就很高興,這就是爲名;而有些人則說:“我做好事有好報,所以多…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