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快就會達到目標;若心不能專,則半途而廢,回頭從新再起步,起步後又認爲錯了,就這樣停停走走,不斷起步、回頭···,盡管條條道路通長安,卻永遠沒有辦法到達終點。
所以我們應該專心選擇一條合情合理、近人情也近人事的道去實行,如此絕對無誤,也能很快到達目的地,這就叫做“擇法覺支”。我們要善用智慧,做事之前要覺悟在先,先了解自己現在所選擇的工作很辛苦,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仍在所不惜,這就是擇法覺支。我們今天能共聚一堂,就是因爲有共同的覺悟與選擇,我們的選擇就是慈濟道業,以佛的精神、佛的本懷來選擇。慈濟的道業當然做起來非常辛苦,我們要覺悟在先;若能如此,則會全心全意盡力去做,心無旁骛,力量也不會渙散。因爲精神集中,所以心力通達,這叫做“擇法覺支”。
把握因緣種福田
“精進”是不懈怠,“喜”是時時抱著歡喜心。學佛要及時把握時間,時日稍縱即逝,地球每天不停地運轉,時日不爲我留,我們應該好好把握時間,時機不斷地逍逝,不可在因緣錯過後才覺得懊惱。
過去佛在世時,與佛同世的人,有時也會不知把握因緣,等錯失跟隨佛陀的良機之後,才自覺後悔、懊惱不已。
佛在世時,交通不便,不像現在人,出門有出,渡海有船,非常方便;那時候都要靠雙腳走路。有天,佛和恒河對岸的人有約,要在某日某時到對岸說法。約定的時間一到,佛就很安詳地自竹林精舍走到恒河邊,只見河水暴漲,遠處有一艘船停靠在岸邊,佛走到船邊,把躺在船上休息的船夫叫起來,對他說:“船夫,請你將我渡到彼岸。”
船夫在午休時間被人叫起來,非常不耐煩,縱使他知道這位叫他的人是佛陀,他還是懶洋洋的,眼睛一睜開就說:“你叫我渡船,現在是正午,太陽這麼大,那你先付船資我才渡你。”佛說:“我向來身無分文,現在又無人可借,實在無法付錢給你。”船夫說:“既然沒錢,就不必說了。”佛只好說:“我一向將山河大地的一切沙石瓦礫視爲錢財,沒有金錢瓦礫的分別。此時我所見的一切山河大地都是我的財産、都是我的金銀,但是你要從我身上拿出人間的代價,那我就沒辦法了。”
船夫一聽佛說沒辦法,覺得還是睡覺比較好,便不想渡佛了。佛見船夫不肯渡他,只好仰天慨歎。剛擡頭時,看到一群雁自北向南飛來,由彼岸飛到此岸,他感慨地說:“鳥雁不必求船師渡河,我卻需求船師渡過岸····。”船夫躺在船中,不知佛何時離開岸邊,只聽到佛說了這些感歎的話,就這樣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過了中午,他看到對岸人山人海,就問自對岸渡船過來的船夫何事?那船夫回答:“我們那邊喜氣洋洋,是爲了迎接聖人到臨,人人互相慶祝能得佛說法。”這位船夫一聽,萬分懊惱錯過殊勝的因緣:“佛親自來到我船上要我渡船,讓我結此善緣,給我渡聖人過河的良機,我卻因一念的貪心,一念的懈怠,而失此機緣!”他在那兒自責,從此便立下誓願:“從今以後,只要有出家比丘踏上我的船,絕對免費渡他到彼岸。”
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時機,有時聖人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有機會種福田,若不及時把握,則良機易逝。良機一逝,即使再度多少比丘,也無法彌補佛在眼前卻不肯渡的懊惱與自責。所以我們要有“擇法覺支”的觀念,好好選擇我們的法,不可怕辛苦,也不可懈怠而錯過良機;要趕快精進,做一切事時時保持歡喜心,這樣,昏沈的心念自然會消失,這就是:“若心昏沈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支,觀察諸法令不昏沈。”
自凡夫的起點直至成佛
“若心浮動之時,當念用除覺支,除身口之過非;用舍覺支,舍于觀智;用定覺支,入正禅定;攝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覺支。”
前面所說的昏沈,也可以說是懈怠過失。現在我們說“浮動”──是心念不堅定──有時候我們得到一法,就産生一陣子的熱心,我常說:“熱心易發,恒心難持。”平常凡夫,看到大家付出愛心,辛苦工作,心中就生感動,馬上起了熱切參與之心,但是若缺少恒心,這份熱情很快就消失了。
今天看到一個人,覺得很感動,一段時間後,遇到另一個人,所說的話句句迎合我的意;前後相比較,認爲後者較前者好,便産生喜新厭舊的心理。如此有前有後,不斷還有後者、還有更好的,像這樣就是見異思遷,今天覺得新穎就被吸引,下個月熱情又轉移了方向,這就叫做“浮動”。今天選擇這個法,過了一段時間,覺得這個法不是心目中的理想,就回過頭來再走另外一條路,這也叫做“浮動”。所以,我們學佛生了道心後,還要再加強根基,根基增長之後還要加強力量,有根無力,則芽容易萎縮。這就是我們強調“五根”與“五力”的原因。
譬如一棵剛移植的樹,樹葉雖然青綠,但是樹根尚未生長穩固時,只要一陣風雨侵襲,這棵樹很快就會倒下,脫離土地。我們若是播撒種子或移植樹苗,必定要小心照顧,使樹根向下伸展,增加根力,才能往上生長。
心浮動就是道心不堅固,搖搖擺擺,像小草一樣,南風吹來向北倒,北風吹來向南倒,這樣就叫做“浮動”。此時應當“念用除覺支,除身口之過非。”除就是除掉,也就是舍掉的意思;除掉雜心與浮動心,才能修好身、口、意業。
若是今天高興就說好話,明天生氣就說壞話,今天高興便認真去做好事,明天不高興就去做壞事,便是缺少“除覺支”──缺少除掉散亂心的智慧。人世間,人人是凡夫,凡夫各有凡夫染著的見解,凡夫汙染的見解容易以巧言蜜語牽動我們的心,使我們的道心摻了雜念,如此心思就會不正確,而開口、行動也容易造業。
所以,要用除覺支除身口過非,若有除覺支,身口意的業自然不會産生,雜念及過錯的惡一到心中,自然會馬上除掉,我們的清淨心念也不會受巧言蜜語所搖動,這就叫做“除身口之過非”。因爲多數身所做的壞事都是受心念所指揮,口所造的業,也是受心念所煽動,所以要用除覺支的觀念來除掉這些過失。
“用舍覺支,舍于觀智”,我們除了要去雜亂心之外,還要會舍──舍觀智。觀智當然很好,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有觀想的智慧,那爲何要舍除呢?是爲了要保持清淨的道心與單純的意念,所以我們必定要精進,舍除過去所走過的路,然後精進努力于前面的路。
我們不只要舍除壞事,也要舍除好事,舍除昨天做過的事。一個人若常常記著自己多了不起,能做多少好事、有多少能力、多麼能幹····,若常常有這種心,縱然做得再好也容易貢高我慢。因此要舍掉昨天,謹慎于今天,所以說“舍于觀智”。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要舍除過去之事。昨日已過,心念就要守住今天,要“用定覺支,入正禅定”,善用定力,不可讓精神徘徊于昨日之事。“攝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覺支”我們若能用定心舍除過去的觀智,就能夠時時入正禅定。
我曾說學佛要學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學活禅,日常生活裏,舉止動作無不是在禅中,這才是真正的活禅。若能如此,心念就能統攝在一起,自然不會散亂,不散亂就不會浮動,而且道心會非常堅固,道心堅固則可走上康莊大道,直達長安;也就是說,自凡夫的起點直接通往成佛的目標。
請不要想著“條條道路通長安”,應該好好選擇,好好精進,時時抱著歡喜心,好好善用“除、舍、定覺支”來堅固我們的道心,守好我們的這條道路——自凡夫起點一直到成佛的目標,如此才不會走冤枉路,浪費時間。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