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的定力发挥智慧、用智慧控制自心不散乱,这就是定与慧两者均衡平稳。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做到以下个种修行法则:
“若心智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支,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支,舍于观智;用定觉支,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觉支。”
人心的散乱有二种:一是昏沉,一是掉举。昏沉就是糊里糊涂,任何事都不用心去体会、理解;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或者是懈怠、不肯精进。这都列入昏沉的行为中,昏沉就是爱睡,像在昏睡中。一天二十四小时内,真正浪费掉的时间就是睡觉,人一睡著,则什么事都不知道、什么事都不能做。睡觉既无法做事,不做事就不会进步;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什么事都不肯用心去分辨、任何事都不愿去做,这和睡著又有什么差别呢?
懈怠也是在昏沉中。最明显易见的是我们在听经时,眼睛一闭起来就睡著了,这叫做昏沉。平时言谈中,不一定开示讲经才是说法,鸟鸣风声无不是说法处。真正有智慧的人,清早起来,心灵寂静,在大殿拜佛、打坐后,听到外面的鸟鸣声,就好像在为我们说四谛法;所以说,鸟鸣声也是在说法。
冬天时,外面风萧萧,心静下来,听听风吹树动的声音,也会觉得四季在轮转,这就是无常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冬天一到,树叶枯落,我们常会自我警惕:人一年一年的过,年岁一年一年的加,自幼童慢慢进入老年;我们也会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可贵。
所以说,真正用心者,不一定法师讲经才算是说法,山河大地一切的形象、一切的声音,无不是如来的广长舌相。若能拿出我们的智慧、念觉,则自然任何时刻都会使我们警惕。所以说,心昏沉时,常慎用“念觉支”。心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心思无法集中,或是动不动就想睡,这时候就必须用“念”──心念,观念,使心不昏沉。
时间是智慧的财产
一位委员的儿子,本来很放荡、爱玩,读书常常令母亲担忧,他很聪明,只是无法专心用功。这位委员带他到台北分会来看我。我当时问他说:“你现在读什么?”他回答:“大学”。我问他念什么系?他说:“经济系。”
我就对他说:“那很好,经济系的人精打细算。在佛法中所谓的经济,不只是对物质、金钱的精打细算,应该是对时间的经济。我想,你既然念经济系,应该对时间也很精打细算,要好好利用时间。时间能累积我们无形的智慧财产,你若是只在物质、金钱、事业上讲求经济,倒不如在求学时赶快利用时间,累积智慧的财产。”
他听完后,果真开始做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他分秒必争,将所有的时间、精神,全部都放在学业上。每次心一散乱,他就立刻想到:“师公说时间宝贵,要经济、分秒累积。”所以他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专一精神掌握时间。
这就叫做“念”──一个观念的转变。过去他的观念里认为自己还年轻,要趁著青春年少及时行乐,学业只要应付得过去就好了。自从他听了佛法对时间经济的观念,马上能接受,立即转变人生观,现在他每学期的学业成积都名列前茅。这就称为念──观念。
但愿众生得离苦
“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沉。”──“择法”即七觉支的第一“择法觉支”,“精进”是第二项“精进觉支”,“喜”则是第三种“喜觉支”。我们要常常心念精进,时间可以累积道业、成就事业、完成学业;时间也可以累积功德,一分一秒无不是时间所累积起来的。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世间最短的时间单位是“秒”,而在佛法中有刹那、一念间;念间和刹那间,比秒更短──六十秒成一分,六十分钟则为一小时,一日有二十四小时,三十日才有一个月,十二个月则成一年;所以,就时间而言,秒是最快、最短的单位。而佛法中的一念间、刹那间,比秒更短更快,可以说一念之间就能遍十法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到达。例如现在我在花莲,若乘特快的直达火车到台北,则需花二小时半的时间,若搭飞机只需三十分钟。而我现在在此只要观想台北分会,一念间只需一刹那,我就到了台北分会,如果我想韩国的妙喜法师,心念一转,一下子就到那里了。
所以,一念多快速呀!那怕是极为短暂的时间,只要好好累积,就是功德。要累积功德必须在一念之间──也就是观念,若能好好守持观念、守持于择法,善加利用智慧来选择,不浪费时间,好好选择该做的事,就可成就功德。
例如现在慈济的工作,从慈善救济到建院事业,至今已二十多年,救济工作没有一天放弃过。有人说:“每个众生都带著自己的业而来,何必要救济他们?”甚至也有人说:“这些人带著他应该受的业,救济他是违背因果。”这种观念显然不正确。
如果众生带业而来,已经定了业,必须受罪受报,那么佛何必来人间?佛来人间是为了救众生,佛是不是也违背了因果?也使我们造业?当然不是,所以,我们的观念一定要很正确。如果下地狱的众生都是因为造了罪恶才下地狱,那地藏菩萨又为什么要到地狱救度众生,而不赶快成佛?甚至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就是懵懵懂懂、糊涂无知才会受苦报,我们应该发挥爱心,以菩萨的精神、观念去代替众生受一切折磨;虽然一个人受苦,却能利乐许多众生。所以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要众生都能够得到平安、快乐,不急于为自己求解脱,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就是菩萨的观念。
慈济做了二十多年的救济工作,在我的观念中觉得还是不够,我们还要更进一步集合具有善心与爱心的人士、集合发菩提心者,汇聚他们的力量与资源,努力从事建院工作。我每天到医院巡视,都觉得非常安慰,在这些年的时间里,有无数的人得到救治,许多人重获生机。我们医院第一位接受开脑的女孩──许淑芊,曾经蹦蹦跳跳,健康活泼地回到这儿,真令人欣慰,若不是慈济医院落成启业,这位曾经两次瞳孔放大的女孩,早已无法救治了!
类似这种脑部手术的个案,自开业以来,已经做了好几个,接受开刀后的人都很健康、正常,与一般人没两样。虽然我每天都觉得很疲倦、辛苦,但是一到医院看那些患者面带笑容的说他已经好多了,我就很安心、很高兴,一切的疲倦随之消除殆尽。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建院是很艰钜、很辛苦的工作,我们扫除这些观念,不因辛苦而停顿,还是继续不断地推动、努力精进,才有今天的慈济医院。当时我们确定自己的观念,选择应该做的事──只从事救济工作仍然不够,还要为佛教、为众生,兴建慈济医院。所以说,一切的事业都是由观念来作选择。
建院完成还有教育之路要走
现在医院已经完成,圆满起业,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观念应该放在比医院更远的路上,那就是──教育之道。我们若能够建立医学院,不断培育人才,使慈济的精神不断延续,那么,人间佛教的慧命就永远不会消失了。
这就是观念,我们必须善用自己的见解与观念,才能有所成就。
当我们懈怠昏沉、心不专一时,就要用“择法觉支”──善加选择应该把心思放在那儿?应选择何种事业来发挥自己的精力?必须精神心力合一、不涣散;若时常涣散自心,就会“十做九不成”,世间这么多好事,若每一件事都想做,绝没有一样可以完成的。
许多学佛者都说要修福修慧,却不知道慧是在福中求,也不知道慧中带福,所以心思涣散不定,这样要学、那样也要学,那就错了。我一直强调,做任何事都要迹中精神、集中力量,但是,在精神与力量合一之前,要先有正确的选择,这就叫做“择法觉支”。
选择之候,就要不怕辛苦,不断地精进再精进,精进就是努力。努力精进之外,还要有欢喜心,精进是件很辛苦的事,若是抱持欢喜心,就绝对不会疲倦。
许多台北的委员坐飞机、火车来花莲,都是为了到医院做义工,她们每天从医院回来精舍,我都会问:“疲倦吗?辛苦你们了!”而她们总是答说:“不会啦!师父,我们很欢喜做。”其实她们真的很累,但是因为有欢喜心,所以绝对不会懈怠。
因此这里说:“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昏沉是懈怠之意,懈怠就是懒惰、不专心、浪费时间、涣散体力。若要使体力化为良能,就要好好精进;若要使心常不懈怠,就要欢喜;若要使道业成就,就要好好用智慧来选择。所以说,若能善加运用这三种觉支,仔细观察诸法,就不会心思昏沉,而能发挥良知良能,成就一切。
人生一半在昏睡中过了
“念觉支”是七觉支的最后一项,念是心念,也是观念。人心有两种:一种是昏沉,一种是浮动,浮动就是掉举;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都不离开这两种心念。
昏沉是空过时日,懈怠、不肯精进,一生都好像在昏睡中。一天有二十四小时,睡眠就占了八小时,等于是一日的三分之一,这些时间都是浪费的人生。一个人若活了八十睡,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都用在睡觉上,时间就这样消磨掉了。
例如一个三十岁的人,就已经睡掉十年的时间,剩下的二十年是否有真正在做事?真正在做人?我们活了三十年的时间,除了睡觉的十年之外,尚需十年以上的时间学做人、学走路、学做事,这些都只是学习的阶段而已,而剩余的十年,除了吃饭、休息之外,就是无所事事。到底真正用来做人的时间,有几年呢?所以说人生是在昏沉中消逝的。
选择“正法”才是入道要途
我们发心出家、修行,用功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出家之后,时间一定比在家时更充实,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时间经济的观念,有此观念则能分分做事、刻刻精进。所以,要治昏沉的心必须善用“择法觉支”──好好选择这一生应该做什么事。
做事时必定要专心,世间的善事很多,我们应该要好好选择终身奉行的目标,专心地行善事、做善业。若心能专则道可成,很…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