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近于义,言可复也。”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信用。我们谈过“五根”与“五力”,其中说到“信根”,“信为道源功德母”,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个“信”字;而孔子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强调一个“信”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事了;他等于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有“信”。
信从何处而来呢?“言语”。我们讲话时要近于义、近于道、近于理,若能如此,则道理与行为终能相结合,不会相违背。
我每天都非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实践法华的精神。法华经乃是菩萨道,从成佛的起点至成佛究竟涅槃,都必须走在这条菩萨道上。当然,对佛陀所说的教法,我们秉持著「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精神,所走的路永远在菩萨道上,所说的法永远是菩萨道法。这样,我们的道与理才不会脱离正轨,这也是“定”。我们的心与志坚定,在日常生活中心志与行动一致,则心不散乱,从一而终并坚守信与诚,这些都是一个“定”字。希望诸位学佛能坚定心意,“定”即是“道”也。
第七、念觉支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觉分。璎珞经云:无心离意识,是沙门法;守护诸根,是沙门法;汝等能守护诸根,勿妨佛法兴隆矣。”
这是第七“念觉支”。一念之心,动于三千。学佛就是要抱持这份念,“念”非常重要,要时时将心念稳定下来,所以有句话说:“起心动念,十法界于刹那间。”十法界即是从佛的境界一直到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在起心动念的一刹那之间,可成佛也可变为畜生。如果生起慈悲心、怜悯心,一切只为众生,那么所显现于前的就是佛;如果对人起嗔怒之心,那么心念一转,就变成阿修罗了;若是对世间的物质起贪心,则会变成饿鬼····。
因此,这个“念”字必须时时守护好。念即思念;“思”、“想”二字虽然时常合称,但是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是不同的。“想”是现于前的境界,也就是用心于外在的景象,如果没有用心于外在的景象,那么,尽管别人再讲话,也是听而不闻,不知所云。例如,我在此讲话,你们这么多人在这里听,若是能真正用心去听,则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非常清析地从你的耳根进入你的心中。设若你们昏沉想睡,则尽管我说得多大声,你们也只是闻其声而不知其义,这就是“声尘”没有入心。
有时候我们也会视而不见,眼睛虽然睁得大大的,但是却没有用心去想面前的人是谁,或是眼前有何景象;这就是没有用心将外面的景象映入眼相、进入脑海里。“相”没有印在心版上,就不会有分别之作用,如果“相”留在心中,即使离开外在景相,“相”还是在心上,这就称为“想”。例如刚刚看见什么东西,现在一想起来,这个东西的形象马上就会浮上心头;或是跟我介绍一个人,这是陈某某,那么,过不久若是我又与此人见面,就会称呼他“陈居士”。这就是我用眼睛看见这个人的样子、用耳朵听知道他的名字、用心记住,然后认识这个人。
我不太会认人,因为我常常将心放在此时此刻的事物上,而且前来这里的人太多,所以容易忘记,这就是“相”很少印在我的心上。但是如果此人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经过几次过滤后,我就能够认得他了;若是心与外境常常脱离,则容易忘记。
“思”与“想”是不一样的,“想”必定要缘著外在的“相”,用心去分辨吸收;而“思”是即使没有接触外面的环境,仍然有一份思考。从好的方面来谈,例如慈济事业成立之因,就是起于我所看到的“相”──丰滨某个医院地上的一滩血。
二十几年前我与弟子到丰滨乡探望两位病人,竟然在那家医院的走廊上发现一滩血,询问之下,得知一位山地妇女流产昏迷,被家人辛辛苦苦地从山上抬到这里,抬了八个多小时,却因为付不起住院保证金八千元,又被抬回去,无法就医,而在地上留下这一滩血····。我当时几乎昏蹶过去,心想人间居然有这种见死不救的事,真是令人痛心!而成立慈济功德会的因缘就在此时开始萌发。此后,这滩血时时浮现我心头,我常常感觉贫与病有连带关系。这就是由于“相”入于心,事过境迁后,仍然会想起此事,由“想”而产生“思”惟。
我不断地思惟:台湾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为何不将他们团结起来,合成一股大力量呢?佛教有一句话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我们何不将这句话化为“人人观世音,个个弥陀佛”呢?我们应该以佛教的精神,来扩展每个人的心胸;每个人的心胸若能扩大,那就是无量的功德了!“无量”即是“弥陀”,而每个人的力量若是化为无量的力量,则人人皆是弥陀佛。
我们应该将佛教徒“独善其身”的心,转化成人人是观世音的慈悲心,启发每个人的良知,使人人发挥良能。观世音菩萨慈眼视众生,闻声而救苦,以其慈悲之眼透视世间苦相,以双手救度苦难之众生;若人人都是观世音,则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慈眼,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只要有慈济的委员与会员,即使再偏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些贫病困苦及有灾难的众生。
他们看见贫苦的众生而发现自己的良知,良知一发现则其良能就会发挥,而自然以自己的双手去救众生、帮助众生,这不就是“人人观世音”吗?这就是思惟,看见“相”而思惟未来的事业与理想,也叫做思念──由当初的思考而下定决心,时时刻刻保持这一念心,于是开始组织“慈济功德会”。从三十个会员一直到现在廿万个会员(按:民国七十六年),而有今日的成就,即是那个“相”──一滩血的现前,使我产生怜悯心,然后不断思惟,经过思考之后,决定了我这个心念,而且时常守护此念力,所以慈济工作长达廿多年的时间,绝对没有失掉这一份念心。
这就是思念,名为“念觉支”,也可以称做“念觉分”。
守护诸根是沙门法
“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觉分。”我们在修行道法的时候,常常能神志清明,“觉”是清醒的意思,不迷迷糊糊,也无妄念杂心,清清明明地守住自己的心念,每一件事情做过之后,就让它过去,放开昨日的事情,守住今日的功能。我们若能守住今天的功能,就称为道心;放开昨日的种种情事与杂念,叫作去杂乱心。
这就是“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如此则能“使定慧均平”,充分发挥定力与慧力。
“璎珞经云:无心离意识,是沙门法。”──沙门是出家弟子,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要常常将心放在人事是非之上;没有人事是非叫做“无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会生烦恼。无心伤害他人的人,尚可原谅,有心接受伤害,并常常烦恼的人,实在是不可原谅。无心者说话不知道会去伤害到别人,尚可原谅;若明知故犯,有心伤害他人,那就不可原谅了。对方无心说一句话,我们时常执著于此话,怀恨在心,而对方却不知道有人在恨他,也不知道自己讲的话伤到别人。说者无心,但是听者有意,常常记念此事,这就不是修行者了。
常常挂心于昨天所做的功德,也不是功德。如果时常认为自己已经做了那么多善事,那么,这也不是真正的善事。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要守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才是对的!因此,不要计较昨天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分、发挥自己的功能,那就没有错了。所以说“无心离意识,是沙门法”,要好好守住今日的心念。
“守护诸根,是沙门法。”──“诸根”,我们曾说过“五根”、“五力”,除此之外,还有“六根”、“尘境”,“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五根”即信、进、念、定、慧。身体的“六根”必须守护好,行兹在兹、念兹在兹,脚向前迈进一步时,心念就要放在脚上;讲话时,心念也要放在嘴上。总而言之,心念要时时系在身形动作上。
修行时,一定要守持“五根”;“五根”增长,才能发挥“五力”──信、进,念、定、慧力。以上皆是道心。若能坚定道心,就叫作沙门法。
“汝等能守护诸根,勿妨佛法兴隆矣!”──意思是说,如果你们能守护诸根,就不会妨碍佛法的兴隆。我们修行的时候,常常会故步自封,以绳自缚,独善其身,以为修行是要求得自己的解脱,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如此,佛法怎能兴隆呢?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好好守住自己的规矩,但是不可妨碍佛法的兴隆。
例如从事慈济的工作,最需要时间,而修行也需要时间,普通人所说的修行,是要选择一个清境的境界,精进念佛、拜佛、坐禅····都不能受别人的打扰。然而,若是怕别人吵,如何去接触众生呢?谁来从事有利众生的事业呢?众生的事业没有人去做,则佛法怎么能兴隆呢?
所以,“汝等能守护诸根,勿妨佛法兴隆矣!”学佛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的慧命是靠人才能流传下来的,若每个人只独善其身,佛法怎能流传后世呢?佛的慧命如何延续持久呢?希望大家努力修行。能精进修行就是“慧”、为大众奉献自己就是“慈”;慈悲智慧合起来就是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也就是佛法的中心精神。
七觉支篇总结
念觉支是七觉支的最后一项。念就是思念,也就是在修行道法的过程中能明觉善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行动及一切造作都是糊里糊涂,无法明了。修行就是要修得日常生活一切明了,也就是善觉。
明是明白,了是了解。待人接物,对任何人都能了解、能明白;对一切事都不糊涂,就是所谓修行的智慧。不过大多数的人一旦深入经藏,对经中的文字虽了解,但是一离开文字、经藏,回到日常现实的生活中就糊涂了,无明之心时常生起,像这样就是只在文字上了解,而无法在人事上明了。
所以说“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修养中都能明觉无疑,分毫了解。若能如此,就可常使定慧均平,定与慧修持均平,则可用我…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