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近于義,言可複也。”做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信用。我們談過“五根”與“五力”,其中說到“信根”,“信爲道源功德母”,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這個“信”字;而孔子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也強調一個“信”字。“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那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事了;他等于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所以說,做人一定要有“信”。
信從何處而來呢?“言語”。我們講話時要近于義、近于道、近于理,若能如此,則道理與行爲終能相結合,不會相違背。
我每天都非常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實踐法華的精神。法華經乃是菩薩道,從成佛的起點至成佛究竟涅槃,都必須走在這條菩薩道上。當然,對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秉持著「信近于義,言可複也”的精神,所走的路永遠在菩薩道上,所說的法永遠是菩薩道法。這樣,我們的道與理才不會脫離正軌,這也是“定”。我們的心與志堅定,在日常生活中心志與行動一致,則心不散亂,從一而終並堅守信與誠,這些都是一個“定”字。希望諸位學佛能堅定心意,“定”即是“道”也。
第七、念覺支
“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覺分。璎珞經雲:無心離意識,是沙門法;守護諸根,是沙門法;汝等能守護諸根,勿妨佛法興隆矣。”
這是第七“念覺支”。一念之心,動于叁千。學佛就是要抱持這份念,“念”非常重要,要時時將心念穩定下來,所以有句話說:“起心動念,十法界于刹那間。”十法界即是從佛的境界一直到地獄、餓鬼、畜生···的境界;在起心動念的一刹那之間,可成佛也可變爲畜生。如果生起慈悲心、憐憫心,一切只爲衆生,那麼所顯現于前的就是佛;如果對人起嗔怒之心,那麼心念一轉,就變成阿修羅了;若是對世間的物質起貪心,則會變成餓鬼····。
因此,這個“念”字必須時時守護好。念即思念;“思”、“想”二字雖然時常合稱,但是這兩個字的意思其實是不同的。“想”是現于前的境界,也就是用心于外在的景象,如果沒有用心于外在的景象,那麼,盡管別人再講話,也是聽而不聞,不知所雲。例如,我在此講話,你們這麼多人在這裏聽,若是能真正用心去聽,則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非常清析地從你的耳根進入你的心中。設若你們昏沈想睡,則盡管我說得多大聲,你們也只是聞其聲而不知其義,這就是“聲塵”沒有入心。
有時候我們也會視而不見,眼睛雖然睜得大大的,但是卻沒有用心去想面前的人是誰,或是眼前有何景象;這就是沒有用心將外面的景象映入眼相、進入腦海裏。“相”沒有印在心版上,就不會有分別之作用,如果“相”留在心中,即使離開外在景相,“相”還是在心上,這就稱爲“想”。例如剛剛看見什麼東西,現在一想起來,這個東西的形象馬上就會浮上心頭;或是跟我介紹一個人,這是陳某某,那麼,過不久若是我又與此人見面,就會稱呼他“陳居士”。這就是我用眼睛看見這個人的樣子、用耳朵聽知道他的名字、用心記住,然後認識這個人。
我不太會認人,因爲我常常將心放在此時此刻的事物上,而且前來這裏的人太多,所以容易忘記,這就是“相”很少印在我的心上。但是如果此人時常出現在我的眼前,那麼,經過幾次過濾後,我就能夠認得他了;若是心與外境常常脫離,則容易忘記。
“思”與“想”是不一樣的,“想”必定要緣著外在的“相”,用心去分辨吸收;而“思”是即使沒有接觸外面的環境,仍然有一份思考。從好的方面來談,例如慈濟事業成立之因,就是起于我所看到的“相”──豐濱某個醫院地上的一灘血。
二十幾年前我與弟子到豐濱鄉探望兩位病人,竟然在那家醫院的走廊上發現一灘血,詢問之下,得知一位山地婦女流産昏迷,被家人辛辛苦苦地從山上擡到這裏,擡了八個多小時,卻因爲付不起住院保證金八千元,又被擡回去,無法就醫,而在地上留下這一灘血····。我當時幾乎昏蹶過去,心想人間居然有這種見死不救的事,真是令人痛心!而成立慈濟功德會的因緣就在此時開始萌發。此後,這灘血時時浮現我心頭,我常常感覺貧與病有連帶關系。這就是由于“相”入于心,事過境遷後,仍然會想起此事,由“想”而産生“思”惟。
我不斷地思惟:臺灣有成千上萬的佛教徒,爲何不將他們團結起來,合成一股大力量呢?佛教有一句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我們何不將這句話化爲“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呢?我們應該以佛教的精神,來擴展每個人的心胸;每個人的心胸若能擴大,那就是無量的功德了!“無量”即是“彌陀”,而每個人的力量若是化爲無量的力量,則人人皆是彌陀佛。
我們應該將佛教徒“獨善其身”的心,轉化成人人是觀世音的慈悲心,啓發每個人的良知,使人人發揮良能。觀世音菩薩慈眼視衆生,聞聲而救苦,以其慈悲之眼透視世間苦相,以雙手救度苦難之衆生;若人人都是觀世音,則每一個人都有一雙慈眼,遍布全省各個角落,只要有慈濟的委員與會員,即使再偏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些貧病困苦及有災難的衆生。
他們看見貧苦的衆生而發現自己的良知,良知一發現則其良能就會發揮,而自然以自己的雙手去救衆生、幫助衆生,這不就是“人人觀世音”嗎?這就是思惟,看見“相”而思惟未來的事業與理想,也叫做思念──由當初的思考而下定決心,時時刻刻保持這一念心,于是開始組織“慈濟功德會”。從叁十個會員一直到現在廿萬個會員(按:民國七十六年),而有今日的成就,即是那個“相”──一灘血的現前,使我産生憐憫心,然後不斷思惟,經過思考之後,決定了我這個心念,而且時常守護此念力,所以慈濟工作長達廿多年的時間,絕對沒有失掉這一份念心。
這就是思念,名爲“念覺支”,也可以稱做“念覺分”。
守護諸根是沙門法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覺分。”我們在修行道法的時候,常常能神志清明,“覺”是清醒的意思,不迷迷糊糊,也無妄念雜心,清清明明地守住自己的心念,每一件事情做過之後,就讓它過去,放開昨日的事情,守住今日的功能。我們若能守住今天的功能,就稱爲道心;放開昨日的種種情事與雜念,叫作去雜亂心。
這就是“修諸道法,善能覺了”,如此則能“使定慧均平”,充分發揮定力與慧力。
“璎珞經雲:無心離意識,是沙門法。”──沙門是出家弟子,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常常將心放在人事是非之上;沒有人事是非叫做“無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會生煩惱。無心傷害他人的人,尚可原諒,有心接受傷害,並常常煩惱的人,實在是不可原諒。無心者說話不知道會去傷害到別人,尚可原諒;若明知故犯,有心傷害他人,那就不可原諒了。對方無心說一句話,我們時常執著于此話,懷恨在心,而對方卻不知道有人在恨他,也不知道自己講的話傷到別人。說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常常記念此事,這就不是修行者了。
常常挂心于昨天所做的功德,也不是功德。如果時常認爲自己已經做了那麼多善事,那麼,這也不是真正的善事。所以我們必須明白,要守本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才是對的!因此,不要計較昨天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壞,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發揮自己的功能,那就沒有錯了。所以說“無心離意識,是沙門法”,要好好守住今日的心念。
“守護諸根,是沙門法。”──“諸根”,我們曾說過“五根”、“五力”,除此之外,還有“六根”、“塵境”,“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五根”即信、進、念、定、慧。身體的“六根”必須守護好,行茲在茲、念茲在茲,腳向前邁進一步時,心念就要放在腳上;講話時,心念也要放在嘴上。總而言之,心念要時時系在身形動作上。
修行時,一定要守持“五根”;“五根”增長,才能發揮“五力”──信、進,念、定、慧力。以上皆是道心。若能堅定道心,就叫作沙門法。
“汝等能守護諸根,勿妨佛法興隆矣!”──意思是說,如果你們能守護諸根,就不會妨礙佛法的興隆。我們修行的時候,常常會故步自封,以繩自縛,獨善其身,以爲修行是要求得自己的解脫,只顧自己而不顧他人,如此,佛法怎能興隆呢?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好好守住自己的規矩,但是不可妨礙佛法的興隆。
例如從事慈濟的工作,最需要時間,而修行也需要時間,普通人所說的修行,是要選擇一個清境的境界,精進念佛、拜佛、坐禅····都不能受別人的打擾。然而,若是怕別人吵,如何去接觸衆生呢?誰來從事有利衆生的事業呢?衆生的事業沒有人去做,則佛法怎麼能興隆呢?
所以,“汝等能守護諸根,勿妨佛法興隆矣!”學佛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的慧命是靠人才能流傳下來的,若每個人只獨善其身,佛法怎能流傳後世呢?佛的慧命如何延續持久呢?希望大家努力修行。能精進修行就是“慧”、爲大衆奉獻自己就是“慈”;慈悲智慧合起來就是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這也就是佛法的中心精神。
七覺支篇總結
念覺支是七覺支的最後一項。念就是思念,也就是在修行道法的過程中能明覺善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行動及一切造作都是糊裏糊塗,無法明了。修行就是要修得日常生活一切明了,也就是善覺。
明是明白,了是了解。待人接物,對任何人都能了解、能明白;對一切事都不糊塗,就是所謂修行的智慧。不過大多數的人一旦深入經藏,對經中的文字雖了解,但是一離開文字、經藏,回到日常現實的生活中就糊塗了,無明之心時常生起,像這樣就是只在文字上了解,而無法在人事上明了。
所以說“修諸道法,善能覺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修養中都能明覺無疑,分毫了解。若能如此,就可常使定慧均平,定與慧修持均平,則可用我…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