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P7

  ..续本文上一页为心爱的子女生起烦恼心,这些都是现在社会上的烦恼型态。

  心病还需心药解

  过去的人极有孝道的观念,“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很深厚,而现代社会的家庭已经不如往昔,取了一位媳妇等于嫁出去一个儿子。家里的子女未取未嫁时享尽天伦之乐,等到男有分、女有归时,就只剩下两个孤单的老人,万一其中一人遭不幸,便只剩下一个孤单的老人,当他有病痛身苦的时候,不知有谁来看顾、谁来关心?

  若是看得开、想得透的人,就不会觉得烦恼痛苦,认为自己来人间做人,高高兴兴地来,欢欢喜喜的做,只有付出不求代价,心满意足。有的人若是子女不孝,加上孤家寡人身体又有病痛时,心里就会想,过去自己多么疼爱子女们,如今生病了,结果儿女不来探望,媳妇也不来慰问····除了身体上的病苦外,心理上又多了一层烦恼。

  若能看开这些事,了解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责任与义务,责任完毕后就不想再讨回什么代价,如此,病痛只是身体上的病,也不会再多添烦恼心病。

  我们有一位来自台北的热心委员,因肾脏病入院,前天才出院,昨天他跟我说,在医院住院的那几天,他看到一位未满三十岁的妇女,浑身都是病,这个年轻的妇女并非真的身体有病,而是心理有病,一天到晚喊这边痛、那边痛。她先生常来看她,她还是不满足,常常想寻死。

  这位委员就告诉她:“你已经很好命了,先生每天都来看你,你应该满足才对。像我有好几个儿子,他们都有事业、家庭,没空来看我,我也看得很开。”人就是要这样才对,如果在病中又加上心病,就会非常痛苦,若能看得开,就能早日挥复健康。

  人生犹如“凤阳婆”走绳索

  所谓“舍觉支”的“舍”,是说我们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都不可以把心念停留在过去,不客时常讨人情。我们必须了解人来世间本来就是要相互负责,看得开就没有痛苦,所以说“舍离所见念著之境”。

  我们在人生这几十年里所见到的、听到的、或是我们身体所感触的一切,都要将其舍除断离。要将昨日之事忘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的心要注意在今日的道念,这样叫做专心,若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称为杂念,或是念著之心,这样就非常痛苦了。

  总之,我们要把握今天的时间,注意自己今日的行动,是“道心”;忘记昨日种种,不去计较是非,就称做“舍离所见念著之境”。

  若能舍离念著之境,则“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觉了就是分别,“善能觉了”就是能用我们的智慧和智识分别真伪之法,明辨虚实。我们既然对外在境界的真实与虚伪能辨别清楚,怎么会做错事?怎么会说错话呢?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庄敬自强”,“专一心念”的心态,来面对今日的真实人生,这就是“善能觉了,虚伪不实”。

  又“永不追忆”──追忆就是回顾过去,人生在世,处处充满危机,我们要时时谨慎小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莫有丝毫的差错,否则就像走在结冰的水面上,若不谨慎,则这层薄冰便会破裂,使人沉溺水中。

  我们为人处世,要像凤阳婆走绳索一样。一条绳子架在空中,人从这一头走到那一边,若重心不稳便会掉下去,要如何走才能安全地走过呢?日本时代的马戏团,都有空中走绳索的表演,有些年纪较长的人可能看过,一条很长的绳子绑在高处,表演的人手持一把雨伞,脚踩在绳子上,慢慢地从这边走到那边。

  表演者能成功地从绳子的这边走到另一边,只凭借两种方法:一是手持雨伞以平衡身体的重量;另一个方法则是靠他的专心──一心不乱。心念专一,眼睛直视前方,他只能全神贯注地看著绳子的尽头,不能回头看走过的绳索。

  我们学佛就是要这样,专心一意,守在今日,前瞻未来,过去的就应该让它过去,不可返头回顾,追忆过去。人若常常追忆过去,就会很痛苦,痛苦就会不甘心,不甘心就会怨恨,怨恨一起就会生出嗔毒的心态。

  所以,我们要学得永不追忆过去的那念心,照顾守护好今日、未来的道心,这就是“舍觉支”。

  第六、定觉支

  一般人都是凡夫,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份爱心,有爱心与关心,难免会产生忧心、疑心。因为有了爱与关心,自然就会担心,在单心挂念中就会听到一些令他担心的传闻,而使他产生疑心;有了疑心就会有疑问,这些疑问之声若回响过来,实在增加许多我们的烦恼与困难。

  我常说:“学佛须学定心与信心”,我既然呼吁诸位学佛的弟子要有信心与定心,当然必定要以身作则,不论那些疑问转化出去又回响过来,造成多么大的震撼,我还是坚决护持著信心,无论发生多少困扰,我还是要坚持我的定心。

  慈济千秋万世的善业,从现在奠立根基。每个月我看到全省各地的委员与会员,冒著酷热的天气前来花莲,在东台湾车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交通问题万般困难,但是却有数千人莅临,这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增强了我无限的坚定意志,这是大家给我的精神勉励。

  慈济世界确实是个清净的世界,包含了无限的爱心,排除了所有的污染。佛法说:“有爱就有污染”,若有爱念就有污染存在,但是慈济世界中充满了爱,人人全心全力奉献而毫无所求,所以无丝毫的污染,这现象深深感动了我,也牢牢地坚定了我的信念,坚固了我的道念。今天的慈济都是诸位同心合力,不断付出,专心一意,毫无二志地付出所成就的。因此我要再度强调,我实在非常感激、感动。

  慈济的志业从今天开始,有无数个“今日”,有无限量的“今天”,希望诸位学佛能学“活的佛”。要如何学活的佛呢?让我们看看第六──“定觉支”。

  “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又名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许多人认为打坐时,心无散乱、意无动转,坐很久而不受外在境界的动摇,就叫作禅。这是错的。禅并非如此,打坐只不过是学道、学佛的方便法,因为众生心散乱不定,大部分容易受境界所迷惑:思想涣散、精神无法集中,做起事来就会散乱,所以佛陀教我们集中精神的方法──方便法。

  佛教我们:要使心定时,必须先坐下来,把精神集中于身上,坐端正,心思集中於呼吸,心念与思想调节正确。若要调节思想,必须把精神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分,最简单安全的方法就是“数息观”。“数息”是计算我们呼吸的出入,首先把心念集中于肚脐,以此为起点,精神专一,将一呼一吸的气息仔细计算,这是训练精神集中的方法。

  例如有人失眠,心理医生就教他数羊,数一只、二只···五只···,一直算,算到最后就一定会睡著了,这种道理和静坐相同。人为何会睡不著?因为烦恼多、杂念多,精神一直向外追求而定不下来,当然就睡不著。所以,与此同样的意思,平时心念动摇散乱,就取坐禅的方式来锻炼,使自己的心念专一。

  刚开始练习时,两分钟使心不散乱,然后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一直继续增加,慢慢练到日常生活时时心不涣散,这就叫作“定力”。

  禅在生活日用中

  众生多数因心不定而有烦恼,产生困扰。此处言“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我们要把禅定之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要学活的佛、活的禅。活禅就是“挑材运水不是禅,言谈举止无不是禅”。说话也有禅,说话时把心定下来,将精神统一,则所说的都是负责任的话。做事也是如此的话,则所做的都是负责任的事。所以说,言语动作无不是禅,用定心定力来做事、说话、听话,时时刻刻应用定心于日常的生活,就称做“发禅定”。

  “善能觉了”,就是能好好分辨何谓“禅”,能深深体会了解“禅”的真正意义,即称“善能觉了”。

  “诸禅不生烦恼妄念,是名定觉分。”──真正的禅就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尽管平时打坐坐得很好,但一离开座位就开始打妄想,蜚短流长,无法集中精神,这样仍旧没用;真正的禅绝不会产生烦恼妄想,此即“定觉支”。

  学佛要用正确的智慧,产生慈悲的力量,不可因私人的迷情而乱了心思。譬如远道而来的人,若只是为了一念的爱与情,来时欢欢喜喜,回时苦苦恼恼,我就会对他说:“欢喜来、欢喜回,内心要学得自在安然。”心若要安定,必须欢喜自在。爱是为普天下的众生而生,情是为普天下的众生而生,拿出菩萨的大爱长情,不生烦恼妄想,才是真正的“禅定”。

  心住一境不散乱

  “又名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学佛学道必定要使心常住于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刚才所说的:“说话时心要定于说话,走路时心要定于走路,心随著手的动作专心做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安定专一,就是“使心住于一境”。

  如果人在此地而心放在厨房,就是心无定境;人必须常常带著心来行动,心住于一境则不会散乱。这样就称做“活的禅”,所以学佛千万不要学死禅,要学“活禅”,这是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

  学佛的过程中有三无漏学──戒、定、慧,这是学佛者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佛者达到佛境界的必修之法。

  “戒”,就是预防人身心有过失,使心不犯错、身不作恶。所以在尚未犯罪之前,心必须有所戒,这是千经万律中处处教导我们的法则──预防心念的过失。我们若能心无杂念、身不犯错,就能够“定”;所谓“心安理得”,时时刻刻生活在安然自在的快乐境界,那就是“定”了。若能时时刻刻保持这份快乐自在的气氛,则面对外在种种境界与事物,皆能历历分明,不会乱了心思或行为,这样就称为“慧”──智慧。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就是要身心合一,讲话的时候要讲负责任的话,心念放在言语上;工作的时候,心思也要放在行动上;若能做到如此,则步步皆能安然无过错,讲话句句无戏言。有说必行,说得到就一定做得到,不作无戏论,也就是说,我们讲话的时候,心念必定集中在所说的话上。

  所以论语有一句话说:“信…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