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P7

  ..續本文上一頁爲心愛的子女生起煩惱心,這些都是現在社會上的煩惱型態。

  心病還需心藥解

  過去的人極有孝道的觀念,“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很深厚,而現代社會的家庭已經不如往昔,取了一位媳婦等于嫁出去一個兒子。家裏的子女未取未嫁時享盡天倫之樂,等到男有分、女有歸時,就只剩下兩個孤單的老人,萬一其中一人遭不幸,便只剩下一個孤單的老人,當他有病痛身苦的時候,不知有誰來看顧、誰來關心?

  若是看得開、想得透的人,就不會覺得煩惱痛苦,認爲自己來人間做人,高高興興地來,歡歡喜喜的做,只有付出不求代價,心滿意足。有的人若是子女不孝,加上孤家寡人身體又有病痛時,心裏就會想,過去自己多麼疼愛子女們,如今生病了,結果兒女不來探望,媳婦也不來慰問····除了身體上的病苦外,心理上又多了一層煩惱。

  若能看開這些事,了解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責任與義務,責任完畢後就不想再討回什麼代價,如此,病痛只是身體上的病,也不會再多添煩惱心病。

  我們有一位來自臺北的熱心委員,因腎髒病入院,前天才出院,昨天他跟我說,在醫院住院的那幾天,他看到一位未滿叁十歲的婦女,渾身都是病,這個年輕的婦女並非真的身體有病,而是心理有病,一天到晚喊這邊痛、那邊痛。她先生常來看她,她還是不滿足,常常想尋死。

  這位委員就告訴她:“你已經很好命了,先生每天都來看你,你應該滿足才對。像我有好幾個兒子,他們都有事業、家庭,沒空來看我,我也看得很開。”人就是要這樣才對,如果在病中又加上心病,就會非常痛苦,若能看得開,就能早日揮複健康。

  人生猶如“鳳陽婆”走繩索

  所謂“舍覺支”的“舍”,是說我們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都不可以把心念停留在過去,不客時常討人情。我們必須了解人來世間本來就是要相互負責,看得開就沒有痛苦,所以說“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我們在人生這幾十年裏所見到的、聽到的、或是我們身體所感觸的一切,都要將其舍除斷離。要將昨日之事忘記,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我們的心要注意在今日的道念,這樣叫做專心,若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稱爲雜念,或是念著之心,這樣就非常痛苦了。

  總之,我們要把握今天的時間,注意自己今日的行動,是“道心”;忘記昨日種種,不去計較是非,就稱做“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若能舍離念著之境,則“善能覺了,虛僞不實,永不追憶”。覺了就是分別,“善能覺了”就是能用我們的智慧和智識分別真僞之法,明辨虛實。我們既然對外在境界的真實與虛僞能辨別清楚,怎麼會做錯事?怎麼會說錯話呢?所以我們必須保持“莊敬自強”,“專一心念”的心態,來面對今日的真實人生,這就是“善能覺了,虛僞不實”。

  又“永不追憶”──追憶就是回顧過去,人生在世,處處充滿危機,我們要時時謹慎小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莫有絲毫的差錯,否則就像走在結冰的水面上,若不謹慎,則這層薄冰便會破裂,使人沈溺水中。

  我們爲人處世,要像鳳陽婆走繩索一樣。一條繩子架在空中,人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邊,若重心不穩便會掉下去,要如何走才能安全地走過呢?日本時代的馬戲團,都有空中走繩索的表演,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可能看過,一條很長的繩子綁在高處,表演的人手持一把雨傘,腳踩在繩子上,慢慢地從這邊走到那邊。

  表演者能成功地從繩子的這邊走到另一邊,只憑借兩種方法:一是手持雨傘以平衡身體的重量;另一個方法則是靠他的專心──一心不亂。心念專一,眼睛直視前方,他只能全神貫注地看著繩子的盡頭,不能回頭看走過的繩索。

  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專心一意,守在今日,前瞻未來,過去的就應該讓它過去,不可返頭回顧,追憶過去。人若常常追憶過去,就會很痛苦,痛苦就會不甘心,不甘心就會怨恨,怨恨一起就會生出嗔毒的心態。

  所以,我們要學得永不追憶過去的那念心,照顧守護好今日、未來的道心,這就是“舍覺支”。

  第六、定覺支

  一般人都是凡夫,但是每個人都有一份愛心,有愛心與關心,難免會産生憂心、疑心。因爲有了愛與關心,自然就會擔心,在單心挂念中就會聽到一些令他擔心的傳聞,而使他産生疑心;有了疑心就會有疑問,這些疑問之聲若回響過來,實在增加許多我們的煩惱與困難。

  我常說:“學佛須學定心與信心”,我既然呼籲諸位學佛的弟子要有信心與定心,當然必定要以身作則,不論那些疑問轉化出去又回響過來,造成多麼大的震撼,我還是堅決護持著信心,無論發生多少困擾,我還是要堅持我的定心。

  慈濟千秋萬世的善業,從現在奠立根基。每個月我看到全省各地的委員與會員,冒著酷熱的天氣前來花蓮,在東臺灣車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交通問題萬般困難,但是卻有數千人莅臨,這給了我無比的信心,增強了我無限的堅定意志,這是大家給我的精神勉勵。

  慈濟世界確實是個清淨的世界,包含了無限的愛心,排除了所有的汙染。佛法說:“有愛就有汙染”,若有愛念就有汙染存在,但是慈濟世界中充滿了愛,人人全心全力奉獻而毫無所求,所以無絲毫的汙染,這現象深深感動了我,也牢牢地堅定了我的信念,堅固了我的道念。今天的慈濟都是諸位同心合力,不斷付出,專心一意,毫無二志地付出所成就的。因此我要再度強調,我實在非常感激、感動。

  慈濟的志業從今天開始,有無數個“今日”,有無限量的“今天”,希望諸位學佛能學“活的佛”。要如何學活的佛呢?讓我們看看第六──“定覺支”。

  “發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又名定覺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

  許多人認爲打坐時,心無散亂、意無動轉,坐很久而不受外在境界的動搖,就叫作禅。這是錯的。禅並非如此,打坐只不過是學道、學佛的方便法,因爲衆生心散亂不定,大部分容易受境界所迷惑:思想渙散、精神無法集中,做起事來就會散亂,所以佛陀教我們集中精神的方法──方便法。

  佛教我們:要使心定時,必須先坐下來,把精神集中于身上,坐端正,心思集中於呼吸,心念與思想調節正確。若要調節思想,必須把精神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部分,最簡單安全的方法就是“數息觀”。“數息”是計算我們呼吸的出入,首先把心念集中于肚臍,以此爲起點,精神專一,將一呼一吸的氣息仔細計算,這是訓練精神集中的方法。

  例如有人失眠,心理醫生就教他數羊,數一只、二只···五只···,一直算,算到最後就一定會睡著了,這種道理和靜坐相同。人爲何會睡不著?因爲煩惱多、雜念多,精神一直向外追求而定不下來,當然就睡不著。所以,與此同樣的意思,平時心念動搖散亂,就取坐禅的方式來鍛煉,使自己的心念專一。

  剛開始練習時,兩分鍾使心不散亂,然後叁分鍾、四分鍾、五分鍾····一直繼續增加,慢慢練到日常生活時時心不渙散,這就叫作“定力”。

  禅在生活日用中

  衆生多數因心不定而有煩惱,産生困擾。此處言“發禅定之時,善能覺了”,我們要把禅定之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要學活的佛、活的禅。活禅就是“挑材運水不是禅,言談舉止無不是禅”。說話也有禅,說話時把心定下來,將精神統一,則所說的都是負責任的話。做事也是如此的話,則所做的都是負責任的事。所以說,言語動作無不是禅,用定心定力來做事、說話、聽話,時時刻刻應用定心于日常的生活,就稱做“發禅定”。

  “善能覺了”,就是能好好分辨何謂“禅”,能深深體會了解“禅”的真正意義,即稱“善能覺了”。

  “諸禅不生煩惱妄念,是名定覺分。”──真正的禅就是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煩惱妄想。盡管平時打坐坐得很好,但一離開座位就開始打妄想,蜚短流長,無法集中精神,這樣仍舊沒用;真正的禅絕不會産生煩惱妄想,此即“定覺支”。

  學佛要用正確的智慧,産生慈悲的力量,不可因私人的迷情而亂了心思。譬如遠道而來的人,若只是爲了一念的愛與情,來時歡歡喜喜,回時苦苦惱惱,我就會對他說:“歡喜來、歡喜回,內心要學得自在安然。”心若要安定,必須歡喜自在。愛是爲普天下的衆生而生,情是爲普天下的衆生而生,拿出菩薩的大愛長情,不生煩惱妄想,才是真正的“禅定”。

  心住一境不散亂

  “又名定覺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學佛學道必定要使心常住于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剛才所說的:“說話時心要定于說話,走路時心要定于走路,心隨著手的動作專心做事。”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安定專一,就是“使心住于一境”。

  如果人在此地而心放在廚房,就是心無定境;人必須常常帶著心來行動,心住于一境則不會散亂。這樣就稱做“活的禅”,所以學佛千萬不要學死禅,要學“活禅”,這是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

  學佛的過程中有叁無漏學──戒、定、慧,這是學佛者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學佛者達到佛境界的必修之法。

  “戒”,就是預防人身心有過失,使心不犯錯、身不作惡。所以在尚未犯罪之前,心必須有所戒,這是千經萬律中處處教導我們的法則──預防心念的過失。我們若能心無雜念、身不犯錯,就能夠“定”;所謂“心安理得”,時時刻刻生活在安然自在的快樂境界,那就是“定”了。若能時時刻刻保持這份快樂自在的氣氛,則面對外在種種境界與事物,皆能曆曆分明,不會亂了心思或行爲,這樣就稱爲“慧”──智慧。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就是要身心合一,講話的時候要講負責任的話,心念放在言語上;工作的時候,心思也要放在行動上;若能做到如此,則步步皆能安然無過錯,講話句句無戲言。有說必行,說得到就一定做得到,不作無戲論,也就是說,我們講話的時候,心念必定集中在所說的話上。

  所以論語有一句話說:“信…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