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見
第二、正思惟
第叁、正語
第四、正業
第五、正命
第六、正精進
第七、正念
第八、正定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
“七覺支”是教導我們時時警惕自己的心念,注意日常生活的行爲,心住于一境,不可散亂放失,所謂“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們的心志若能時時守于道,道業自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你透徹了千經萬律,也如同鏡花水月一般,一點用處都沒有。
“八正道”是我們初學佛者應該認識的見解:
“八正道,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爲正,複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
我們要如何選擇正道呢?若能了解這些字句的內容,那麼,這一生所走的路絕對不會偏邪,這八種法不依偏邪,可以行于正道上,不斷地精進。
俗語說:“條條道路通長安”,每一條路都可以抵達長安,但是如果你繞行了所有的道路,那麼要及時到達目的地就相當困難了。若是你能選擇一條正確的正直大道,那麼,要抵達目的地就很快了。例如我們臺灣,從臺北到高雄之間有許多條路可走,怎麼走、怎麼繞都可通達,但是花的時間卻相當長。現在我們已經建設一條高速公路,這是一條平直的大道,只要花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當然其他公路一樣也能通達,旦是必須花更多的時間。
與此同理,修行如果走上偏邪之道,就無法找到該走的正路,所以必須非常謹慎小心。雖然繞行每一條路後,總是會到達目的地,但是卻浪費了許多時間;如果不幸走錯路,浪費時間還無所謂,無法到達目的地才是最遺憾的事。所以“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同樣是在修行,如果方向不正確,那麼,相差就很遠了。
我常說,佛教的名稱也可以叫做“救濟教”,而其救濟的對象則有兩類:貧困的衆生,需要物質的救濟;富有的衆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以“救貧教富”是佛教的根本精神,而慈濟目前從事的工作就是這些。你們看看那些貧困的衆生,除了物質欠缺之外,精神也非常貧乏,越是貧窮的人,教育水准越低,他們的見解也越少,想法也偏差,這是業重的衆生。
所以,我們全省各地的委員,除了要爲他們解決物質上的困難之外,還要彌補他們心靈上的空虛。每個月的發放日,貧民前去領取救濟金與救濟品時,委員們一定會教他們念佛、拜佛,有些地方甚至還固定時間,爲他們講說因果觀念,使他們懂得“安貧樂道”。這就是說,除了幫助他們的生活之外,還要引導其心靈意識進入正道的見解。
有些人在貧困時,常會爲了錢財做出不法之事,所謂“饑寒起盜心”,即是指不甘貧窮铤而走險,成了不法之徒。看看現今的社會,賭博的歪風漸興,搞什麼“大家樂”,人人都希望能發筆橫財。我聽說一些陶瓷工廠的工人,每當愛國獎券的開獎日,就瘋狂的簽賭大家樂,所以工廠空無一人,無法聚續燒窯,結果導致工廠的休息日不在星期日,而在開獎當日。這是目前社會一種無形的趨向──賭風日盛,這就是不當的行爲。
又例如“飙車”,根據政府的調查,這些年輕人的教育水准、家庭背景,都是貧困的中下階級,他們飙車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自己能贏錢,雖然這是以生命爲賭注,但是爲了八千、一萬、五萬元不等,他們也要參加賽車,期望自己在這幾十分鍾之內,贏得獎金。這種不勞而獲的心理,也是賭博的傾向,盡管社會各方面一再取締,他們仍然不斷擾亂社會;使每個家庭的父母困擾萬分,這就是由于見解偏狹而引起的社會問題。
富有的衆生也有偏邪的見解。現代的臺灣,人民豐衣足食,經濟繁榮,難免有一些人飽暖思淫欲。人的生活太安逸富足,往往無法安分守己,例如有的婦女,由于生活太過享受、無聊,而不能守好身爲家庭主婦的責任,她的工作只有爲先生與子女准備早餐,等她們上班上學後,所有的家事都讓現代化的科技電器産品代勞,用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一下子就整理幹淨、打掃清潔了,甚至有人還請傭人清理房子;那麼,一整天的空閑時間,她應該做什麼呢?
閑在一間空無旁人的房子中,真是度日如年,無聊又痛苦,沒有正當的康樂活動及工作,幹脆跑去打牌,不是叁缺一,就是叁溫暖,要無然就跑去舞廳····種種不正當、容易迷失的場所。這是貴婦人家的苦惱問題。
也有很多先生,家庭幸福美滿,妻子溫暖賢淑,子女天真可愛,他仍不滿足,在外事業顯赫,便金屋藏嬌,叁妻四妾的,招惹一些麻煩,使整個家庭煩惱重重。
這就是富有衆生心靈上的空虛。這些富有家庭中的先生太太,心靈爲何空虛呢?因爲欲念欲漏啊!欲念多就容易漏失,像一個破桶一樣,再裝多少水,仍然會漏掉,永遠不會滿。這些都是邪見的人生,而我們若是學佛的話,就可以走到正道上。
佛陀濟度的有四衆弟子,在家衆皈依後,必須守持五戒,這五戒是我們人生的正道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孔子教導世人也有五種常規──仁、義、禮、智、信;佛教所謂“五戒”,即如孔子所說的“五常”。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在家者若想擁有天倫之樂及幸福的人生,必定要守夫妻之間的禮節,彼此敬重、互相信賴、誠信忠實,若能如此,就可以做子女們的模範,此即是愛的教育。
身爲長輩的人如果走正道,就像一個好的模子一樣,複印出來的物品一定是完美的;如果行爲稍有偏差,則像壞模子一樣,複印出來的物品一定是壞的。在家者應該好好守持人生正確的規矩,何況是我們學佛出家的人呢?出家修行者乃是人天導師,我們不但要做爲人的模範,也要做天人的引導者,所以要更加守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行爲。
當然,在家的佛弟子,若想在社會上得到同事朋友的敬重,在家中得到家人妻小的信任,都要修身養性,安分守己;所以大學中也教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總而言之,一切事業與道業,無不是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的心念若正確,則所做所爲都能正確無誤,而這些都是靠我們心行一致,守正法、守規矩而得的。
因此,此處所談的八種方法,一一是引導我們行正道的方法,諸如在家弟子應該以什麼觀念待人處世、出家弟子應抱持何種觀念,做爲自己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正規;所以這裏說:“此八法不依偏狹而行,故名爲正。”做人一定要正直,否則講話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不能取信于人,則如同廢物一樣,對人世一點作用也沒有,所以我們一定要以“正”爲規。
修行的人若能心正行正,就可以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乃修行者夢寐以求的的境界,這是真正甯靜的境界。心地若能時刻保持甯靜,則正大光明;光明又甯靜,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所以這就是修行者所要追求的目標,也就是“道”。
人生是苦的,但是苦的標准是什麼呢?有的人雖然欠缺物質享受,但是生活的非常快樂,有的人物質豐富,但是悶悶不樂,非常痛苦。
有一句話說“知足常樂”,能夠知足感恩的人,一定時常感到快樂滿足,知足之人乃正道之人。一個家庭中的每個人若能知足,則能享盡天倫之樂;不知足的人,得到一樣還想再得一樣,有了歸屬的家庭之後,還想另築香巢,這就是不知足者,這樣子多麼苦惱啊!
涅槃的境界就是心靈甯靜光明。涅槃就是道,只有大家多多守持正法,才能時時刻刻快樂、甯靜。
第一、正見
人人要修無漏道
我們說“八正道”,這八種道法可以使我們的人生絲毫無差錯、不偏邪,所以這可以說是人生最穩當的正道,現在,逐一分析此八種正確的道法。
“正見──謂人修無漏道,見四谛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名正見。”
“見”乃見解、觀念,一個人在人生道上,分分秒秒之間都存在的許多複雜的念頭,而且每個人的心思皆不同。例如你們坐在我們前面,此時此刻你與我的心念必定有所不同,何況你們每個人彼此間也有不同的觀念,這就是說,“一念心”是最複雜的。單單一個人就有許多互相矛盾與沖突的心理,若是衆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則更加矛盾了,這都是由于一個觀念問題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大家都學佛修行,觀念就能一致,沒有沖突;我們若不修行,在世俗上就會爲了生活而與人競爭,爲自己的利益而爭鬥;這都是世俗人爲了日常生活、工作、學業····等等,而産生的競爭現象。每個人的心念有如野馬一樣,各朝不同的方向奔馳,這是因爲世俗人沒有道念的緣故。
那麼,現在我們既然學佛了,就要將奔馳于八方的心念收攝回來,同行于一條道路上。有如一群已經受過訓練的馬一樣,只要發號施令,就能整齊劃一,踏步前進,若沒有經過訓練,就會散亂各奔前程。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統一心念,而其目標在于“無漏道”。
“漏”,就是流失,就像一個破水桶一樣,即使裝滿了水,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全部漏失掉。我每天向大家解釋佛教與人生的教法,但是,聽我講話的人究竟能接受多少道理?昨天的法水滋潤了心窩,今天是不是已經流失了呢?
如果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待人處世、言談舉止,都尊循這句善法,就稱爲“無漏”。也就是說,善法保留在我們的心中,永不遺失漏忘,這就是“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一勤天下無難事
“漏”也可以說是煩惱,我們善念不斷漏失,卻被惡念取代。就像一個水桶,經年累月地放在外頭,受風吹日曬和雨淋,沒人看管,垃圾雜物都丟在裏面,積滿了灰塵沙土。幹淨的水裝進桶裏,很快就流失掉,一些汙穢的東西則堵塞在裏頭,流不出去,這就是煩惱。人與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互相猜疑,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信任你,就會生出煩惱。自以爲學問比人高,而瞧不起人,這就稱爲“我慢”,也叫做“貢高”;既然自以爲學問比人高,那對于別人所說的法,又怎麼會重視呢?
聖人之心,時時都非常謙虛、恭遜,以平常心及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有…
《叁十七道品講義:八正道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