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都会起烦恼,所以佛法中所谓的烦恼是非常微细的。
烦恼有粗相的烦恼,也有细相的烦恼,无论是世俗的烦恼,或者是佛法中所谓的烦恼,既然学佛求道,就必须将其一一断除,训练心思安然自在,无有喜怒怨憎爱的分别,无有我怨恨的人,要有平等的爱心;有平等的大爱就不会生特别的爱意,也不会起特别的怨恨心,如此就能心情平静,去除欲念,也不会产生患得患失的恼乱心,所以我们必定要好好断除这些烦恼。
有的事情该发生的就会发生,要以欢喜心去接受,不该得到的,就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若能如此,便可安然自在、断除烦恼,达到这个境界时,就称为“善能觉了”。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爱得不会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的人或不投缘的人,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若能善解善恶,好好分析所爱的人事物,就可以做到怨亲平等,这就是“善解”。没有爱怨的心,就是适中、恰恰好,不会爱得过分或恨得太深,能平等地对待万事万物,就称为“善能觉了”。
一切的法,是用来修心,一切的物质,是用来帮助生活;“足心之物”,是指任何物质只要能发挥其用途,就应该心满意足。例如居住的地方只要能避风雨,身穿的衣服只要夏能遮体、冬能保暖,吃的食物只要营养充足,就应该觉得满足,以知足之心来看待世间物质,也可以称为“善能觉了”。
若能看透世间的物质与爱欲,自然能“除去虚伪之法”。一切的虚伪都是起于欲心染著,为了求取名利,所以不得不虚伪;若能够用坦然的心态来接受日常的现实生活,就不必以虚伪之心去对待他人。
学佛者必定要时时秉持诚与实的心理,这样才能去除虚伪,除了日常生活要去除虚名与虚利之外,我们所求所学的法,一定要合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在现实的人生里踏踏实实地发挥自己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实法。绝对不可迷信,在宗教的枝节上求取幻相;应该在踏实的人生中体会佛法的智慧,如此则法不虚伪。
除了学习实际的教育之外,最好能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经验及所了解的道理教导他人,若能如此,就是“除去虚伪之法,增长诸真正善根”。虚伪的法若是去除,真正的善根就能生长起来,这就叫做“除觉支”。
能“除烦恼”便得轻安
“除觉支”也可以称为“轻安觉支”,“除”是“除去烦恼”,烦恼去除之后,就能得到身心轻安。
“谓断身心粗重烦恼,使身心轻利安通,故名轻安。”
打坐、念佛,如何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境界呢?身心轻安就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并非在打坐时看到佛、菩萨,看到什么西方的境界,就是入禅;打坐是为了定心,心若能定则轻;身心轻安、无有粗重的烦恼,就是我们用功的最上乘境界。
所以“止观”中说:“法界次第,名为知觉。”法界即十法界,修行时,若能自地狱、饿鬼、畜生,一直往上精进,达到佛的最上乘境界,必定已将一层一层的烦恼除掉,因此“轻安”又名“除觉支”。
除去烦恼,就是断身心粗重烦恼,身心粗重的烦恼即身、口、意的烦恼。身体有三种烦恼业──杀、盗、淫;口有四种烦恼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意)也有三种烦恼业,叫做贪、嗔、痴。这十种烦恼若现形出来,就会造十种恶业,我们学佛就是要好好去除身、口、意十种烦恼,如此才能免除十恶重业。
一个老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循循善诱地教育弟子,细心耐心地开导众生。与佛同世的人,有些还是很愚钝,不容易接受佛的教育,他们觉得佛的教理是很难体会的。
佛在世时,有位比丘年纪很大,跟随佛陀已经好几年,仍不能把佛陀的教理深深植入心中,精神无法专注,有时昏沉、有时掉举,打坐时,常常打盹睡著,心思散乱不专,所以他根本无法接受佛陀的教法。
有一天,佛陀看到他,就问他这几年来的修行心得,他很坦白地向佛陀说:“一无所得”,佛陀对他非常慈悲,特别以两句偈言传授给他,佛说:
“身口摄意,心莫非犯,如是行者,得度西域。”
并嘱付他牢牢记住,要常常身口摄意,守好口业;时时专心,统摄意念,守好意业,绝不可犯非法之事;若能善加修行,注意身、口、意,则必能得度。
这位老修行者得到佛陀的开示后,就专心一意,反覆背诵这两句简单的偈语,心惟口诵,没多久就背得非常纯熟了。有天佛陀又遇见他,便问他:“有没有背熟?是否了解?”他说:“我虽然已经背熟了,却不明白其中的含意。”
佛陀就开示他:“人的烦恼都是由身、口、意而来,所以身、口、意会造作十恶业,修行应该好好观察身、口、意,时时照拂我们的心念,心一起意念就赶紧自我警惕,若能如此,就可做到“意起则灭”。心起贪欲时,若不尽速灭除欲念,身体马上会表现出行为而造业;心生嗔恚时,对人就有怒意、怨恨,而口便会随之造恶业。”一切的行为、造作,无不是从心而起,所以佛陀教他要好好守持身、口、意。
这位老修行者除了能反覆诵持佛陀的教法之外,此时,他的心意已经完全启开了,原来佛陀千篇万论都是在教导我们身不犯错、口不造恶,意念清净,这就是所谓的“轻安”,如此即可得道。
当初佛在世时,除了比丘僧团外,尚有比丘尼的团体,比丘尼在另外一所精舍修行。那时有一个五百位比丘尼的团体,佛陀为了传授她们教法,每日派遣一位已开悟的老比丘前去为她们说法。当这位老修行者已经开悟时,佛陀便派他去教导那些比丘尼。
比丘尼们知道他过去非常愚痴,佛陀讲授教法时,他总是在打盹,不知佛陀为何途然派他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暗地里议论纷纷,最后商议说:“好吧!佛陀既然派他来,我们就好好地作弄他,以各种问题来刁难他,让他出糗。”
隔天,他非常慎重其事地来到比丘尼僧团的精舍,那些比丘尼见到他来,都以八敬法的恭敬形式来迎接他。表面上恭敬地接待,供养之后,就请他上座说法,老修行者便为她们开示佛法。出乎她们意料之外,这位比丘竟能将佛陀传授给他的几句偈文,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防患身口意业的佛法阐述得非常透彻,使那些比丘尼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他那么安然自在,能以一偈来说法,说服那些原想刁难他的比丘尼僧团。过去佛陀派遣这么多的比丘去教授那些比丘尼,皆无法调伏她们的烦恼,而这位以前不能深体佛法的老比丘,经佛陀的特别开示后,拳拳服膺诵持一偈,就能说服五百位想刁难他的比丘尼,这就叫做心专意解,也可以说是去除了烦恼,得到身心上的轻利安通。
所以教法不必听太多,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能够使人除去烦恼的教法,无不是产生善根的真正妙理。
第五、舍觉支
人身有四大元素,生老病死都因“四大”变化祖合而起。最近天气较热,天气闷热竟然也会感冒著凉,这都是冷热不调和,也可以说是太大意、太粗心,因天热而贪凉,贪凉则易著凉。这都是因为人身生理不调和,所以招致“四大”不平衡。
“四大”调和,身心才会正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求法也是一样,必定要求得心念能够平稳均衡。
“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舍”是舍离,要舍离什么呢?就是要舍离所见念著的境界。日常生活中的六根与外界的六尘接触,产生了意识的念著,就是所谓的观念。例如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时,眼根与外界的色尘接触而产生心念,这就是念著。人的心念意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的留在心中,耳朵听到、身体接触到的都留在心中,总之日常生活中与外界尘境会合的心念,常常无法将其抹除掉,这就叫做执著的心。
亲情也是烦恼之根本
就以现在的社会形态来说,许多人有追求的欲念,他们的心向著财、色、名、食、睡不断地追逐,有的年轻人血气方刚、身强体健,没有机会去接触好的环境及善事,又容易受到诱惑而做坏事。为人家长及父母者,为了子女无正当职业,本来就已经很烦恼,而这些心爱的子女又行为不正当,更是令他们痛苦、难堪。
报上报导一则新闻,刊载飙车青少年的父母有三类型的心态──有一位父亲得知儿子要在台南一宽广的道路上飙车,时间是某天晚上。当天黄昏,他就提早到现场去,手中提了一个袋子,站在路中央等他的儿子。等那些飙车的年轻人都到齐时,他就仔细看儿子是否有出现,好不容易,终于让他找到了。他一看到牵著机车的儿子,就跑到车前,一把抓住儿子的胸部,然后从布袋中拿出一把菜刀问儿子说:“你爱命还是爱玩?你若爱玩就没命,你若爱命就别玩,看你要不要跟我回家?”这位父亲为了爱儿子而在大众面前拿著刀、扯住儿子的衣领,问他要命还是要玩?这是一位父亲的烦恼心态。
另外有一位妇女的儿子,在飙车时与人相撞受伤,她一听到自己的儿子受伤入院,就赶紧到医院照顾他。幸而只是受了轻伤,但许多人不断责备他不该赌命、不该飙车,这位母亲一到医院病房,就把众人请走,以万般的爱念扶著儿子说:“儿子,你以后不要这样,不要再去飙车赌命···。”
她一面拿毛巾擦儿子的脸,一面又抱著儿子,表现出万般慈母的爱心,而且还泪流满面。这是父母为子女飙车而表现出的另一种心态,这位母亲并不责怪自己的儿子与不良少年厮混、扰乱社会,她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说。
还有一位也是慈母型的。她一看到儿子骑摩托车,就双脚跪下,将儿子的车拉住,对他说:“儿子!你是我的心肝,你不要去,万一你撞到人或被人撞到,妈妈的命会跟著你去!我的心会碎,儿子,求求你不要去啊!”
这也是烦恼,子女们不能了解父母的爱心,却以血气之勇,在社会上表现所谓的“英雄”、“勇夫”,这是年轻人本身的烦恼,也导致父母…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