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P5

  ..续本文上一页行应该忘记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总是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这样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活动的功能,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纯良的良知,我们若能为众生献出自己身心的光明,发挥良知与良能,则有无数苦难的众生可以得救。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这里所谓的“喜觉支”,是说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段期间内,所走的那条路正确无误,就必然会心生欢喜,非常高兴。在佛法中,若只有文字上的研究与口头上的辩论,绝对无法发挥任何功能,所以我们若想真正得到心灵上的法喜,必定要身体力行。“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这就是我们得到善法后,心灵中所产生的欢喜,这种欢喜需要长久心来孕育培养,不可一暴十寒。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才能成长。若一天拿出来晒,十天放置在阴暗处,即使是再优良的种子,也无法发芽生根,茁壮起来。

  例如松柏,是最健壮的木本植物,许多人将它移植用做盆景,当成室内的摆饰。松柏之类的盆景看起来非常苍翠美丽,气势壮观,但是不久之后,根就败坏了,松针枯黄掉落,恹恹无生气,这就是表示树的气没有得“缘”滋长,所以会慢慢衰败。

  我们学佛就是要把握因缘,好好保护善的种子,有好的因缘与善的种子,“根”、“力”才能健全。

  菩萨精神永不退转

  我虽然出家二十多年,至今仍然道心坚固,心不厌烦、志不退转,就是有欢喜心在支持。这份欢喜心从何而来呢?

  “初闻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即生欢喜,终此生而不忘。”

  我常说:“为佛教、为众生。”当初我师父就是教诫我这两句话而已。我出家时经过许多波折,入戒场找不到师父,又出戒场,直到要封堂时才找到师父,在非常短促的时间内礼印顺上人为师。师父只以这短短的两句话勉励我:“你既然要皈依我,就是我们师徒之间的因缘殊胜,由于时间不多,所以你要谨记我给你的两句话──“为佛教、为众生”!”

  这就是今日慈济二十几年前的种子(因),我尊奉师训,拳拳服膺,常常把这两句话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以这两句话发挥大功能。不断地发挥、不断地连接,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这就是学佛的选择,选择正道之后,一定要拳拳服膺。我既然下定决心,则终此生皆不忘师训,即使这一世“分段生死”的寿命结束,也不会忘记时时“为佛教、为众生”,常常生欢喜心。有欢喜心,情愿为众生,情愿为佛教,则志不退转、心不厌烦。静思精舍早会前唱的“慈济颂”,其中有“菩萨精神永不退转”、“菩萨精神永不厌倦”的句子,这就是真正的欢喜心!

  人格若成佛道则圆

  “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则在宗教枝节上获得幻象,产生无数烦恼,故迷信不如无信,信必须智信。”

  学佛一定要学得“转迷为智”,不可“以迷入迷”。“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我们常会说自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会选择进入宗教之门,并且自认自己的智识比别人超然。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深刻体会宗教的精神,我常说佛陀示现人间,不是叫人离开人性,而是要回归佛性。

  现在有许多人信仰佛教,却误解佛陀的教法──人人都说世间无常苦空,所以要赶快修行,脱离六道轮回;以为入深山隐居修行,或是出家进寺院求道,才能够脱离生死,这都是错误的观念与思想。佛陀示现人间,目的是要教导众生离开凡夫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性。

  我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善心、赤裸裸的本性,就是佛性,也可以说人最初的第一念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众生心是受污染的习性,众生包括在六道之中,佛陀就是要教我们离开众生心。所谓六道,乃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佛陀教我们远离三恶道内的众生心,回归到人之初的本性,人性若成就,则佛性圆满。有句话说:“人格若成,佛格则圆。”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精神,所以智者要深体宗教之精神。

  “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信的人常常曲解宗教高超的意义。佛陀设教于人间,以超然的教育引导众生,众生却常曲解教义,在旁门邪道中打转翻滚,无法走出一层封闭的硬壳,像蚕一样,做茧自缚,这就是迷信者。

  佛陀出现在人间的目的,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佛教的精神是要我们去掉消极的态度,迈向积极的人生,现在的佛教徒却将其目的与精神都曲解了,大部分的人舍离积极的人生,走入消极的地方,这种情形若再继续发展下去,整个佛教的思想都绘消极化。宗教必须在人间发挥效用,我们身为佛教徒,若给宗教带来阴森森的消极形象,就像草木在冬天受到风霜雪冻,无法欣欣向荣。

  身为佛弟子,应该扫除阴冷的气氛,带来春的气息,我们要有温暖的心、温暖的手,创造积极的佛教,应该深深体会佛陀创教的精神,不可曲解佛陀示现人间的美意。

  “迷信则在宗教枝节上获得幻相,产生无数烦恼,故迷信不如无信,信必须智信。”──迷信的人信仰宗教都追求幻相,这就是思想分歧,好像一棵坏的树,枝叶蔓生,杂乱无章,我们若要照顾好这棵树,就应该将分歧的枝节修整完美,使树干健全生长。

  现在的信佛者或信仰其他教派之人,却都自以为是要来信佛、坐禅、念佛···,说自己坐禅时看到什么境界,得到很好的功夫,已经进入解脱的境界···,精神完全执迷在其中。这就是在宗教枝节上获得幻相,这是很危险的事。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如此,以其信仰为终生的精神依靠,并不讲究自己的行为如何,以为信了就能上天堂,若无信就会堕入地狱,心生惶恐畏惧而盲目信从,像这样就是宗教枝节上的幻相。

  我相信正确的天主、基督等宗教,只不过在人间设方便教,引导人们建立博爱的精神,但是人们却无法体会其意义,舍本逐末。佛教徒也是一样,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千经万论,无不是要引导众生走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精神,而众生也常将它曲解。这就是迷信之人在宗教枝节上得到幻相,只想求自我的解脱,而无法深体宗教本身的中心精神。

  迷信不如无信

  有位小姐来到精舍,和我到医院参观之后,一再对我说:“感谢师父,感谢师父的指引。”这位小姐就是在出家或在家修行的抉择间,徘徊犹豫了七、八年。想出家修行,却看到许多令她失望惶恐的事;不出家又觉得很不情愿,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人身又闻佛法,不出家学佛实在是一大憾事。

  所以这七、八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很苦恼,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如今她却告诉我:“很感谢师父,我这两天听了师父的几句话,已经把这七、八年的烦恼完全弃除了,我现在已经了解并体会到佛教真正的道理是什么,知道如何取舍,知道从今以后要选择那一条路,现在我觉得心中很坦然,很很快乐。”

  这就是法喜,真正体会佛法正道时所得到的欢喜,她能将七、八年的烦恼一扫而空,是因为已弃掉迷执,体会正法。过去她在宗教枝节上取幻相,现在才知道自己追逐的都是幻相,也了解何谓正信的佛教,并且体悟正法而很欢喜心,真是令人觉得无比欣慰。

  人在迷信中得到幻相,自然会产生无数烦恼,在幻相中不停地追逐,更是苦恼,这就是所谓的“捕风捉影”;怎么捕捉,怎么付出,都无法求得一项真实之物,当然是非常痛苦,所以说,迷信不如无信。

  我常常告诉大家,与其迷信不如无信,若要信则应该智信,绝对不可捕风捉影。因为我们无法捕捉到风或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直想捕风捉影,根本就是徒劳无功,那何不放弃这种追求的烦恼,回到现实生活,踏踏实实地面对真正的人生,献出我们的良知、发挥我们的良能。若能如此,即使再辛苦、再忙碌地付出,所得到的也永远是甜蜜快乐的感觉。

  第四、除觉支──轻安觉支

  要回复原来清净的本性,必定要扫除种种烦恼。

  “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诸真正善根,故名除觉支。”

  所谓“断除诸见烦恼”,是说种种见解、烦恼都要将它扫除、断离。烦恼即是心所起的喜、怒、哀、乐,世俗人每当发生事情时都产生烦恼,烦恼是世俗的粗相,是患得患失之心。

  富有的人患失,经商的人也患失,怕失去钱财,怕生意失败,失去赚钱的机会····,这种患失的心理就是烦恼。地位愈高的人,患失之心愈重,他时时刻刻都烦恼失去权势与地位。子女多的人也有很多烦恼,子女求学时,怕他学历比不上人家,就要他受高等教育。希望子女学历高,却又担忧台湾升学压力与竞争激烈,于是将子女送到国外求学,一部份子女在台湾,一部份子女送到国外,照顾国外的子女时,就挂念台湾的子女;要留在台湾,却又担忧国外的子女。一个家庭,家人各分东西,顾此失彼,这也称为烦恼。

  有钱、有地位、有子女的人,患得患失;没钱、没子女、没地位的人,也有患得患失的烦恼,整日想著如何赚钱,怎样得到子孙,怎么求取名利地位····。总之,不论是拥有或没有的人,都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这就是烦恼,就是世俗人有无、增减的烦恼。

  学佛者所谓的烦恼比上述的情形更严重,有形无形都是烦恼、起心动念无不是烦恼。种种烦恼非常微细,心思不能专一是烦恼,“昏沉”、“掉举”也是烦恼。

  何谓掉举?就是在拜佛、打坐、诵经时,无论如何用功修持,精神都不能集中,老是向外奔驰,这叫做掉举。有些人别人在诵经,他眼睛就慢慢合起来,最后便睡著了。常常有人念经念到打盹,静坐时,打瞌睡的人更多,也有人拜佛拜到睡著的;这就是昏沉,这也是一种烦恼。

  心不能专一,不断往外奔驰,是烦恼,想用功却昏沉瞌睡,也叫做烦恼。总而言之,烦恼是千头万绪的,修行时昏沉、心不专一就会有烦恼,何况是平时的日常生活,心思无法统…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