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P4

  ..续本文上一页能会有成千上万的宗教教育让我们选择,千头万绪,到底什么样的法才是正确无误的真理?在不得明辨之时,当然就会有烦恼。我们若能在烦恼中得到真理,则能去除烦恼,法喜充满,得到解脱。

  何谓真理?理与事能配合,事理相融,才是真正的道理。有理缺道,那也是行不通,学佛者像个迷路的人,想找寻正确道路,若能真正找到这条正路,就会觉得有信心,不会再仓惶失措、忧虑恐惧。如果我们站在起点,迈开大步向前行,心情会更加安定平稳,因为我们所走的方向正确,不会再迷失,而且内心会产生一种永无歇止,不断精进的意念,此路途上的风光更能令人感到一份踏实的欢喜。所以说,“心契悟真法”。所谓的真法,是有理有道的。世间有许多虚无的法理,听起来非常深奥,令人难以了解;难解就难行,难行难解就是虚渺,所以有理也行不通,这不是真正的妙理,只是在文字上撰写记载的文学。

  有些人无法真正了解何谓“佛道”,所以对佛教产生两种误解──一种是形象的曲解:有些佛教道场常常举行法会,配合时节而有各种礼佛、拜经、拜斗、点灯····等仪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就将佛法与社会民间信仰混为一谈,把佛法曲解为迷信。这就是因为佛教道场形象,而引起人们对它的误解。

  另一种是学术上的曲解:一些有智识的人,将佛教经典文籍做一番研究,愈深入探讨,就愈觉佛法的深奥;愈觉深奥,就愈认为这不是人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所以就对佛教敬而远之,觉得佛教的道理太高深,而佛陀的人格已经脱离了人间现实的生活。虽然佛陀的教理多么好,他们还是认为这不是人所能做到的,因此敬而远之。

  有心求法的人,大致有此两种类型的心态,想选择佛教为终身的志业,却犹疑不决、徘徊不前。若是误解佛教只是为生活而举办法会,他就会却步了;或是想全心研究佛法,又觉得佛教的法理深奥高远,敬而远之,这样是不是很烦恼呢?

  佛教精神的复古

  佛教是人生最平实的教育。有一天,我们一位委员带她先生来书房里和我谈话,我问他:“太太最近来医院当义工,是否给家里带来许多不便?”他回答:“家里固然需要太太,但是社会更需要她,在家里她照顾我一人和几个子女的生活,在外面却可献给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非常值得啊!”我称赞他真是功德无量,他答:“师父,这要感谢您让我看得开,过去太太信佛我很反对,而且不只是反对,我觉得佛教根本是迷信,我反对她如此迷信使全家阴霾重重,夫妻、母子之间,似有一种无形的隔阂存在。”

  我问他现在的情形如何?他说:“完全不一样了,拨云见日,这些阴霾完全排除,只要是来“慈济”,我和子女们都举双手赞成,我更觉得太太能为“慈济”、为人群献出爱心,实在是很光荣!因为太太受了“慈济”的教育,她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在离开家的前几天,必定会把家事处理得有条有理;从慈济回来后,她就会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师父开示什么,说了什么····,使我们家充满著“慈济”精神与宗教气氛。”

  我心怀感激地说:“真难为你了,能够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如此支持我,“慈济”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要感谢委员的努力之外,我更感谢委员们的先生,因为,我固然很需要委员的帮忙与支持,但我更顾虑到她家里的人是否肯谅解、肯鼓励、肯合作。”他说:“应该是我们要感谢师父。师父倡导正信的佛教,提升佛教的教理,使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完全改变,使全家人的信仰一致,所以,应该是我们感谢师父。”

  我说:“错了,我只是复古──回复到佛世时代的佛教而已。因为今日的“慈济精神”,完全是佛陀在世时的教育内含,佛陀在人间教导众生,是日常生活上人性的教育,他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接物处事,他教人接物的方法是减轻物欲,待人的原则是看开人我之间的是非,这就是心灵的修养。佛陀带著弟子到处受供,四处说法,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生活形态来教导众生。”

  “而今日的“慈济”也是以现在社会的背景、形态及需要,来启发人心,使人人看开物质的享受,启开良知、发挥人性爱的光明,这就是“慈济”以佛教精神从事社会工作的功能。所以,并非我有多能干,我只是复古,回复佛世时的生活与教育,阐扬原始的佛教精神而已。”

  学佛要注意道与理、人与事,道理与人事必定要圆融。若有理而无道,只说出理的原因,却不开通道路来行走,就无法真正体会“理”的境界;若能真正身体力行,才能欣赏沿途的风光景色,而心生欢喜。所以说:“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我们体悟真法时,能得到欢喜,甚至能体会出这种欢喜心绝非颠倒法所生,而是正法所生的法喜。“正法”,过去我曾说过“八正道”,在讲七觉支之前也解释过“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这些法都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中的正道。我们若能深刻体悟这些理法,并能与日常的生活融合,就称为“正法”。

  我们平时的生活、行为举止,若能与这些道理相融合,就不会起烦恼,甚至会产生欢喜心,这就是“住真法喜”。像我刚才说的那位岩委员的先生,虽然他口头上不曾挂著──我是佛教徒、我要去打佛七、拜佛、研究佛法····,但却非常快乐欢喜,他深深体会佛法原来就是这种形态,自从他太太认识“慈济”后,带回“慈济”的教育,使他感受到佛教的道理而起欢喜心,并且愿意让太太花半个月的时间来花莲,半个月留在家里,而在家里的半个月内,还必须时常外出收“慈济”的会费。

  像他这样就称为“妻子施”──太太的布施,他不把太太占为己有,而且鼓励妻子从事正确的兴趣与工作,使妻子的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所得到的就是心灵上的法喜。又如大家在精舍里忙碌地工作,无一时一刻停止歇息,却都没有厌烦懊恼,而且做得非常欢喜,这也称为“法喜”。

  以人事自我磨练

  虽然我自己身心憔悴,但是一看到医院中的患者得救,我便无比欢喜,忘记疲劳与辛苦。有一天我到医院的复健室慰问病患,有两位老人在做复健治疗,其中一位是我们委员的公公,从台东来到这儿医病。听说这位老先生的脾气很不好,罹患中风、行动不便,家人对他百般照顾,却又无可奈何,最近乃送他来这儿做复健治疗。

  第一天进入复健室,医师指导他如何提脚、放脚,如何用手握住铁杆,才能站得稳,他完全不和大家合作,到后来甚至发脾气,对妻子和儿女说:“我要回家了!我不做不行吗?”大发雷霆,并强行要出院。

  另一位在复健科的老先生,他妻子正好在那里帮先生做复健工作,看到这位老先生要出去,就跑到外面把他拉回来,对他说:“你不能回去,你一定要留下来做复健治疗。”这位老先生正怒气冲冲,她也不管他发脾气,仍继续说:“你不知道,患这种病一定要复健,你看看我先生,他在病床上躺了两年,连大小便都不会,也不会端碗吃饭,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必须由我来照顾,我就这样侍奉他两年,两人都觉得很苦。但是他来到这里之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已会坐轮椅,能从床上坐起来了!”

  这是事实。他已在床上瘫痪了两年,爱妻爱子每天帮他料理大小便,吃饭时必须一口一口地喂他。他来这儿后,躺在病床上听从复健医师的指导,如何起床、要用什么姿势与方法,他都非常合作,两个礼拜之后真的就能起床了。我看见他自己起床,旁人稍微扶持,就能坐到轮椅上,而且还用双手操作轮椅;我也看到他家人妻小那种快乐、兴奋的神情,我当时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这位从台东来的老先生,就这样被她硬拉回来,无可奈何地继续接受治疗。结果,入院第三天,他竟然能手握床两边的铁杆了,复健医师又抱住他的腰部,教他把左脚抬高、再抬高,然后数一、二、三、四、五,才叫他把脚放下来,我在旁边帮著数一、二、三,数到四的时候,叫他还不能放下来,他的脚在空中停留一下,我就说:“好──放下来”看他好像做得很吃力,几乎要发脾气,我赶紧称赞他:“老先生,你好棒,不久你也会和那位老先生一样活动,你进步很多了!”他听了非常高兴。

  我看到医院那些逐渐康复的病患,常常觉得非常欣慰,这应该可以说是“法喜”。虽然过去如此辛劳、忙碌、身心憔悴,为了“慈济”的工作、为了建院计画,尽管有许多人与事的纷扰,但是一看到这些病患离苦得乐,就觉得无比欢欣,这种快乐的回收,就叫做“法喜”。

  我认为学佛就是要发挥这种功能,人应该不怕辛苦,如此才能为大家服务,使许多人得到快乐,看到众人得救、皆大欢喜,内心的那份法喜,不是单从文字上去了解就能体会的。若从文字上了解而得到快乐,则碰到现实中的人事问题时,还是会生烦恼心,我们若能以真正的人事自我磨炼,以勇气冲破障碍,而使别人快乐、得救,那种心灵上的喜悦,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在佛法中如果能得到欢喜心,则是在正法中。如何得到正确佛法的真理以及真正的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喜觉支也是亲身接触并体会佛法后所得的真理。我说过,只了解文字上的理论,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会,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欢喜。

  我们平时所学的理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也就是要学以致用。例如慈济团体里本来有许多家庭,妻子信仰非正信的佛教,使先生无法接受佛教形态,造成家庭中信仰观念的分歧。等到他们接触慈济以后,妻子便改变其作风,加强对佛法精神的了解及对家庭的关怀,对丈夫体贴入微,并以佛陀的大智慧教育子女,使家人在宗教信仰上的疑雾完全解开。在我们慈济的团体里,可以说许多家庭都是接触佛法的真理、体会慈济的精神后,而感到法喜充满。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修…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