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會有成千上萬的宗教教育讓我們選擇,千頭萬緒,到底什麼樣的法才是正確無誤的真理?在不得明辨之時,當然就會有煩惱。我們若能在煩惱中得到真理,則能去除煩惱,法喜充滿,得到解脫。
何謂真理?理與事能配合,事理相融,才是真正的道理。有理缺道,那也是行不通,學佛者像個迷路的人,想找尋正確道路,若能真正找到這條正路,就會覺得有信心,不會再倉惶失措、憂慮恐懼。如果我們站在起點,邁開大步向前行,心情會更加安定平穩,因爲我們所走的方向正確,不會再迷失,而且內心會産生一種永無歇止,不斷精進的意念,此路途上的風光更能令人感到一份踏實的歡喜。所以說,“心契悟真法”。所謂的真法,是有理有道的。世間有許多虛無的法理,聽起來非常深奧,令人難以了解;難解就難行,難行難解就是虛渺,所以有理也行不通,這不是真正的妙理,只是在文字上撰寫記載的文學。
有些人無法真正了解何謂“佛道”,所以對佛教産生兩種誤解──一種是形象的曲解:有些佛教道場常常舉行法會,配合時節而有各種禮佛、拜經、拜鬥、點燈····等儀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就將佛法與社會民間信仰混爲一談,把佛法曲解爲迷信。這就是因爲佛教道場形象,而引起人們對它的誤解。
另一種是學術上的曲解:一些有智識的人,將佛教經典文籍做一番研究,愈深入探討,就愈覺佛法的深奧;愈覺深奧,就愈認爲這不是人的能力所能辦到的事,所以就對佛教敬而遠之,覺得佛教的道理太高深,而佛陀的人格已經脫離了人間現實的生活。雖然佛陀的教理多麼好,他們還是認爲這不是人所能做到的,因此敬而遠之。
有心求法的人,大致有此兩種類型的心態,想選擇佛教爲終身的志業,卻猶疑不決、徘徊不前。若是誤解佛教只是爲生活而舉辦法會,他就會卻步了;或是想全心研究佛法,又覺得佛教的法理深奧高遠,敬而遠之,這樣是不是很煩惱呢?
佛教精神的複古
佛教是人生最平實的教育。有一天,我們一位委員帶她先生來書房裏和我談話,我問他:“太太最近來醫院當義工,是否給家裏帶來許多不便?”他回答:“家裏固然需要太太,但是社會更需要她,在家裏她照顧我一人和幾個子女的生活,在外面卻可獻給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非常值得啊!”我稱贊他真是功德無量,他答:“師父,這要感謝您讓我看得開,過去太太信佛我很反對,而且不只是反對,我覺得佛教根本是迷信,我反對她如此迷信使全家陰霾重重,夫妻、母子之間,似有一種無形的隔閡存在。”
我問他現在的情形如何?他說:“完全不一樣了,撥雲見日,這些陰霾完全排除,只要是來“慈濟”,我和子女們都舉雙手贊成,我更覺得太太能爲“慈濟”、爲人群獻出愛心,實在是很光榮!因爲太太受了“慈濟”的教育,她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在離開家的前幾天,必定會把家事處理得有條有理;從慈濟回來後,她就會一五一十地告訴我,師父開示什麼,說了什麼····,使我們家充滿著“慈濟”精神與宗教氣氛。”
我心懷感激地說:“真難爲你了,能夠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如此支持我,“慈濟”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要感謝委員的努力之外,我更感謝委員們的先生,因爲,我固然很需要委員的幫忙與支持,但我更顧慮到她家裏的人是否肯諒解、肯鼓勵、肯合作。”他說:“應該是我們要感謝師父。師父倡導正信的佛教,提升佛教的教理,使人們對佛教的看法完全改變,使全家人的信仰一致,所以,應該是我們感謝師父。”
我說:“錯了,我只是複古──回複到佛世時代的佛教而已。因爲今日的“慈濟精神”,完全是佛陀在世時的教育內含,佛陀在人間教導衆生,是日常生活上人性的教育,他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接物處事,他教人接物的方法是減輕物欲,待人的原則是看開人我之間的是非,這就是心靈的修養。佛陀帶著弟子到處受供,四處說法,配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生活形態來教導衆生。”
“而今日的“慈濟”也是以現在社會的背景、形態及需要,來啓發人心,使人人看開物質的享受,啓開良知、發揮人性愛的光明,這就是“慈濟”以佛教精神從事社會工作的功能。所以,並非我有多能幹,我只是複古,回複佛世時的生活與教育,闡揚原始的佛教精神而已。”
學佛要注意道與理、人與事,道理與人事必定要圓融。若有理而無道,只說出理的原因,卻不開通道路來行走,就無法真正體會“理”的境界;若能真正身體力行,才能欣賞沿途的風光景色,而心生歡喜。所以說:“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我們體悟真法時,能得到歡喜,甚至能體會出這種歡喜心絕非顛倒法所生,而是正法所生的法喜。“正法”,過去我曾說過“八正道”,在講七覺支之前也解釋過“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這些法都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中的正道。我們若能深刻體悟這些理法,並能與日常的生活融合,就稱爲“正法”。
我們平時的生活、行爲舉止,若能與這些道理相融合,就不會起煩惱,甚至會産生歡喜心,這就是“住真法喜”。像我剛才說的那位岩委員的先生,雖然他口頭上不曾挂著──我是佛教徒、我要去打佛七、拜佛、研究佛法····,但卻非常快樂歡喜,他深深體會佛法原來就是這種形態,自從他太太認識“慈濟”後,帶回“慈濟”的教育,使他感受到佛教的道理而起歡喜心,並且願意讓太太花半個月的時間來花蓮,半個月留在家裏,而在家裏的半個月內,還必須時常外出收“慈濟”的會費。
像他這樣就稱爲“妻子施”──太太的布施,他不把太太占爲己有,而且鼓勵妻子從事正確的興趣與工作,使妻子的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所得到的就是心靈上的法喜。又如大家在精舍裏忙碌地工作,無一時一刻停止歇息,卻都沒有厭煩懊惱,而且做得非常歡喜,這也稱爲“法喜”。
以人事自我磨練
雖然我自己身心憔悴,但是一看到醫院中的患者得救,我便無比歡喜,忘記疲勞與辛苦。有一天我到醫院的複健室慰問病患,有兩位老人在做複健治療,其中一位是我們委員的公公,從臺東來到這兒醫病。聽說這位老先生的脾氣很不好,罹患中風、行動不便,家人對他百般照顧,卻又無可奈何,最近乃送他來這兒做複健治療。
第一天進入複健室,醫師指導他如何提腳、放腳,如何用手握住鐵杆,才能站得穩,他完全不和大家合作,到後來甚至發脾氣,對妻子和兒女說:“我要回家了!我不做不行嗎?”大發雷霆,並強行要出院。
另一位在複健科的老先生,他妻子正好在那裏幫先生做複健工作,看到這位老先生要出去,就跑到外面把他拉回來,對他說:“你不能回去,你一定要留下來做複健治療。”這位老先生正怒氣沖沖,她也不管他發脾氣,仍繼續說:“你不知道,患這種病一定要複健,你看看我先生,他在病床上躺了兩年,連大小便都不會,也不會端碗吃飯,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必須由我來照顧,我就這樣侍奉他兩年,兩人都覺得很苦。但是他來到這裏之後,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他已會坐輪椅,能從床上坐起來了!”
這是事實。他已在床上癱瘓了兩年,愛妻愛子每天幫他料理大小便,吃飯時必須一口一口地喂他。他來這兒後,躺在病床上聽從複健醫師的指導,如何起床、要用什麼姿勢與方法,他都非常合作,兩個禮拜之後真的就能起床了。我看見他自己起床,旁人稍微扶持,就能坐到輪椅上,而且還用雙手操作輪椅;我也看到他家人妻小那種快樂、興奮的神情,我當時那種喜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這位從臺東來的老先生,就這樣被她硬拉回來,無可奈何地繼續接受治療。結果,入院第叁天,他竟然能手握床兩邊的鐵杆了,複健醫師又抱住他的腰部,教他把左腳擡高、再擡高,然後數一、二、叁、四、五,才叫他把腳放下來,我在旁邊幫著數一、二、叁,數到四的時候,叫他還不能放下來,他的腳在空中停留一下,我就說:“好──放下來”看他好像做得很吃力,幾乎要發脾氣,我趕緊稱贊他:“老先生,你好棒,不久你也會和那位老先生一樣活動,你進步很多了!”他聽了非常高興。
我看到醫院那些逐漸康複的病患,常常覺得非常欣慰,這應該可以說是“法喜”。雖然過去如此辛勞、忙碌、身心憔悴,爲了“慈濟”的工作、爲了建院計畫,盡管有許多人與事的紛擾,但是一看到這些病患離苦得樂,就覺得無比歡欣,這種快樂的回收,就叫做“法喜”。
我認爲學佛就是要發揮這種功能,人應該不怕辛苦,如此才能爲大家服務,使許多人得到快樂,看到衆人得救、皆大歡喜,內心的那份法喜,不是單從文字上去了解就能體會的。若從文字上了解而得到快樂,則碰到現實中的人事問題時,還是會生煩惱心,我們若能以真正的人事自我磨煉,以勇氣沖破障礙,而使別人快樂、得救,那種心靈上的喜悅,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所以說“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在佛法中如果能得到歡喜心,則是在正法中。如何得到正確佛法的真理以及真正的歡喜?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喜覺支也是親身接觸並體會佛法後所得的真理。我說過,只了解文字上的理論,卻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會,就不會得到真正的歡喜。
我們平時所學的理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也就是要學以致用。例如慈濟團體裏本來有許多家庭,妻子信仰非正信的佛教,使先生無法接受佛教形態,造成家庭中信仰觀念的分歧。等到他們接觸慈濟以後,妻子便改變其作風,加強對佛法精神的了解及對家庭的關懷,對丈夫體貼入微,並以佛陀的大智慧教育子女,使家人在宗教信仰上的疑霧完全解開。在我們慈濟的團體裏,可以說許多家庭都是接觸佛法的真理、體會慈濟的精神後,而感到法喜充滿。
修行並非逃避現實、離開人群。修…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