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應該忘記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計較自己是否能解脫,總是以衆生爲重,關心衆生是否能離苦,這樣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活動的功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純良的良知,我們若能爲衆生獻出自己身心的光明,發揮良知與良能,則有無數苦難的衆生可以得救。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這裏所謂的“喜覺支”,是說我們深深體會到這段期間內,所走的那條路正確無誤,就必然會心生歡喜,非常高興。在佛法中,若只有文字上的研究與口頭上的辯論,絕對無法發揮任何功能,所以我們若想真正得到心靈上的法喜,必定要身體力行。“心得善法,即生歡喜”,這就是我們得到善法後,心靈中所産生的歡喜,這種歡喜需要長久心來孕育培養,不可一暴十寒。我們若有純良的種子,一定要把握因緣時機,趕緊種入土中,並且要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空氣,才能成長。若一天拿出來曬,十天放置在陰暗處,即使是再優良的種子,也無法發芽生根,茁壯起來。
例如松柏,是最健壯的木本植物,許多人將它移植用做盆景,當成室內的擺飾。松柏之類的盆景看起來非常蒼翠美麗,氣勢壯觀,但是不久之後,根就敗壞了,松針枯黃掉落,恹恹無生氣,這就是表示樹的氣沒有得“緣”滋長,所以會慢慢衰敗。
我們學佛就是要把握因緣,好好保護善的種子,有好的因緣與善的種子,“根”、“力”才能健全。
菩薩精神永不退轉
我雖然出家二十多年,至今仍然道心堅固,心不厭煩、志不退轉,就是有歡喜心在支持。這份歡喜心從何而來呢?
“初聞師訓:爲佛教、爲衆生,即生歡喜,終此生而不忘。”
我常說:“爲佛教、爲衆生。”當初我師父就是教誡我這兩句話而已。我出家時經過許多波折,入戒場找不到師父,又出戒場,直到要封堂時才找到師父,在非常短促的時間內禮印順上人爲師。師父只以這短短的兩句話勉勵我:“你既然要皈依我,就是我們師徒之間的因緣殊勝,由于時間不多,所以你要謹記我給你的兩句話──“爲佛教、爲衆生”!”
這就是今日慈濟二十幾年前的種子(因),我尊奉師訓,拳拳服膺,常常把這兩句話牢記在心裏,時時刻刻以這兩句話發揮大功能。不斷地發揮、不斷地連接,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這就是學佛的選擇,選擇正道之後,一定要拳拳服膺。我既然下定決心,則終此生皆不忘師訓,即使這一世“分段生死”的壽命結束,也不會忘記時時“爲佛教、爲衆生”,常常生歡喜心。有歡喜心,情願爲衆生,情願爲佛教,則志不退轉、心不厭煩。靜思精舍早會前唱的“慈濟頌”,其中有“菩薩精神永不退轉”、“菩薩精神永不厭倦”的句子,這就是真正的歡喜心!
人格若成佛道則圓
“智信者深體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則在宗教枝節上獲得幻象,産生無數煩惱,故迷信不如無信,信必須智信。”
學佛一定要學得“轉迷爲智”,不可“以迷入迷”。“智信者深體佛法之精神”──我們常會說自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會選擇進入宗教之門,並且自認自己的智識比別人超然。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深刻體會宗教的精神,我常說佛陀示現人間,不是叫人離開人性,而是要回歸佛性。
現在有許多人信仰佛教,卻誤解佛陀的教法──人人都說世間無常苦空,所以要趕快修行,脫離六道輪回;以爲入深山隱居修行,或是出家進寺院求道,才能夠脫離生死,這都是錯誤的觀念與思想。佛陀示現人間,目的是要教導衆生離開凡夫心,回歸清淨無染的佛性。
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善心、赤裸裸的本性,就是佛性,也可以說人最初的第一念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衆生心是受汙染的習性,衆生包括在六道之中,佛陀就是要教我們離開衆生心。所謂六道,乃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佛陀教我們遠離叁惡道內的衆生心,回歸到人之初的本性,人性若成就,則佛性圓滿。有句話說:“人格若成,佛格則圓。”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精神,所以智者要深體宗教之精神。
“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信的人常常曲解宗教高超的意義。佛陀設教于人間,以超然的教育引導衆生,衆生卻常曲解教義,在旁門邪道中打轉翻滾,無法走出一層封閉的硬殼,像蠶一樣,做繭自縛,這就是迷信者。
佛陀出現在人間的目的,是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佛教的精神是要我們去掉消極的態度,邁向積極的人生,現在的佛教徒卻將其目的與精神都曲解了,大部分的人舍離積極的人生,走入消極的地方,這種情形若再繼續發展下去,整個佛教的思想都繪消極化。宗教必須在人間發揮效用,我們身爲佛教徒,若給宗教帶來陰森森的消極形象,就像草木在冬天受到風霜雪凍,無法欣欣向榮。
身爲佛弟子,應該掃除陰冷的氣氛,帶來春的氣息,我們要有溫暖的心、溫暖的手,創造積極的佛教,應該深深體會佛陀創教的精神,不可曲解佛陀示現人間的美意。
“迷信則在宗教枝節上獲得幻相,産生無數煩惱,故迷信不如無信,信必須智信。”──迷信的人信仰宗教都追求幻相,這就是思想分歧,好像一棵壞的樹,枝葉蔓生,雜亂無章,我們若要照顧好這棵樹,就應該將分歧的枝節修整完美,使樹幹健全生長。
現在的信佛者或信仰其他教派之人,卻都自以爲是要來信佛、坐禅、念佛···,說自己坐禅時看到什麼境界,得到很好的功夫,已經進入解脫的境界···,精神完全執迷在其中。這就是在宗教枝節上獲得幻相,這是很危險的事。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如此,以其信仰爲終生的精神依靠,並不講究自己的行爲如何,以爲信了就能上天堂,若無信就會墮入地獄,心生惶恐畏懼而盲目信從,像這樣就是宗教枝節上的幻相。
我相信正確的天主、基督等宗教,只不過在人間設方便教,引導人們建立博愛的精神,但是人們卻無法體會其意義,舍本逐末。佛教徒也是一樣,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千經萬論,無不是要引導衆生走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精神,而衆生也常將它曲解。這就是迷信之人在宗教枝節上得到幻相,只想求自我的解脫,而無法深體宗教本身的中心精神。
迷信不如無信
有位小姐來到精舍,和我到醫院參觀之後,一再對我說:“感謝師父,感謝師父的指引。”這位小姐就是在出家或在家修行的抉擇間,徘徊猶豫了七、八年。想出家修行,卻看到許多令她失望惶恐的事;不出家又覺得很不情願,因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又聞佛法,不出家學佛實在是一大憾事。
所以這七、八年的時間裏,她一直很苦惱,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如今她卻告訴我:“很感謝師父,我這兩天聽了師父的幾句話,已經把這七、八年的煩惱完全棄除了,我現在已經了解並體會到佛教真正的道理是什麼,知道如何取舍,知道從今以後要選擇那一條路,現在我覺得心中很坦然,很很快樂。”
這就是法喜,真正體會佛法正道時所得到的歡喜,她能將七、八年的煩惱一掃而空,是因爲已棄掉迷執,體會正法。過去她在宗教枝節上取幻相,現在才知道自己追逐的都是幻相,也了解何謂正信的佛教,並且體悟正法而很歡喜心,真是令人覺得無比欣慰。
人在迷信中得到幻相,自然會産生無數煩惱,在幻相中不停地追逐,更是苦惱,這就是所謂的“捕風捉影”;怎麼捕捉,怎麼付出,都無法求得一項真實之物,當然是非常痛苦,所以說,迷信不如無信。
我常常告訴大家,與其迷信不如無信,若要信則應該智信,絕對不可捕風捉影。因爲我們無法捕捉到風或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直想捕風捉影,根本就是徒勞無功,那何不放棄這種追求的煩惱,回到現實生活,踏踏實實地面對真正的人生,獻出我們的良知、發揮我們的良能。若能如此,即使再辛苦、再忙碌地付出,所得到的也永遠是甜蜜快樂的感覺。
第四、除覺支──輕安覺支
要回複原來清淨的本性,必定要掃除種種煩惱。
“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去虛僞之法,增長諸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
所謂“斷除諸見煩惱”,是說種種見解、煩惱都要將它掃除、斷離。煩惱即是心所起的喜、怒、哀、樂,世俗人每當發生事情時都産生煩惱,煩惱是世俗的粗相,是患得患失之心。
富有的人患失,經商的人也患失,怕失去錢財,怕生意失敗,失去賺錢的機會····,這種患失的心理就是煩惱。地位愈高的人,患失之心愈重,他時時刻刻都煩惱失去權勢與地位。子女多的人也有很多煩惱,子女求學時,怕他學曆比不上人家,就要他受高等教育。希望子女學曆高,卻又擔憂臺灣升學壓力與競爭激烈,于是將子女送到國外求學,一部份子女在臺灣,一部份子女送到國外,照顧國外的子女時,就挂念臺灣的子女;要留在臺灣,卻又擔憂國外的子女。一個家庭,家人各分東西,顧此失彼,這也稱爲煩惱。
有錢、有地位、有子女的人,患得患失;沒錢、沒子女、沒地位的人,也有患得患失的煩惱,整日想著如何賺錢,怎樣得到子孫,怎麼求取名利地位····。總之,不論是擁有或沒有的人,都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這就是煩惱,就是世俗人有無、增減的煩惱。
學佛者所謂的煩惱比上述的情形更嚴重,有形無形都是煩惱、起心動念無不是煩惱。種種煩惱非常微細,心思不能專一是煩惱,“昏沈”、“掉舉”也是煩惱。
何謂掉舉?就是在拜佛、打坐、誦經時,無論如何用功修持,精神都不能集中,老是向外奔馳,這叫做掉舉。有些人別人在誦經,他眼睛就慢慢合起來,最後便睡著了。常常有人念經念到打盹,靜坐時,打瞌睡的人更多,也有人拜佛拜到睡著的;這就是昏沈,這也是一種煩惱。
心不能專一,不斷往外奔馳,是煩惱,想用功卻昏沈瞌睡,也叫做煩惱。總而言之,煩惱是千頭萬緒的,修行時昏沈、心不專一就會有煩惱,何況是平時的日常生活,心思無法統…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