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都會起煩惱,所以佛法中所謂的煩惱是非常微細的。
煩惱有粗相的煩惱,也有細相的煩惱,無論是世俗的煩惱,或者是佛法中所謂的煩惱,既然學佛求道,就必須將其一一斷除,訓練心思安然自在,無有喜怒怨憎愛的分別,無有我怨恨的人,要有平等的愛心;有平等的大愛就不會生特別的愛意,也不會起特別的怨恨心,如此就能心情平靜,去除欲念,也不會産生患得患失的惱亂心,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斷除這些煩惱。
有的事情該發生的就會發生,要以歡喜心去接受,不該得到的,就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若能如此,便可安然自在、斷除煩惱,達到這個境界時,就稱爲“善能覺了”。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愛得不會太過分,也不會産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占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的人或不投緣的人,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若能善解善惡,好好分析所愛的人事物,就可以做到怨親平等,這就是“善解”。沒有愛怨的心,就是適中、恰恰好,不會愛得過分或恨得太深,能平等地對待萬事萬物,就稱爲“善能覺了”。
一切的法,是用來修心,一切的物質,是用來幫助生活;“足心之物”,是指任何物質只要能發揮其用途,就應該心滿意足。例如居住的地方只要能避風雨,身穿的衣服只要夏能遮體、冬能保暖,吃的食物只要營養充足,就應該覺得滿足,以知足之心來看待世間物質,也可以稱爲“善能覺了”。
若能看透世間的物質與愛欲,自然能“除去虛僞之法”。一切的虛僞都是起于欲心染著,爲了求取名利,所以不得不虛僞;若能夠用坦然的心態來接受日常的現實生活,就不必以虛僞之心去對待他人。
學佛者必定要時時秉持誠與實的心理,這樣才能去除虛僞,除了日常生活要去除虛名與虛利之外,我們所求所學的法,一定要合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在現實的人生裏踏踏實實地發揮自己的功能,這才是真正的實法。絕對不可迷信,在宗教的枝節上求取幻相;應該在踏實的人生中體會佛法的智慧,如此則法不虛僞。
除了學習實際的教育之外,最好能以身作則,將自己的經驗及所了解的道理教導他人,若能如此,就是“除去虛僞之法,增長諸真正善根”。虛僞的法若是去除,真正的善根就能生長起來,這就叫做“除覺支”。
能“除煩惱”便得輕安
“除覺支”也可以稱爲“輕安覺支”,“除”是“除去煩惱”,煩惱去除之後,就能得到身心輕安。
“謂斷身心粗重煩惱,使身心輕利安通,故名輕安。”
打坐、念佛,如何才能達到最上乘的境界呢?身心輕安就是最高的修行境界。並非在打坐時看到佛、菩薩,看到什麼西方的境界,就是入禅;打坐是爲了定心,心若能定則輕;身心輕安、無有粗重的煩惱,就是我們用功的最上乘境界。
所以“止觀”中說:“法界次第,名爲知覺。”法界即十法界,修行時,若能自地獄、餓鬼、畜生,一直往上精進,達到佛的最上乘境界,必定已將一層一層的煩惱除掉,因此“輕安”又名“除覺支”。
除去煩惱,就是斷身心粗重煩惱,身心粗重的煩惱即身、口、意的煩惱。身體有叁種煩惱業──殺、盜、淫;口有四種煩惱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心(意)也有叁種煩惱業,叫做貪、嗔、癡。這十種煩惱若現形出來,就會造十種惡業,我們學佛就是要好好去除身、口、意十種煩惱,如此才能免除十惡重業。
一個老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循循善誘地教育弟子,細心耐心地開導衆生。與佛同世的人,有些還是很愚鈍,不容易接受佛的教育,他們覺得佛的教理是很難體會的。
佛在世時,有位比丘年紀很大,跟隨佛陀已經好幾年,仍不能把佛陀的教理深深植入心中,精神無法專注,有時昏沈、有時掉舉,打坐時,常常打盹睡著,心思散亂不專,所以他根本無法接受佛陀的教法。
有一天,佛陀看到他,就問他這幾年來的修行心得,他很坦白地向佛陀說:“一無所得”,佛陀對他非常慈悲,特別以兩句偈言傳授給他,佛說:
“身口攝意,心莫非犯,如是行者,得度西域。”
並囑付他牢牢記住,要常常身口攝意,守好口業;時時專心,統攝意念,守好意業,絕不可犯非法之事;若能善加修行,注意身、口、意,則必能得度。
這位老修行者得到佛陀的開示後,就專心一意,反覆背誦這兩句簡單的偈語,心惟口誦,沒多久就背得非常純熟了。有天佛陀又遇見他,便問他:“有沒有背熟?是否了解?”他說:“我雖然已經背熟了,卻不明白其中的含意。”
佛陀就開示他:“人的煩惱都是由身、口、意而來,所以身、口、意會造作十惡業,修行應該好好觀察身、口、意,時時照拂我們的心念,心一起意念就趕緊自我警惕,若能如此,就可做到“意起則滅”。心起貪欲時,若不盡速滅除欲念,身體馬上會表現出行爲而造業;心生嗔恚時,對人就有怒意、怨恨,而口便會隨之造惡業。”一切的行爲、造作,無不是從心而起,所以佛陀教他要好好守持身、口、意。
這位老修行者除了能反覆誦持佛陀的教法之外,此時,他的心意已經完全啓開了,原來佛陀千篇萬論都是在教導我們身不犯錯、口不造惡,意念清淨,這就是所謂的“輕安”,如此即可得道。
當初佛在世時,除了比丘僧團外,尚有比丘尼的團體,比丘尼在另外一所精舍修行。那時有一個五百位比丘尼的團體,佛陀爲了傳授她們教法,每日派遣一位已開悟的老比丘前去爲她們說法。當這位老修行者已經開悟時,佛陀便派他去教導那些比丘尼。
比丘尼們知道他過去非常愚癡,佛陀講授教法時,他總是在打盹,不知佛陀爲何途然派他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暗地裏議論紛紛,最後商議說:“好吧!佛陀既然派他來,我們就好好地作弄他,以各種問題來刁難他,讓他出糗。”
隔天,他非常慎重其事地來到比丘尼僧團的精舍,那些比丘尼見到他來,都以八敬法的恭敬形式來迎接他。表面上恭敬地接待,供養之後,就請他上座說法,老修行者便爲她們開示佛法。出乎她們意料之外,這位比丘竟能將佛陀傳授給他的幾句偈文,發揮得淋漓盡致,把防患身口意業的佛法闡述得非常透徹,使那些比丘尼連反駁的機會都沒有。
他那麼安然自在,能以一偈來說法,說服那些原想刁難他的比丘尼僧團。過去佛陀派遣這麼多的比丘去教授那些比丘尼,皆無法調伏她們的煩惱,而這位以前不能深體佛法的老比丘,經佛陀的特別開示後,拳拳服膺誦持一偈,就能說服五百位想刁難他的比丘尼,這就叫做心專意解,也可以說是去除了煩惱,得到身心上的輕利安通。
所以教法不必聽太多,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能夠使人除去煩惱的教法,無不是産生善根的真正妙理。
第五、舍覺支
人身有四大元素,生老病死都因“四大”變化祖合而起。最近天氣較熱,天氣悶熱竟然也會感冒著涼,這都是冷熱不調和,也可以說是太大意、太粗心,因天熱而貪涼,貪涼則易著涼。這都是因爲人身生理不調和,所以招致“四大”不平衡。
“四大”調和,身心才會正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求法也是一樣,必定要求得心念能夠平穩均衡。
“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虛僞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分。”
“舍”是舍離,要舍離什麼呢?就是要舍離所見念著的境界。日常生活中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接觸,産生了意識的念著,就是所謂的觀念。例如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時,眼根與外界的色塵接觸而産生心念,這就是念著。人的心念意識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的留在心中,耳朵聽到、身體接觸到的都留在心中,總之日常生活中與外界塵境會合的心念,常常無法將其抹除掉,這就叫做執著的心。
親情也是煩惱之根本
就以現在的社會形態來說,許多人有追求的欲念,他們的心向著財、色、名、食、睡不斷地追逐,有的年輕人血氣方剛、身強體健,沒有機會去接觸好的環境及善事,又容易受到誘惑而做壞事。爲人家長及父母者,爲了子女無正當職業,本來就已經很煩惱,而這些心愛的子女又行爲不正當,更是令他們痛苦、難堪。
報上報導一則新聞,刊載飙車青少年的父母有叁類型的心態──有一位父親得知兒子要在臺南一寬廣的道路上飙車,時間是某天晚上。當天黃昏,他就提早到現場去,手中提了一個袋子,站在路中央等他的兒子。等那些飙車的年輕人都到齊時,他就仔細看兒子是否有出現,好不容易,終于讓他找到了。他一看到牽著機車的兒子,就跑到車前,一把抓住兒子的胸部,然後從布袋中拿出一把菜刀問兒子說:“你愛命還是愛玩?你若愛玩就沒命,你若愛命就別玩,看你要不要跟我回家?”這位父親爲了愛兒子而在大衆面前拿著刀、扯住兒子的衣領,問他要命還是要玩?這是一位父親的煩惱心態。
另外有一位婦女的兒子,在飙車時與人相撞受傷,她一聽到自己的兒子受傷入院,就趕緊到醫院照顧他。幸而只是受了輕傷,但許多人不斷責備他不該賭命、不該飙車,這位母親一到醫院病房,就把衆人請走,以萬般的愛念扶著兒子說:“兒子,你以後不要這樣,不要再去飙車賭命···。”
她一面拿毛巾擦兒子的臉,一面又抱著兒子,表現出萬般慈母的愛心,而且還淚流滿面。這是父母爲子女飙車而表現出的另一種心態,這位母親並不責怪自己的兒子與不良少年厮混、擾亂社會,她一句重話都舍不得說。
還有一位也是慈母型的。她一看到兒子騎摩托車,就雙腳跪下,將兒子的車拉住,對他說:“兒子!你是我的心肝,你不要去,萬一你撞到人或被人撞到,媽媽的命會跟著你去!我的心會碎,兒子,求求你不要去啊!”
這也是煩惱,子女們不能了解父母的愛心,卻以血氣之勇,在社會上表現所謂的“英雄”、“勇夫”,這是年輕人本身的煩惱,也導致父母…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