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P3

  ..续本文上一页,牺牲小我、献出良能,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么可爱、多么温暖呀!

  有一年的父亲节,前一天有位放暑假来此当义工的大专学生,在医院跟我说:“师父,我今天要回家。”我问他:“你还没开学,为什么这么快回去?”他说:“因为明天是父亲节。”我一听,就叫他赶快回家与家人同享天伦之乐,让父亲高兴快乐。他收拾好行李到外面等公车,告诉我想先到市内买些礼物送给父亲,我就说:“你只要带著一份爱心回去,把在这里所学的规矩,以及这份温柔的气质带回去,作为送你父亲的礼物,那你父亲比什么都欢喜高兴。”

  论语中有云:“孟懿子问孝,子曰:“色难”。”孔子的弟子问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孔子回答:“色难”——“色”最难得啊!如果能以“色”——和颜悦色,使父母高兴,这就是孝。

  “色”就是我们的行为态度,我们要时常面带著笑容,和颜悦色,父母说的话,要欢喜顺从,让父母一看到我们的行动作为及态度就心生欢喜;做任何事都能使父母放心,这就是最大的孝。如果子女不守规矩、不温顺体贴,即使买了许多东西给父母,父母也是很烦恼痛苦的。

  有的人甚至说要去赌博,赢很多钱买东西给父母,这是不是孝呢?这不是孝,这]是错误的行为。子女赌博会使父母痛心、烦恼重重,尤其是现在的大家乐,使人倾家荡产,连自己的妻小都无法安定了,那能安定父母的心呢?所以发自内心真诚而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孝道最好的实践。

  佛陀教我们做人的方法,是要先选择正确的做人道理;而学佛则要选择学佛的方法。选择了正确的做人道理后,就要认真地实践人生正道;学佛的道理若选择妥当,则必须不断地精进,不可停歇,这就是“用心专一,无有间歇”。佛经里也说,要以勇猛心离邪行、行正法。过去有不好的习气、偏差的信仰、错误的行为,必须赶快回头,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以勇猛之心离开邪行,以精进之心力行正法。

  名利地位都是虚幻

  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都不是真的可靠的;不只是我们的身外事物不可靠,而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心就很不可靠。

  佛陀在世时,到处弘扬佛法,在他弘法期间,启发了许多年轻人清净的本性而出家学佛。有一段时间,佛陀在王舍城弘扬佛法、教育众生,其中有五十位很有名望的大长者之子,也来听佛讲经。所谓大长者,就是王舍城中的大上人,如同现代的扶轮社、狮子会·····等许多有名望的大企业家,联合组成的团体;而他们的儿子,也大多是既年轻又事业有成的青年人,共同组成的一个组织。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内讲经,这五十位有身分、有名望的长者之子也来听经。佛陀说尽了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后,深深地感动了这五十位大长者子,他们听完佛陀的分析后,了解人生所有的名利、声望、地位都是虚幻的,而且深刻体会到人身难得以及佛法难闻,所以他们相互勉励、用心学佛,就这样,五十个人都弃俗出家了。

  他们出家后,大家都非常欢喜,当时他们的父母亲友表示要举行一个欢喜的庆祝会。于是这些富有的家族、亲友共同成立一个供僧大会,除了庆贺五十人出家外,又供养佛、供养僧。佛陀和僧伽们受过供养后,佛就带领他的僧众回到耆阇崛山。出城的途中,路边有一池污水,污泥上长满了许多莲花,佛陀便说了一首偈文:

  如人开天沟,接近大道边,

  沟中生莲花,香洁可人意;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

  智者要出离,作为佛弟子。

  阿难随侍在佛的身边,听在耳里,便记在心里。佛陀回到耆阇崛山后,就坐定下来,这些弟子也是跟著坐定。此时阿难就请教佛陀:“佛陀在半路上为什么说出这段偈文呢?”佛陀回答:“大多数的人都是心念难断,这五十位初学的比丘,由于入佛门不久,又受父母、亲友们这份温柔亲情的影响,所以心念动摇,起了依恋难舍的心理。”

  人的心念常常就是这养,当初发了勇猛精进心而出家,如果家人殷勤地来看望,或是以利欲物质来附著,我们常常会因此退失了道心,这就是情难断、爱难舍,像这样便妨碍道心。这五十位初出家的比丘,由于亲人朋友的那份爱念,使他们的俗心又再复发,佛陀知道这些人心念不坚定、意志不坚定,所以念出这段偈文。

  有情众生具十类烦恼

  佛陀接着说,世俗人的烦恼很多,大致说来,有十类烦恼: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蕴、六入、七识、八邪、九结、十恶。

  第一是“凶”──人命在呼吸间,任何时候只要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送了命。你们如果到医院去看看,就会深深感觉人命无常····。曾经有一位委员的公公身体一向很好,没有什么病痛;一点预兆也没有,就突然往生了!这就是人命在呼吸间。不仅人命无常,世间更有许多的天灾、人祸。例如加拿大的龙卷风,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竟然发生六起,毁坏了整座小镇,也夺取了许多人命。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上,又看到孟加拉发生大水灾,不知造成多少人命伤亡,这些都是天灾。而一些人为了逞一时之快而飙车,丧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人祸。我们医院的急诊处,一日之中,大约有十几人来接受急救,医院闹血荒,一直呼吁大家尽快来捐血,就是因为许多人开刀动手术,急需输血。这就是人命在呼吸间。人命无常,故称“凶”,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无所不在,是人生最大的苦患。

  再说“二吉”──吉与凶正好相反,顺利、欢喜的事叫作“吉”。我们应该感到非常庆幸,因为人身难得,而我们现在已得到人身;我们也比别人更幸福,因为佛法难闻,而我们已闻了佛法,“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这是很好的事,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吉”。

  “三毒”──就是贪、嗔、痴三种烦恼。我们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明明知道佛陀的教法是要洗炼我们的身心、净化我们的精神,但是仍然无法灭除贪、嗔、痴三毒,这是学佛者最大的遗憾。

  “四倒”──“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相反的说法──无常说常、不乐说乐、无我说我、不清净说清净。佛陀一再教示我们无常、苦空、无我,这是真理;而“常、乐、我、净”即是“四倒”。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法。这些法一般人若无法深入了解及深刻体会,必然无法摆脱这五种精神与身体上的烦恼。

  “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精神常常会受到这六种意识的困扰而产生烦恼。

  “七识”──乃意识之外的思想。

  “八邪”──是八种邪道。与“八正道”相反的就是“八邪”,包括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九结”──是九种使众生不得解脱生死的烦恼,有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等。

  “十恶”──是身三、口四、意三,总共十种恶。口业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身业有杀、盗、淫;意有三种业,即贪、嗔、痴;合称为十业。

  以上都是世俗人所谓的烦恼,学佛就是要灭除这些烦恼,好好把握人身,善加选择正法,才能把烦恼完全少除。

  修行要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佛陀说:“如人开田沟,接近大道边,沟中生莲花,香洁可人意。”人心中的烦恼很多,有如大道边的田沟,田沟中有许多污泥及秽物,若能在沟中生出莲花,则其洁净与芳香能覆盖住那些污浊之物。这就是说,我们的亲族中若有一人发心修行,就像是在污浊的烂泥中长出的莲花,香洁美丽,令人生欢喜心。有一句话说:“一子出家,七宗八祖能超生”,意思是说,家中若能有一人出家,不只能度化他的家族,甚至能净化社会。所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尽管社会是这么污浊,依然能长出香洁的莲花,而且只要有莲花,就能净化社会的恶浊。所以我们要多多发心、身体力行,出离污浊,在污泥中长出洁美清香的莲花。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智者要出离,作为佛弟子。”佛说,人人有生死之灾难,有生必有死,凡俗之人无法察觉人命无常,而有智慧的人就会追求正道的心念。所以说“智者要出离”,我们要好好出离污浊、脱离凡俗,这样才能真证正成为佛弟子。

  身为佛弟子,就好像从污泥中长出来的莲花一样,一定要善加守护这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净心。佛陀为这五十位初出家的弟子说此偈文,就是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提起勇气,以无比的毅力割爱辞亲、弃俗离欲。佛陀知道这五十人的心态,所以看到路边的莲花后,就说了这段偈文来开示他们。佛陀的教育就是“观机逗教”──先观察了解他们的心态,然后就地取材,以所见的景象作为施教的素材。

  所以,我们学佛者必定要知道,佛陀的教育绝不是玄疑惑众的道法,而是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教育形式。学佛不可心有所求、求于外境,一定要求于内心,净化心灵,选择正法好好精进,不可间歇,这就是“正精进”,也可以称为“精进觉支”。

  第三、喜觉支

  人心有时候会失去正念,连佛陀在世时,有一些初出家的比丘都会心念不能坚固,意志动摇,何况是距离佛陀将近三千年后的今日!人的心念是否永远可靠呢?世间一切万法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自己的心念更是时常变动,所以大家必须非常谨慎。我们学法、择法、努力精进,若能得到正法,适合自己的根机又配合时机,两者互相契合,就能得到法喜。

  “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又名善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我们有心求法、学法,有时候会生烦恼心,在未知佛法、未求佛法之前,虽然在迷茫中醉生梦死地过日子,反而不觉得有烦恼。因为这是烦恼中的烦恼,所以不觉烦恼,是凡夫中的凡夫,故不知凡夫的愚痴;若能认清这些都是愚钝、愚痴的行为,就会觉醒并寻找觉悟的真理。

  在追寻的过程中,可…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