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犧牲小我、獻出良能,那麼,這個社會將會多麼可愛、多麼溫暖呀!
有一年的父親節,前一天有位放暑假來此當義工的大專學生,在醫院跟我說:“師父,我今天要回家。”我問他:“你還沒開學,爲什麼這麼快回去?”他說:“因爲明天是父親節。”我一聽,就叫他趕快回家與家人同享天倫之樂,讓父親高興快樂。他收拾好行李到外面等公車,告訴我想先到市內買些禮物送給父親,我就說:“你只要帶著一份愛心回去,把在這裏所學的規矩,以及這份溫柔的氣質帶回去,作爲送你父親的禮物,那你父親比什麼都歡喜高興。”
論語中有雲:“孟懿子問孝,子曰:“色難”。”孔子的弟子問他,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孔子回答:“色難”——“色”最難得啊!如果能以“色”——和顔悅色,使父母高興,這就是孝。
“色”就是我們的行爲態度,我們要時常面帶著笑容,和顔悅色,父母說的話,要歡喜順從,讓父母一看到我們的行動作爲及態度就心生歡喜;做任何事都能使父母放心,這就是最大的孝。如果子女不守規矩、不溫順體貼,即使買了許多東西給父母,父母也是很煩惱痛苦的。
有的人甚至說要去賭博,贏很多錢買東西給父母,這是不是孝呢?這不是孝,這]是錯誤的行爲。子女賭博會使父母痛心、煩惱重重,尤其是現在的大家樂,使人傾家蕩産,連自己的妻小都無法安定了,那能安定父母的心呢?所以發自內心真誠而表現出的行爲,就是孝道最好的實踐。
佛陀教我們做人的方法,是要先選擇正確的做人道理;而學佛則要選擇學佛的方法。選擇了正確的做人道理後,就要認真地實踐人生正道;學佛的道理若選擇妥當,則必須不斷地精進,不可停歇,這就是“用心專一,無有間歇”。佛經裏也說,要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過去有不好的習氣、偏差的信仰、錯誤的行爲,必須趕快回頭,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以勇猛之心離開邪行,以精進之心力行正法。
名利地位都是虛幻
世間的萬事萬物,有很多都不是真的可靠的;不只是我們的身外事物不可靠,而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心就很不可靠。
佛陀在世時,到處弘揚佛法,在他弘法期間,啓發了許多年輕人清淨的本性而出家學佛。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王舍城弘揚佛法、教育衆生,其中有五十位很有名望的大長者之子,也來聽佛講經。所謂大長者,就是王舍城中的大上人,如同現代的扶輪社、獅子會·····等許多有名望的大企業家,聯合組成的團體;而他們的兒子,也大多是既年輕又事業有成的青年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組織。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內講經,這五十位有身分、有名望的長者之子也來聽經。佛陀說盡了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後,深深地感動了這五十位大長者子,他們聽完佛陀的分析後,了解人生所有的名利、聲望、地位都是虛幻的,而且深刻體會到人身難得以及佛法難聞,所以他們相互勉勵、用心學佛,就這樣,五十個人都棄俗出家了。
他們出家後,大家都非常歡喜,當時他們的父母親友表示要舉行一個歡喜的慶祝會。于是這些富有的家族、親友共同成立一個供僧大會,除了慶賀五十人出家外,又供養佛、供養僧。佛陀和僧伽們受過供養後,佛就帶領他的僧衆回到耆阇崛山。出城的途中,路邊有一池汙水,汙泥上長滿了許多蓮花,佛陀便說了一首偈文:
如人開天溝,接近大道邊,
溝中生蓮花,香潔可人意;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
智者要出離,作爲佛弟子。
阿難隨侍在佛的身邊,聽在耳裏,便記在心裏。佛陀回到耆阇崛山後,就坐定下來,這些弟子也是跟著坐定。此時阿難就請教佛陀:“佛陀在半路上爲什麼說出這段偈文呢?”佛陀回答:“大多數的人都是心念難斷,這五十位初學的比丘,由于入佛門不久,又受父母、親友們這份溫柔親情的影響,所以心念動搖,起了依戀難舍的心理。”
人的心念常常就是這養,當初發了勇猛精進心而出家,如果家人殷勤地來看望,或是以利欲物質來附著,我們常常會因此退失了道心,這就是情難斷、愛難舍,像這樣便妨礙道心。這五十位初出家的比丘,由于親人朋友的那份愛念,使他們的俗心又再複發,佛陀知道這些人心念不堅定、意志不堅定,所以念出這段偈文。
有情衆生具十類煩惱
佛陀接著說,世俗人的煩惱很多,大致說來,有十類煩惱:一凶、二吉、叁毒、四倒、五蘊、六入、七識、八邪、九結、十惡。
第一是“凶”──人命在呼吸間,任何時候只要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會送了命。你們如果到醫院去看看,就會深深感覺人命無常····。曾經有一位委員的公公身體一向很好,沒有什麼病痛;一點預兆也沒有,就突然往生了!這就是人命在呼吸間。不僅人命無常,世間更有許多的天災、人禍。例如加拿大的龍卷風,在短短的幾秒鍾之內,竟然發生六起,毀壞了整座小鎮,也奪取了許多人命。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上,又看到孟加拉發生大水災,不知造成多少人命傷亡,這些都是天災。而一些人爲了逞一時之快而飙車,喪失寶貴的生命,這就是人禍。我們醫院的急診處,一日之中,大約有十幾人來接受急救,醫院鬧血荒,一直呼籲大家盡快來捐血,就是因爲許多人開刀動手術,急需輸血。這就是人命在呼吸間。人命無常,故稱“凶”,它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前後左右、四面八方無所不在,是人生最大的苦患。
再說“二吉”──吉與凶正好相反,順利、歡喜的事叫作“吉”。我們應該感到非常慶幸,因爲人身難得,而我們現在已得到人身;我們也比別人更幸福,因爲佛法難聞,而我們已聞了佛法,“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很好的事,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吉”。
“叁毒”──就是貪、嗔、癡叁種煩惱。我們常常無法控製自己的心念,明明知道佛陀的教法是要洗煉我們的身心、淨化我們的精神,但是仍然無法滅除貪、嗔、癡叁毒,這是學佛者最大的遺憾。
“四倒”──“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相反的說法──無常說常、不樂說樂、無我說我、不清淨說清淨。佛陀一再教示我們無常、苦空、無我,這是真理;而“常、樂、我、淨”即是“四倒”。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法。這些法一般人若無法深入了解及深刻體會,必然無法擺脫這五種精神與身體上的煩惱。
“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精神常常會受到這六種意識的困擾而産生煩惱。
“七識”──乃意識之外的思想。
“八邪”──是八種邪道。與“八正道”相反的就是“八邪”,包括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九結”──是九種使衆生不得解脫生死的煩惱,有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等。
“十惡”──是身叁、口四、意叁,總共十種惡。口業有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身業有殺、盜、淫;意有叁種業,即貪、嗔、癡;合稱爲十業。
以上都是世俗人所謂的煩惱,學佛就是要滅除這些煩惱,好好把握人身,善加選擇正法,才能把煩惱完全少除。
修行要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所以佛陀說:“如人開田溝,接近大道邊,溝中生蓮花,香潔可人意。”人心中的煩惱很多,有如大道邊的田溝,田溝中有許多汙泥及穢物,若能在溝中生出蓮花,則其潔淨與芳香能覆蓋住那些汙濁之物。這就是說,我們的親族中若有一人發心修行,就像是在汙濁的爛泥中長出的蓮花,香潔美麗,令人生歡喜心。有一句話說:“一子出家,七宗八祖能超生”,意思是說,家中若能有一人出家,不只能度化他的家族,甚至能淨化社會。所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盡管社會是這麼汙濁,依然能長出香潔的蓮花,而且只要有蓮花,就能淨化社會的惡濁。所以我們要多多發心、身體力行,出離汙濁,在汙泥中長出潔美清香的蓮花。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智者要出離,作爲佛弟子。”佛說,人人有生死之災難,有生必有死,凡俗之人無法察覺人命無常,而有智慧的人就會追求正道的心念。所以說“智者要出離”,我們要好好出離汙濁、脫離凡俗,這樣才能真證正成爲佛弟子。
身爲佛弟子,就好像從汙泥中長出來的蓮花一樣,一定要善加守護這份出汙泥而不染的清淨心。佛陀爲這五十位初出家的弟子說此偈文,就是要鼓勵他們堅定信心、提起勇氣,以無比的毅力割愛辭親、棄俗離欲。佛陀知道這五十人的心態,所以看到路邊的蓮花後,就說了這段偈文來開示他們。佛陀的教育就是“觀機逗教”──先觀察了解他們的心態,然後就地取材,以所見的景象作爲施教的素材。
所以,我們學佛者必定要知道,佛陀的教育絕不是玄疑惑衆的道法,而是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教育形式。學佛不可心有所求、求于外境,一定要求于內心,淨化心靈,選擇正法好好精進,不可間歇,這就是“正精進”,也可以稱爲“精進覺支”。
第叁、喜覺支
人心有時候會失去正念,連佛陀在世時,有一些初出家的比丘都會心念不能堅固,意志動搖,何況是距離佛陀將近叁千年後的今日!人的心念是否永遠可靠呢?世間一切萬法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我們自己的心念更是時常變動,所以大家必須非常謹慎。我們學法、擇法、努力精進,若能得到正法,適合自己的根機又配合時機,兩者互相契合,就能得到法喜。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又名善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我們有心求法、學法,有時候會生煩惱心,在未知佛法、未求佛法之前,雖然在迷茫中醉生夢死地過日子,反而不覺得有煩惱。因爲這是煩惱中的煩惱,所以不覺煩惱,是凡夫中的凡夫,故不知凡夫的愚癡;若能認清這些都是愚鈍、愚癡的行爲,就會覺醒並尋找覺悟的真理。
在追尋的過程中,可…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