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所求、有所得的杂染心念,当然不能“精”了。
做善事能够持续不间断,也是非常困难的,多数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颗种子放入土中后,必须依靠各种外缘──阳光与水分都要充足,如果土中的种子缺少阳光、空气、水分及养料,仍然不会发芽成长。
这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我们的修行心态与日常行为,一定要谨慎小心,连续不间断。但是不要误以为持著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穿著海青跪在佛像前叩头礼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时时刻刻合于法、合于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谓合于法、合于道呢?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与待人接物之道,必须心行合一,言行一致,对于别人的面容态度,要常常表露出温柔的形色,微笑对人,表现亲切和睦的态度,这就是待人之道。跟人家说话要轻声柔语,这就是表现我们内心的修养。绝对不可念佛时念得响亮和顺很好听,而与别人讲话时却恶声恶语的很难听,别人听了当然不会高兴了。人心不喜,则佛心不喜,所以与其念佛念得很好听,倒不如讲话句句入人心、顺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业。
对待别人要多殷勤、多帮助别人,不可光凭一张嘴,见大家辛苦地工作,却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见人苦而己受乐”,就不是修行了。我们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劳作,领导他人参与辛苦地工作,只要我们多付出一分力量,别人就可以减轻一分负担。所以,我们要常常抱持著「愿代众生担劳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理,这就是处世接物之道。
不论是对人或对事,我们一定要抱持这种心态,这叫做“爱心”、“悲心”,也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躯,付出一切,就称为“舍心”──总称为“慈悲喜舍”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这种心态,就是无间断的“四无量心”。如此,我们每天、每一时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进之中,毫无懈怠。时时抱持这种精进不断的心,则绝对不逊于念佛及拜佛者,因为这是佛陀教育我们成功的目标,能常常向著这个成功的目标精进,则人与佛皆大欢喜。
所以,“无间精进”,我们的道心要连续不间断,这样才会进步。
善觉道法,不行无益苦行
“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修诸道法”即修行时的一切到法。道就是路,是佛陀引导我们走的路。也就是说,众生迷茫不得觉醒,佛陀一一为我们点化,知道过去是迷,现在要向清净的道路去实行,这就称为道法。
“善能觉了”,我们既然在佛陀所指示的道路上行走,所作的一切举动及所修的一切心行,应该能常常善加分别,这叫做善能觉了──会分别好坏、辨识正邪,清清楚楚的明白何者该做,何者不该做。
“不行无益之苦行”──不要去受无益的苦。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了人身听了佛法,就应该精确地选择正道去实行,不可盲目摸索,没问清楚方向就开始走,走了一段路后,觉得好像有一点错了,才回过头来。请问,我们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走走停停,走错路又回头问路,再重新开始呢?所以我们要慎重地选择所要修的道及所要行的法,并且马上去实行。
假如我们还未选择正确的道法,就会常常进进退退,永远像只白老鼠踏鼠圈一样,无法前进一步。你们是否见过这种圆形老鼠笼?只要一踩踏圆笼,老鼠就会不断地转圆圈。看看那些笼内的老鼠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也没停止过,但是任其转了多少圈,还是在原地。我们修行绝对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确地选择自己应走的道路。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教育我们学佛的目标是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而这中间的路程称为菩萨道。一个人若能扫除人我之间的烦恼、是非,叫做断烦恼。有的人学习念佛,却无法断除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例如有一对学佛的婆媳,平常念佛时两人都很认真,但是没念佛时就不能和睦相处。这位媳妇非常用功,那里举行佛七就到那里参加,东奔西跑,一回家就和婆婆比较谁虔诚。婆婆行动较不方便,因此心里想:“既然不能和人家一起打佛七,就必须认真念佛。”于是在家里设佛堂,不断念佛诵经,而手中的那串念珠也让她念得光亮耀眼。
这对婆媳不在一起时各自念佛,但是在一起时,就不断斗嘴,婆婆嫌媳妇的不是:说自己以前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家的媳妇、如何的孝顺,而媳妇·····。媳妇就回嘴说:“我已经不错了,我三餐还会煮给你吃,你看看别人·····。”媳妇不断比较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如何,婆婆就比较她以前做媳妇的那一套;两个人关念不能沟通,难免起争执、造口业。
一个家庭就因为婆媳问题而烦恼,孙子想到妈妈和祖母,儿子想道到太太和母亲,就非常烦忧。邻居劝著说:“你们是念佛人,就随和一点啦!”婆婆一听,竟然赌气地说:“念佛就不能计较,那我宁可不念佛、不学佛,也要跟她争到底!”无明火一起,连佛也不想学了。但是,她真的不要学佛吗?平时她也说:“要带业往生,赶快念佛,这样阿弥陀佛才会来接引我····”,而无明一起,却什么也不管了,像这样念佛又有什么用?自己所修行的道法无法分别是真是假,念经念到心脏无法负荷而导致气喘,这就是“无益苦行”啊!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无谓的苦行者,例如修水行、火行,以及断食行的;而现在更有人说:“我是修行者,所以要过午不食。”而平时他便非常挑食,这也不吃、那也挑剔,这样的人说要修行,结果修到连路都走不动,这并不是正确得修行。人身难得,我们要好好照顾身体,随著现在社会工作的需要,消耗多少体力,就要补充多少营养;有充分的力量、充分的精神及智慧,才能解决众生的困难。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利用身体,把握时间,发挥我们的爱心。
学佛就是要断烦恼,我们只要用智慧去分析道理,就可知道真正的断烦恼是在人与人之间无计较;若是烦恼不能断除,就是无益的修行,我们应该行于真正的法中。佛陀为什么示现人间?是为了教育众生,这是真正的教法,他希望我们成就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就应该赶快去力行,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今日的辛劳,是明日的花果
“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我们要常常用心专一,不可一暴十寒。有许多人还没进入我们精舍之前,都夸赞这里非常了不起,尤其是自力更生,是他们学习的典范。但是等到进来一段时间后,有些人却觉得常住的工作太卑微,天天这样做,实在是大材小用。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地基开始建筑起来的,若无地基,根本无法建筑几十层的高楼。
慈济今天的成就,若欠缺精舍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能发挥这份救人、救贫、救急、救病的功能。所以我常常说,一切的成就完全系于大家在精舍的努力,虽然这些工作很卑微,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慈济所有的成就,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所以,我们付出一份辛劳,就是得到一份修行。每天我到医院巡视,总是会问护士们:“辛苦吗?”她们就说:“今天好多人,好忙啊!”那我一定在后面补充一句:“就是因为你们忙,才有好多人得救啊!功德无量!”如果她们在那里闲著,就等于没有付出功能,痛苦的众生也就无法得到温暖、无法得到救助。
相同的道理,精舍里每个人的辛苦就是修行,有昨日的辛苦就有今日的成果,这不是无益的苦行。我们过去虽然长期付出了辛劳,但是这份辛劳并没有白费,慈济今日已经有一份成就,而这份发心不是到此为止,必须继续下去,永不退转。我们还有比过去更浩大的工程、还有比过去更具意义的计画,例如医学院、护理学校···,这都是我们为了将来千秋百世的大业而奠定的教育目标,所以我们要长期地努力下去。
“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我们每天都是如此辛苦,没有浪费时光;这就是专心无间歇,也就是“精进觉支”。
以勇猛心离邪行
既然已经选择正确的道法来修行,就要努力精进,不间断,不可中途而废。
“以勇猛心离邪行、行真法”。精进就是勇猛,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大丈夫则无法精进于佛道之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提起勇猛之心。学佛的条件与慈济的志愿相同,必须具足三种心态──信心、毅力、勇气。首先我们必定要有信心,启发了这份信心后,就要好好培养自我的毅力;毅力充足之后,我们就有勇气发挥自己的良能。
看看现在的社会有多少的“勇夫”啊!一些青少年为了表现他们所谓的“勇”,结果造成多少的社会问题?例如飙车,就是社会治安最大的烦恼。台南发生飙车暴力事件,警察受伤的有二十多人,警车好几辆被焚毁,连警察局也被掷石头,甚至祸及无辜,好几家民房都被烧掉。
虽然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故,飙车之风仍然照常盛行,几天之中,飙车的青少年总共死伤了十几人,为什么家长们对这些自以为是“勇夫”的青少年,一点办法都没有?无法劝导或阻止子女们这种玩命的行为?实在说,现在的父母真是无可奈何;那个父母能放心,愿意让自己的子女骑著那辆疯狂的死亡之车,在道路上飞车奔驰?每个身为父母的人都非常担忧、伤透恼筋,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父母无可奈何之外,更造成了社会治安最大的困扰,这种风气是谁造成的呢?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态之外,另则是由社会风气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有种心理,就是爱表现,而有些社会人士更是爱看热闹,飙车的时间一到大家就站在道路两旁围观,让这些青少年以为这是非常风光的事情,难怪会喜欢在大马路上疯狂大赛车。不只是男生飙车,连女生也加入这个行列,而且男飙车手还被封号为“火狐狸”,女的也被称为“火凤凰”。
这就是社会风气从旁鼓励出来的,是社会的病态造成青少年的心理病态,这真是很悲哀的情形。青少年有勇猛心固然是好,却把方向走偏了,如果能将这种赛车的勇猛心与毅力,建立在正信的思想上与正确的道路中,发挥我为人人的精神…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