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所求、有所得的雜染心念,當然不能“精”了。

  做善事能夠持續不間斷,也是非常困難的,多數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顆種子放入土中後,必須依靠各種外緣──陽光與水分都要充足,如果土中的種子缺少陽光、空氣、水分及養料,仍然不會發芽成長。

  這就像我們修行一樣,我們的修行心態與日常行爲,一定要謹慎小心,連續不間斷。但是不要誤以爲持著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穿著海青跪在佛像前叩頭禮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時時刻刻合于法、合于道,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謂合于法、合于道呢?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行爲與待人接物之道,必須心行合一,言行一致,對于別人的面容態度,要常常表露出溫柔的形色,微笑對人,表現親切和睦的態度,這就是待人之道。跟人家說話要輕聲柔語,這就是表現我們內心的修養。絕對不可念佛時念得響亮和順很好聽,而與別人講話時卻惡聲惡語的很難聽,別人聽了當然不會高興了。人心不喜,則佛心不喜,所以與其念佛念得很好聽,倒不如講話句句入人心、順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業。

  對待別人要多殷勤、多幫助別人,不可光憑一張嘴,見大家辛苦地工作,卻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見人苦而己受樂”,就不是修行了。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率先勞作,領導他人參與辛苦地工作,只要我們多付出一分力量,別人就可以減輕一分負擔。所以,我們要常常抱持著「願代衆生擔勞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心理,這就是處世接物之道。

  不論是對人或對事,我們一定要抱持這種心態,這叫做“愛心”、“悲心”,也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軀,付出一切,就稱爲“舍心”──總稱爲“慈悲喜舍”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這種心態,就是無間斷的“四無量心”。如此,我們每天、每一時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進之中,毫無懈怠。時時抱持這種精進不斷的心,則絕對不遜于念佛及拜佛者,因爲這是佛陀教育我們成功的目標,能常常向著這個成功的目標精進,則人與佛皆大歡喜。

  所以,“無間精進”,我們的道心要連續不間斷,這樣才會進步。

  善覺道法,不行無益苦行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修諸道法”即修行時的一切到法。道就是路,是佛陀引導我們走的路。也就是說,衆生迷茫不得覺醒,佛陀一一爲我們點化,知道過去是迷,現在要向清淨的道路去實行,這就稱爲道法。

  “善能覺了”,我們既然在佛陀所指示的道路上行走,所作的一切舉動及所修的一切心行,應該能常常善加分別,這叫做善能覺了──會分別好壞、辨識正邪,清清楚楚的明白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不行無益之苦行”──不要去受無益的苦。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了人身聽了佛法,就應該精確地選擇正道去實行,不可盲目摸索,沒問清楚方向就開始走,走了一段路後,覺得好像有一點錯了,才回過頭來。請問,我們一生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走走停停,走錯路又回頭問路,再重新開始呢?所以我們要慎重地選擇所要修的道及所要行的法,並且馬上去實行。

  假如我們還未選擇正確的道法,就會常常進進退退,永遠像只白老鼠踏鼠圈一樣,無法前進一步。你們是否見過這種圓形老鼠籠?只要一踩踏圓籠,老鼠就會不斷地轉圓圈。看看那些籠內的老鼠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也沒停止過,但是任其轉了多少圈,還是在原地。我們修行絕對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確地選擇自己應走的道路。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他教育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達到聖人的境界,而這中間的路程稱爲菩薩道。一個人若能掃除人我之間的煩惱、是非,叫做斷煩惱。有的人學習念佛,卻無法斷除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例如有一對學佛的婆媳,平常念佛時兩人都很認真,但是沒念佛時就不能和睦相處。這位媳婦非常用功,那裏舉行佛七就到那裏參加,東奔西跑,一回家就和婆婆比較誰虔誠。婆婆行動較不方便,因此心裏想:“既然不能和人家一起打佛七,就必須認真念佛。”于是在家裏設佛堂,不斷念佛誦經,而手中的那串念珠也讓她念得光亮耀眼。

  這對婆媳不在一起時各自念佛,但是在一起時,就不斷鬥嘴,婆婆嫌媳婦的不是:說自己以前如何做人、怎麼做人家的媳婦、如何的孝順,而媳婦·····。媳婦就回嘴說:“我已經不錯了,我叁餐還會煮給你吃,你看看別人·····。”媳婦不斷比較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婆婆就比較她以前做媳婦的那一套;兩個人關念不能溝通,難免起爭執、造口業。

  一個家庭就因爲婆媳問題而煩惱,孫子想到媽媽和祖母,兒子想道到太太和母親,就非常煩憂。鄰居勸著說:“你們是念佛人,就隨和一點啦!”婆婆一聽,竟然賭氣地說:“念佛就不能計較,那我甯可不念佛、不學佛,也要跟她爭到底!”無明火一起,連佛也不想學了。但是,她真的不要學佛嗎?平時她也說:“要帶業往生,趕快念佛,這樣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我····”,而無明一起,卻什麼也不管了,像這樣念佛又有什麼用?自己所修行的道法無法分別是真是假,念經念到心髒無法負荷而導致氣喘,這就是“無益苦行”啊!

  佛陀在世時,也有許多無謂的苦行者,例如修水行、火行,以及斷食行的;而現在更有人說:“我是修行者,所以要過午不食。”而平時他便非常挑食,這也不吃、那也挑剔,這樣的人說要修行,結果修到連路都走不動,這並不是正確得修行。人身難得,我們要好好照顧身體,隨著現在社會工作的需要,消耗多少體力,就要補充多少營養;有充分的力量、充分的精神及智慧,才能解決衆生的困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利用身體,把握時間,發揮我們的愛心。

  學佛就是要斷煩惱,我們只要用智慧去分析道理,就可知道真正的斷煩惱是在人與人之間無計較;若是煩惱不能斷除,就是無益的修行,我們應該行于真正的法中。佛陀爲什麼示現人間?是爲了教育衆生,這是真正的教法,他希望我們成就什麼樣的形象,我們就應該趕快去力行,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今日的辛勞,是明日的花果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我們要常常用心專一,不可一暴十寒。有許多人還沒進入我們精舍之前,都誇贊這裏非常了不起,尤其是自力更生,是他們學習的典範。但是等到進來一段時間後,有些人卻覺得常住的工作太卑微,天天這樣做,實在是大材小用。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幾十層的高樓大廈,都是由地基開始建築起來的,若無地基,根本無法建築幾十層的高樓。

  慈濟今天的成就,若欠缺精舍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能發揮這份救人、救貧、救急、救病的功能。所以我常常說,一切的成就完全系于大家在精舍的努力,雖然這些工作很卑微,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慈濟所有的成就,就是從這裏起步的。

  所以,我們付出一份辛勞,就是得到一份修行。每天我到醫院巡視,總是會問護士們:“辛苦嗎?”她們就說:“今天好多人,好忙啊!”那我一定在後面補充一句:“就是因爲你們忙,才有好多人得救啊!功德無量!”如果她們在那裏閑著,就等于沒有付出功能,痛苦的衆生也就無法得到溫暖、無法得到救助。

  相同的道理,精舍裏每個人的辛苦就是修行,有昨日的辛苦就有今日的成果,這不是無益的苦行。我們過去雖然長期付出了辛勞,但是這份辛勞並沒有白費,慈濟今日已經有一份成就,而這份發心不是到此爲止,必須繼續下去,永不退轉。我們還有比過去更浩大的工程、還有比過去更具意義的計畫,例如醫學院、護理學校···,這都是我們爲了將來千秋百世的大業而奠定的教育目標,所以我們要長期地努力下去。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我們每天都是如此辛苦,沒有浪費時光;這就是專心無間歇,也就是“精進覺支”。

  以勇猛心離邪行

  既然已經選擇正確的道法來修行,就要努力精進,不間斷,不可中途而廢。

  “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精進就是勇猛,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大丈夫則無法精進于佛道之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提起勇猛之心。學佛的條件與慈濟的志願相同,必須具足叁種心態──信心、毅力、勇氣。首先我們必定要有信心,啓發了這份信心後,就要好好培養自我的毅力;毅力充足之後,我們就有勇氣發揮自己的良能。

  看看現在的社會有多少的“勇夫”啊!一些青少年爲了表現他們所謂的“勇”,結果造成多少的社會問題?例如飙車,就是社會治安最大的煩惱。臺南發生飙車暴力事件,警察受傷的有二十多人,警車好幾輛被焚毀,連警察局也被擲石頭,甚至禍及無辜,好幾家民房都被燒掉。

  雖然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故,飙車之風仍然照常盛行,幾天之中,飙車的青少年總共死傷了十幾人,爲什麼家長們對這些自以爲是“勇夫”的青少年,一點辦法都沒有?無法勸導或阻止子女們這種玩命的行爲?實在說,現在的父母真是無可奈何;那個父母能放心,願意讓自己的子女騎著那輛瘋狂的死亡之車,在道路上飛車奔馳?每個身爲父母的人都非常擔憂、傷透惱筋,卻又無可奈何。

  除了父母無可奈何之外,更造成了社會治安最大的困擾,這種風氣是誰造成的呢?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態之外,另則是由社會風氣培養出來的。青少年有種心理,就是愛表現,而有些社會人士更是愛看熱鬧,飙車的時間一到大家就站在道路兩旁圍觀,讓這些青少年以爲這是非常風光的事情,難怪會喜歡在大馬路上瘋狂大賽車。不只是男生飙車,連女生也加入這個行列,而且男飙車手還被封號爲“火狐狸”,女的也被稱爲“火鳳凰”。

  這就是社會風氣從旁鼓勵出來的,是社會的病態造成青少年的心理病態,這真是很悲哀的情形。青少年有勇猛心固然是好,卻把方向走偏了,如果能將這種賽車的勇猛心與毅力,建立在正信的思想上與正確的道路中,發揮我爲人人的精神…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