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定力發揮智慧、用智慧控製自心不散亂,這就是定與慧兩者均衡平穩。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做到以下個種修行法則:
“若心智昏沈之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支,觀察諸法令不昏沈。若心浮動之時,當念用除覺支,除身口之過非;用舍覺支,舍于觀智;用定覺支,入正禅定;攝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覺支。”
人心的散亂有二種:一是昏沈,一是掉舉。昏沈就是糊裏糊塗,任何事都不用心去體會、理解;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事事,浪費時間;或者是懈怠、不肯精進。這都列入昏沈的行爲中,昏沈就是愛睡,像在昏睡中。一天二十四小時內,真正浪費掉的時間就是睡覺,人一睡著,則什麼事都不知道、什麼事都不能做。睡覺既無法做事,不做事就不會進步;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什麼事都不肯用心去分辨、任何事都不願去做,這和睡著又有什麼差別呢?
懈怠也是在昏沈中。最明顯易見的是我們在聽經時,眼睛一閉起來就睡著了,這叫做昏沈。平時言談中,不一定開示講經才是說法,鳥鳴風聲無不是說法處。真正有智慧的人,清早起來,心靈寂靜,在大殿拜佛、打坐後,聽到外面的鳥鳴聲,就好像在爲我們說四谛法;所以說,鳥鳴聲也是在說法。
冬天時,外面風蕭蕭,心靜下來,聽聽風吹樹動的聲音,也會覺得四季在輪轉,這就是無常的現象,由此我們也可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冬天一到,樹葉枯落,我們常會自我警惕:人一年一年的過,年歲一年一年的加,自幼童慢慢進入老年;我們也會深深體會到時間的可貴。
所以說,真正用心者,不一定法師講經才算是說法,山河大地一切的形象、一切的聲音,無不是如來的廣長舌相。若能拿出我們的智慧、念覺,則自然任何時刻都會使我們警惕。所以說,心昏沈時,常慎用“念覺支”。心昏昏沈沈,提不起精神,心思無法集中,或是動不動就想睡,這時候就必須用“念”──心念,觀念,使心不昏沈。
時間是智慧的財産
一位委員的兒子,本來很放蕩、愛玩,讀書常常令母親擔憂,他很聰明,只是無法專心用功。這位委員帶他到臺北分會來看我。我當時問他說:“你現在讀什麼?”他回答:“大學”。我問他念什麼系?他說:“經濟系。”
我就對他說:“那很好,經濟系的人精打細算。在佛法中所謂的經濟,不只是對物質、金錢的精打細算,應該是對時間的經濟。我想,你既然念經濟系,應該對時間也很精打細算,要好好利用時間。時間能累積我們無形的智慧財産,你若是只在物質、金錢、事業上講求經濟,倒不如在求學時趕快利用時間,累積智慧的財産。”
他聽完後,果真開始做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他分秒必爭,將所有的時間、精神,全部都放在學業上。每次心一散亂,他就立刻想到:“師公說時間寶貴,要經濟、分秒累積。”所以他舍不得浪費一點時間,專一精神掌握時間。
這就叫做“念”──一個觀念的轉變。過去他的觀念裏認爲自己還年輕,要趁著青春年少及時行樂,學業只要應付得過去就好了。自從他聽了佛法對時間經濟的觀念,馬上能接受,立即轉變人生觀,現在他每學期的學業成積都名列前茅。這就稱爲念──觀念。
但願衆生得離苦
“心昏沈之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支,觀察諸法令不昏沈。”──“擇法”即七覺支的第一“擇法覺支”,“精進”是第二項“精進覺支”,“喜”則是第叁種“喜覺支”。我們要常常心念精進,時間可以累積道業、成就事業、完成學業;時間也可以累積功德,一分一秒無不是時間所累積起來的。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世間最短的時間單位是“秒”,而在佛法中有刹那、一念間;念間和刹那間,比秒更短──六十秒成一分,六十分鍾則爲一小時,一日有二十四小時,叁十日才有一個月,十二個月則成一年;所以,就時間而言,秒是最快、最短的單位。而佛法中的一念間、刹那間,比秒更短更快,可以說一念之間就能遍十法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到達。例如現在我在花蓮,若乘特快的直達火車到臺北,則需花二小時半的時間,若搭飛機只需叁十分鍾。而我現在在此只要觀想臺北分會,一念間只需一刹那,我就到了臺北分會,如果我想韓國的妙喜法師,心念一轉,一下子就到那裏了。
所以,一念多快速呀!那怕是極爲短暫的時間,只要好好累積,就是功德。要累積功德必須在一念之間──也就是觀念,若能好好守持觀念、守持于擇法,善加利用智慧來選擇,不浪費時間,好好選擇該做的事,就可成就功德。
例如現在慈濟的工作,從慈善救濟到建院事業,至今已二十多年,救濟工作沒有一天放棄過。有人說:“每個衆生都帶著自己的業而來,何必要救濟他們?”甚至也有人說:“這些人帶著他應該受的業,救濟他是違背因果。”這種觀念顯然不正確。
如果衆生帶業而來,已經定了業,必須受罪受報,那麼佛何必來人間?佛來人間是爲了救衆生,佛是不是也違背了因果?也使我們造業?當然不是,所以,我們的觀念一定要很正確。如果下地獄的衆生都是因爲造了罪惡才下地獄,那地藏菩薩又爲什麼要到地獄救度衆生,而不趕快成佛?甚至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衆生就是懵懵懂懂、糊塗無知才會受苦報,我們應該發揮愛心,以菩薩的精神、觀念去代替衆生受一切折磨;雖然一個人受苦,卻能利樂許多衆生。所以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只要衆生都能夠得到平安、快樂,不急于爲自己求解脫,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也就是菩薩的觀念。
慈濟做了二十多年的救濟工作,在我的觀念中覺得還是不夠,我們還要更進一步集合具有善心與愛心的人士、集合發菩提心者,彙聚他們的力量與資源,努力從事建院工作。我每天到醫院巡視,都覺得非常安慰,在這些年的時間裏,有無數的人得到救治,許多人重獲生機。我們醫院第一位接受開腦的女孩──許淑芊,曾經蹦蹦跳跳,健康活潑地回到這兒,真令人欣慰,若不是慈濟醫院落成啓業,這位曾經兩次瞳孔放大的女孩,早已無法救治了!
類似這種腦部手術的個案,自開業以來,已經做了好幾個,接受開刀後的人都很健康、正常,與一般人沒兩樣。雖然我每天都覺得很疲倦、辛苦,但是一到醫院看那些患者面帶笑容的說他已經好多了,我就很安心、很高興,一切的疲倦隨之消除殆盡。
過去我們一直認爲建院是很艱钜、很辛苦的工作,我們掃除這些觀念,不因辛苦而停頓,還是繼續不斷地推動、努力精進,才有今天的慈濟醫院。當時我們確定自己的觀念,選擇應該做的事──只從事救濟工作仍然不夠,還要爲佛教、爲衆生,興建慈濟醫院。所以說,一切的事業都是由觀念來作選擇。
建院完成還有教育之路要走
現在醫院已經完成,圓滿起業,但是這樣還不夠,我們觀念應該放在比醫院更遠的路上,那就是──教育之道。我們若能夠建立醫學院,不斷培育人才,使慈濟的精神不斷延續,那麼,人間佛教的慧命就永遠不會消失了。
這就是觀念,我們必須善用自己的見解與觀念,才能有所成就。
當我們懈怠昏沈、心不專一時,就要用“擇法覺支”──善加選擇應該把心思放在那兒?應選擇何種事業來發揮自己的精力?必須精神心力合一、不渙散;若時常渙散自心,就會“十做九不成”,世間這麼多好事,若每一件事都想做,絕沒有一樣可以完成的。
許多學佛者都說要修福修慧,卻不知道慧是在福中求,也不知道慧中帶福,所以心思渙散不定,這樣要學、那樣也要學,那就錯了。我一直強調,做任何事都要迹中精神、集中力量,但是,在精神與力量合一之前,要先有正確的選擇,這就叫做“擇法覺支”。
選擇之候,就要不怕辛苦,不斷地精進再精進,精進就是努力。努力精進之外,還要有歡喜心,精進是件很辛苦的事,若是抱持歡喜心,就絕對不會疲倦。
許多臺北的委員坐飛機、火車來花蓮,都是爲了到醫院做義工,她們每天從醫院回來精舍,我都會問:“疲倦嗎?辛苦你們了!”而她們總是答說:“不會啦!師父,我們很歡喜做。”其實她們真的很累,但是因爲有歡喜心,所以絕對不會懈怠。
因此這裏說:“擇法、精進、喜叁覺分,觀察諸法令不昏沈。”昏沈是懈怠之意,懈怠就是懶惰、不專心、浪費時間、渙散體力。若要使體力化爲良能,就要好好精進;若要使心常不懈怠,就要歡喜;若要使道業成就,就要好好用智慧來選擇。所以說,若能善加運用這叁種覺支,仔細觀察諸法,就不會心思昏沈,而能發揮良知良能,成就一切。
人生一半在昏睡中過了
“念覺支”是七覺支的最後一項,念是心念,也是觀念。人心有兩種:一種是昏沈,一種是浮動,浮動就是掉舉;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都不離開這兩種心念。
昏沈是空過時日,懈怠、不肯精進,一生都好像在昏睡中。一天有二十四小時,睡眠就占了八小時,等于是一日的叁分之一,這些時間都是浪費的人生。一個人若活了八十睡,則將近叁十年的時間都用在睡覺上,時間就這樣消磨掉了。
例如一個叁十歲的人,就已經睡掉十年的時間,剩下的二十年是否有真正在做事?真正在做人?我們活了叁十年的時間,除了睡覺的十年之外,尚需十年以上的時間學做人、學走路、學做事,這些都只是學習的階段而已,而剩余的十年,除了吃飯、休息之外,就是無所事事。到底真正用來做人的時間,有幾年呢?所以說人生是在昏沈中消逝的。
選擇“正法”才是入道要途
我們發心出家、修行,用功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出家之後,時間一定比在家時更充實,爲什麼?因爲我們有時間經濟的觀念,有此觀念則能分分做事、刻刻精進。所以,要治昏沈的心必須善用“擇法覺支”──好好選擇這一生應該做什麼事。
做事時必定要專心,世間的善事很多,我們應該要好好選擇終身奉行的目標,專心地行善事、做善業。若心能專則道可成,很…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