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快就会达到目标;若心不能专,则半途而废,回头从新再起步,起步后又认为错了,就这样停停走走,不断起步、回头···,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没有办法到达终点。
所以我们应该专心选择一条合情合理、近人情也近人事的道去实行,如此绝对无误,也能很快到达目的地,这就叫做“择法觉支”。我们要善用智慧,做事之前要觉悟在先,先了解自己现在所选择的工作很辛苦,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仍在所不惜,这就是择法觉支。我们今天能共聚一堂,就是因为有共同的觉悟与选择,我们的选择就是慈济道业,以佛的精神、佛的本怀来选择。慈济的道业当然做起来非常辛苦,我们要觉悟在先;若能如此,则会全心全意尽力去做,心无旁骛,力量也不会涣散。因为精神集中,所以心力通达,这叫做“择法觉支”。
把握因缘种福田
“精进”是不懈怠,“喜”是时时抱著欢喜心。学佛要及时把握时间,时日稍纵即逝,地球每天不停地运转,时日不为我留,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时间,时机不断地逍逝,不可在因缘错过后才觉得懊恼。
过去佛在世时,与佛同世的人,有时也会不知把握因缘,等错失跟随佛陀的良机之后,才自觉后悔、懊恼不已。
佛在世时,交通不便,不像现在人,出门有出,渡海有船,非常方便;那时候都要靠双脚走路。有天,佛和恒河对岸的人有约,要在某日某时到对岸说法。约定的时间一到,佛就很安详地自竹林精舍走到恒河边,只见河水暴涨,远处有一艘船停靠在岸边,佛走到船边,把躺在船上休息的船夫叫起来,对他说:“船夫,请你将我渡到彼岸。”
船夫在午休时间被人叫起来,非常不耐烦,纵使他知道这位叫他的人是佛陀,他还是懒洋洋的,眼睛一睁开就说:“你叫我渡船,现在是正午,太阳这么大,那你先付船资我才渡你。”佛说:“我向来身无分文,现在又无人可借,实在无法付钱给你。”船夫说:“既然没钱,就不必说了。”佛只好说:“我一向将山河大地的一切沙石瓦砾视为钱财,没有金钱瓦砾的分别。此时我所见的一切山河大地都是我的财产、都是我的金银,但是你要从我身上拿出人间的代价,那我就没办法了。”
船夫一听佛说没办法,觉得还是睡觉比较好,便不想渡佛了。佛见船夫不肯渡他,只好仰天慨叹。刚抬头时,看到一群雁自北向南飞来,由彼岸飞到此岸,他感慨地说:“鸟雁不必求船师渡河,我却需求船师渡过岸····。”船夫躺在船中,不知佛何时离开岸边,只听到佛说了这些感叹的话,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过了中午,他看到对岸人山人海,就问自对岸渡船过来的船夫何事?那船夫回答:“我们那边喜气洋洋,是为了迎接圣人到临,人人互相庆祝能得佛说法。”这位船夫一听,万分懊恼错过殊胜的因缘:“佛亲自来到我船上要我渡船,让我结此善缘,给我渡圣人过河的良机,我却因一念的贪心,一念的懈怠,而失此机缘!”他在那儿自责,从此便立下誓愿:“从今以后,只要有出家比丘踏上我的船,绝对免费渡他到彼岸。”
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时机,有时圣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有机会种福田,若不及时把握,则良机易逝。良机一逝,即使再度多少比丘,也无法弥补佛在眼前却不肯渡的懊恼与自责。所以我们要有“择法觉支”的观念,好好选择我们的法,不可怕辛苦,也不可懈怠而错过良机;要赶快精进,做一切事时时保持欢喜心,这样,昏沉的心念自然会消失,这就是:“若心昏沉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沉。”
自凡夫的起点直至成佛
“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支,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支,舍于观智;用定觉支,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觉支。”
前面所说的昏沉,也可以说是懈怠过失。现在我们说“浮动”──是心念不坚定──有时候我们得到一法,就产生一阵子的热心,我常说:“热心易发,恒心难持。”平常凡夫,看到大家付出爱心,辛苦工作,心中就生感动,马上起了热切参与之心,但是若缺少恒心,这份热情很快就消失了。
今天看到一个人,觉得很感动,一段时间后,遇到另一个人,所说的话句句迎合我的意;前后相比较,认为后者较前者好,便产生喜新厌旧的心理。如此有前有后,不断还有后者、还有更好的,像这样就是见异思迁,今天觉得新颖就被吸引,下个月热情又转移了方向,这就叫做“浮动”。今天选择这个法,过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个法不是心目中的理想,就回过头来再走另外一条路,这也叫做“浮动”。所以,我们学佛生了道心后,还要再加强根基,根基增长之后还要加强力量,有根无力,则芽容易萎缩。这就是我们强调“五根”与“五力”的原因。
譬如一棵刚移植的树,树叶虽然青绿,但是树根尚未生长稳固时,只要一阵风雨侵袭,这棵树很快就会倒下,脱离土地。我们若是播撒种子或移植树苗,必定要小心照顾,使树根向下伸展,增加根力,才能往上生长。
心浮动就是道心不坚固,摇摇摆摆,像小草一样,南风吹来向北倒,北风吹来向南倒,这样就叫做“浮动”。此时应当“念用除觉支,除身口之过非。”除就是除掉,也就是舍掉的意思;除掉杂心与浮动心,才能修好身、口、意业。
若是今天高兴就说好话,明天生气就说坏话,今天高兴便认真去做好事,明天不高兴就去做坏事,便是缺少“除觉支”──缺少除掉散乱心的智慧。人世间,人人是凡夫,凡夫各有凡夫染著的见解,凡夫污染的见解容易以巧言蜜语牵动我们的心,使我们的道心掺了杂念,如此心思就会不正确,而开口、行动也容易造业。
所以,要用除觉支除身口过非,若有除觉支,身口意的业自然不会产生,杂念及过错的恶一到心中,自然会马上除掉,我们的清净心念也不会受巧言蜜语所摇动,这就叫做“除身口之过非”。因为多数身所做的坏事都是受心念所指挥,口所造的业,也是受心念所煽动,所以要用除觉支的观念来除掉这些过失。
“用舍觉支,舍于观智”,我们除了要去杂乱心之外,还要会舍──舍观智。观智当然很好,我们修行就是希望能有观想的智慧,那为何要舍除呢?是为了要保持清净的道心与单纯的意念,所以我们必定要精进,舍除过去所走过的路,然后精进努力于前面的路。
我们不只要舍除坏事,也要舍除好事,舍除昨天做过的事。一个人若常常记著自己多了不起,能做多少好事、有多少能力、多么能干····,若常常有这种心,纵然做得再好也容易贡高我慢。因此要舍掉昨天,谨慎于今天,所以说“舍于观智”。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要舍除过去之事。昨日已过,心念就要守住今天,要“用定觉支,入正禅定”,善用定力,不可让精神徘徊于昨日之事。“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觉支”我们若能用定心舍除过去的观智,就能够时时入正禅定。
我曾说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学活禅,日常生活里,举止动作无不是在禅中,这才是真正的活禅。若能如此,心念就能统摄在一起,自然不会散乱,不散乱就不会浮动,而且道心会非常坚固,道心坚固则可走上康庄大道,直达长安;也就是说,自凡夫的起点直接通往成佛的目标。
请不要想着“条条道路通长安”,应该好好选择,好好精进,时时抱着欢喜心,好好善用“除、舍、定觉支”来坚固我们的道心,守好我们的这条道路——自凡夫起点一直到成佛的目标,如此才不会走冤枉路,浪费时间。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