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P6

  ..續本文上一頁慧。論語說:“學而時習之。”“學”者“覺”也,學是覺的開始,覺是學的終點,覺與學兩字,只有下半部的字形不同;學的下半部是“子”字,覺的下面是“見”字。  

  “學”的字形像雞子破殼而出的樣子,因爲“學”的上半部如破裂成兩半的蛋殼,如果蛋殼不破,則雞子永遠被包在橢圓形的硬殼內,見不到天地之光明。我們凡夫心就是這樣,像被一層殼包圍住,若想要學佛,就必須先突破這層殼,所以“學”就是“覺”,去除蒙蔽而覺悟,而且必須“學而實習之”,時時刻刻去溫習。“習”字是由“羽”字和“日”字所構成,如鳥學飛,有日日不間斷、屢次振羽學飛的意思。鳥類剛展翅學飛之時,不能飛遠,盡管如此,仍然要不斷練習,飛到高處時若掉下來,還是一樣要繼續揮動翅膀往上飛。  

  一只鳥脫殼而出,只見到天地仍是不夠的,必須再學習飛翔、訓練翅膀的力量,才能非得高、飛得遠,逍遙自在,翺翔于天地宇宙之間。我們學佛若能增長慧根,就不會執著于邪妄;能破除邪妄的執著,自然能去除一切偏狹的小慧。“偏”就是不正、不普遍,偏于某一種法、某一種角落,因此我們一定要時時自我訓練,所謂“物以類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必須善加選擇,慎擇有智慧的人,時常親近他,多向他學習。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常避無義,不親愚人”,人生在世,首重此“義”字,“義”即行所當行的意思;我們既然要學佛、學做人,最忌不義,不義就是無義,無義就是貪利。所以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小人完全貪圖利益,而君子卻重義輕利,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就在于義與利之間而已。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遠離不義,要做個有義的人,不可做無義的人。  

  想要避開無義的事,就得“不親愚人”,愚者就是沒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完全只爲自己著想、以自己爲中心,自私自利。我們必須時時“斯從賢善”,常常追隨賢人善士,若能時常追隨賢人,就可以增長智慧;若時時附從善人,就會常常增加福德。賢人能增長我們的智慧,善人能培養我們的福德,所以我們要多多親近附從賢善之人,接受他們的影響與引導。  

  我們若附從愚癡者,也會受其影響與感染,所以大家要謹慎注意,善加選擇,能附從賢善之人,自然能受他們的感化,這就是“思從賢善,親附上士”。  

  這幾句偈文,就是有關于“慧力”的培養,我們要如何才能産生智慧的力量呢?智慧,就是從世間萬法中産生的,我們要多多曆練,若能常常曆練,自然可以增長智慧。常言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若能多接觸人事、多一份經驗,就可以多增長一份智慧,所以日常生活上的人與事,深具曆練我們智慧的功能。  

  有人說,人性是不固定的,每一個人都有“不定性”。也有人說善惡無定性──善惡的標准,很難做一個固定的評價,但我們可以由人的行爲來判斷善行或惡行。一個人是智慧或愚癡,可以觀察此人平時所喜好親近的人、事、物,以便作爲評斷的依據。  

  所以慧遠大師教導後學者,首先就是勸人遠離不義,舍棄私利,親近有義。  

  “不親愚人”,愚是愚癡的意思,人生在世,不知從何而來?更不知往何處去?在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們應該尋找自己將來的去處,而學佛就是要找尋一個正確的方向。假如我們常常親近愚癡的人,則前途將茫茫然,方向也容易有偏差,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所以論語裏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希望大家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不要忘記。  

  君子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而小人卻只求飲食的甘美與居處的安適。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飲食,也不求高樓大廈的居處,看輕物質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遠離利欲,不去追逐。而且必須做的事唯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平時待人接物須敏捷勤快(敏是智慧),謹慎深思,選擇有意義的事情、親近正義之道,並跟從賢德之人。  

  古人說“舍生取義”,我們學佛行菩薩道,就是要學這些,要看開小我,完成大我;也可以說學佛的目標──只要能使衆生得到安樂,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叫做“敏于事”,運用智慧深思,觀察世間的人與事,從事有意義的行動。除了選擇有意義的行爲之外,對于言語也必須非常謹慎,這就是“慎于言”。我們不可說些無益的道理,而要步步爲營,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引導衆生走入菩薩的道路中。  

  這就是學佛者所應該追求的事,孔子教育世俗人立身處世的道理,都已到達這種境界了,更何況是我們學佛者,以超然的精神來處世與教育衆生,更應該要以身作則。所以“就有道而正焉”,是指親近有道德仁義的人,以導引我們走上正途;若是不慎而親近愚人,就會使我們誤入迷津。因爲愚癡的人重利輕義,我們自己已經迷惑不清了,若再親近愚者,很容易隨波逐流,舍義求利、迷失自我。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謹慎,選則自己應該親近的人,若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好學之人。  

  這就是孔子教導學生應該如何取舍的方法。我們要取義舍利,親近有仁義道德的人,遠離愚癡貪利的人,才能真正奉行孔子的教法;也就是說,“不親愚人”,“就有道而正焉”,才是真正求學行道的人。  

  所以遠公又接著說:“思從賢善,親附上士。”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選擇賢人善士去親近跟隨,並處處學習,因爲賢德的人可以引導我們增長慧根與慧力,使我們的智慧增長,而善心人士可以引導我們增加福德。學佛就是要修福與修慧──福慧雙修,慧能成賢,福則能成善,所以我們要好好選擇隨從賢善之人。  

  “親附上士”就是說,我們要加入菩薩的行列,並且親自身體力行,走上菩薩的道路,並不是親近附從賢人就好了,還要進一步加入身體力行的行列中。就像我們慈濟善業一樣,若增加了一位委員,就多了一股生力軍;或是說會員從幕後走到幕前──成爲正式的慈濟委員,這“從幕後走到幕前”就可以稱爲“親附”──親自在這個愛心的行列中身體力行,也就是添列爲菩薩,親附上士,成爲真正的發心菩薩。  

  千人學佛,一人得道  

  佛陀將發心的菩薩分爲兩種:一種稱爲戀意菩薩,一種稱爲深心發意的菩薩。所謂“戀意菩薩”是戀著于世間、無法脫離世欲者,其發心只是昙花一現,類似菩薩的形態。雖然他已發了菩薩心,可是平時仍對世間福報依戀不舍,不能深心堅固菩薩心,所以稱爲戀意菩薩。  

  佛陀所提倡的是深心發意的菩薩,不戀著于世間的利益,也不會被世利所引誘,這種發菩薩心的人,就稱爲深心堅固的發意菩薩;這種人的發心非常恒久,他的信根、信力與慧根、慧力都非常堅固,不會立即消失,更不容易停息退轉。  

  現在想學佛的人實在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就的人沒有幾個,不只是現在的人如此,過去的人也如此。佛經中可以看到佛陀常常說:“發心學般若菩薩者,其數如恒河沙,然成就佛道者,難得一人。”深深去體會這段文句,我們就可以知道,想求佛道的人確實很多,多得像恒河中的沙一樣,難以數計,但是真正能夠成就無上佛道的人,難得有一、二人。可見,昙花一現、戀意的發心菩薩占了多數,而能夠深心堅固的發心菩薩就非常少了。  

  希望大家都能學深心堅固的發意菩薩,若能如此,就是“親附上士”了。  

  接著慧遠大師又說:“法喜臥安,心悅意清。”我們必須避開無意義、無價值的事情,因爲人生無常,時間短暫,無意義的事要盡快舍離,對于有意義的事,要趕快積極去進行。莫親近愚癡的人,或從事無意義的事,要善加思考,追隨賢善之人,加入菩薩的行列中,若能如此,就會常常法喜充滿;因爲我們事事有意義,事事遵循理,所以能時時刻刻心安理得;而且,我們所做的事都能利益人群,造福大衆,因此能時時法喜充滿;心中常常充滿法喜,則能隨遇而安,連睡覺也會睡得很安然自在。  

  常言道:白天做了虧心事,晚上睡覺都會做惡夢。如果心中常常抱持著「愛”與“和”,自然會時時喜悅、快樂的心情,所以大師說:“法喜臥安,心悅意清”,就是心中時時刻刻充滿歡喜的境界。每一次我們開聯誼會的時候,我就會跟委員們說:“你們大家看看那些貧困急難的衆生,當你們做了一件好事,而使他們得救時,你們心中有什麼感想呢?”   

  每次委員們都會回答同樣的一句話:“第一是滿足;第二是快樂。”所謂“滿足”,就是說人難免會互相比較,認爲自己樣樣不如人,不滿足的心態常常浮現。等到進入慈濟之後,親眼目睹那些貧病衆生所遭遇到的坎坷人生,並將自己目前的生活與他們困苦的生活相比較,才忽然覺得自己應該滿足。而且在訪查貧民之後,認爲自己尚有余力去解決他們的困難,所以凡是加入這個愛心行列從事濟貧工作的人,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有成就感自然會歡喜快樂。  

  這就是委員們共同的心聲,也就是“心悅意清”,我們的心能滿足,自然就會快樂,我們能夠幫助別人,使人得到妥善的救治與安排,心中自然會清朗甯靜。  

  聖者演法,慧常樂行  

  “聖人演法,慧常樂行”,聖人出現于世間,就是爲了教導衆生。教育人就必須說法,法是由口說出聲音來傳授他人的。例如諸位坐在這裏,我講法給你們聽,你們是聽我的聲音來接受其中的內容,所以這裏所謂的“演法”,是法由聲出的意思。賢哲聖人將他們心中所得的道理教導給後學,我們若想知仁知義懂禮節,就要跟隨聖賢的教法去實行。  

  現在的年輕人距離聖賢實在是太遙遠了,因爲他們已經失去了尊師重道的心理,逐漸遠離了聖賢的境域,這實在是相當令人惋惜的事。今天,我們學佛一定要尊師重道,尊重過去的賢人與聖教,並且善加保存延續,如此心中才會受用。  

  我們學佛就要求慧,“慧”被我們的精神心思所統攝,發自歡喜心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就稱爲“樂行”。智慧收攝于深心,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爲,學問定要應用于生活上,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化爲踏實的行動,那麼,“智慧”就不能成爲力量了。所以“樂行”的意思是說,要歡喜地去推動、實行,學以致用,所以說“慧常樂行”,若能做到這樣,就能成就“慧力”了。  

  以上就是“五力”的內容,“五根”與“五力”的道理自“四念處”而生,若能從“五根”、“五力”繼續推衍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將其全盤透徹了解,並且去推動實行,才是真正學佛的弟子,也就是“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才是真正好學求道的人。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