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擇法覺支
第二、精進覺支
第叁、喜覺支
第四、除覺支──輕安覺支
第五、舍覺支
第六、定覺支
第七、念覺支
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我們在花蓮覺得無比悶熱,而根據氣象臺的報告,臺北的溫度比全省各地都還高,已達叁十七度,這的的確確是非常酷熱。臺灣地區可說是四季如春,寒暑溫差不大,但是國外各地的氣溫就沒有那麼平均了,例如義大利,由于熱浪侵襲,熱死的人已逾兩千多人,而其氣溫竟高達四十幾度,這真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連續幾天電視新聞也報導巴黎地區由于天幹物燥,到處發生火災,山林一片火海,慘不忍睹,而都市大城內更是火災連綿。加拿大地區近日同時産生七股強烈龍卷風,屋舍田園瞬間被破壞無遺,損失慘重,傷亡人數更不在少數。中國大陸也鬧水災,一片水鄉澤國,見不著陸地,死傷者不計其數。
我常常提起世界各地的種種災害,就是希望大家時時警覺──人生無常。而且,不只是人的生命脆弱,事實上,宇宙之間的山河大地,無時無地不隱藏著危機,這就是天災。我們生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裏,卻常常不知愛惜這平安自由的生活,真是可惜。
宗教安撫衆生的心靈
有一天晚上,臺南地區發生飙車惹禍的暴力事件。大馬路的兩邊擠滿了一大群圍觀的民衆,幾千人以看好戲的心態,等著那些用生命做賭注的飙車騎士表演飛車。警察人員爲了取締飙車行爲,出動警車攔阻,卻引起那些年輕人的不滿,以飛車去撞警車,結果造成叁名騎士受傷。
一些旁觀者見狀,就趁機惹是生非,跑到交通警察大隊去搗毀警車,並潑汽油加以燒毀,而且還煽動其他人丟磚塊石頭,將交通警察隊部砸毀;結果火勢蔓延,殃及無辜民房。這些暴力行爲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他們實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住在如此安居樂業的地方,卻不懂得知福惜福,反而招惹這麼多煩惱禍端。無辜民衆的房屋家産竟被他們燒毀,而維護民衆安全的警車,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産最快捷、最機動性的交通工具,每輛車的價格都非常昂貴;這些年輕人真是太不知輕重,竟一輛輛燒毀,破壞國家公物。
每次看到這些無知的年輕人與盲目的群衆不能安份守法,與治安機關互相配合,實在令人覺得悲哀。不只臺灣如此,全世界都有人類造成的悲劇災禍;像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麥加,是回教徒的聖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教徒來此朝聖,舉行各種儀式及慶祝活動,常有伊朗回教徒與麥加朝聖者相互沖突,在混亂中被踩死的就有兩千多人,其他受傷的人數更是無法計算。同是一種宗教,有的團體卻彼此對立、互相殘殺,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每一種宗教都是爲了教育衆生而出現人間,是要安撫衆生瘋狂的心態,引導衆生得到心靈的平靜,安份守己,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也是世人需要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認識宗教而惹事,還情有可原,但是宗教與宗教之間若動起幹戈,就令人覺得悲哀了。
看看現今的社會,實在令人痛心啊!雖然我們人微言輕,無法影響整個國際社會的人心形態,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善盡本分,守好規矩,愛惜自己目前平安幸福的生活。佛法教育我們要時時居安思危,雖然今日處在平安的環境中,仍然要時時刻刻謹慎小心,預防災害的來臨,若能如此,就是所謂的“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
真正的大道是菩薩道
叁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都解說過了,佛陀擔心大家不會選擇,不知如何應用,所以又苦口婆心地爲我們分析日常生活應選擇應用的方法,那就是——七覺支。
“覺即覺了,謂覺所修之法,是真是僞也。摩诃止觀雲: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
大乘叁法,善爲抉擇
“七覺支”,也有人稱爲“七覺分”;“支”是支派、派別;“分”是分別,分門別派之義。“覺”是覺悟了知。過去我們是懵懂不覺,在人世間迷茫無知、懵懂過日子,然而我們有幸能得到佛法的教育,所以應該自我警惕,善加揀擇我們所信仰的宗教是否正確。
我在此鄭重地告訴諸位,我們選擇佛法覺對是正確無誤的,佛陀的教育可以使我們超越生死,洗滌心靈的煩惱。現在我們所談的“覺”,就是了解的意思,在未了解之前是懵懂不覺,既然做了選擇,就要了解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與修行的法們是否正確。
所以,“所修之法,是真是僞”,就是分別自己所修的法是正確或錯誤。佛陀的教法分爲叁乘──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法是獨善其身者,靠已了解佛法者利用說法來教育;經過不斷地教育與自我反省後,選擇厭世消極的方法來獨善其身,就是小乘法。
還有一類是比較聰明的人,他用眼睛觀察、用智識分析社會形態,並且能深深體會到佛陀的教法,而聞一知十。除了聽聞佛陀的教法,他還用眼睛去觀察社會、用心去體會,更深入地了解佛法,這就叫做“中乘”;他的智慧比小乘法更高一層,因爲小乘者步步要聽從別人的教法,根機較遲鈍,而他卻能聞一知十。這個“中乘”,也可以稱爲“緣覺乘”──緣者外在社會或宇宙自然間春夏秋冬的現象,而了解世間的道理;他能夠觀察人的生老病死,而深深體會到人生無常,然後自覺真理,專心修行。
另一種是“大乘”,這是大根大機之人,其根機非常卓越,雖然身處于五濁惡世,面對著外界六塵的一切景象,但是內心卻能深深體會到人生的苦難,不爲自己利益著想而投身于人群,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也可以說“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一面精進求道,一面發揮自己的功能。“上求佛道”就是顯現我們的心靈、啓發我們的良知;“下化衆生”就是發揮我們的良能。像這樣就是大根、大機、大乘的蒲菩薩道。
同樣是佛的弟子,卻有這叁類型,那麼,我們應該善加分別、慎重選擇。佛陀示現人間是爲了救度衆生,我們既然是學佛的弟子,應該學習佛陀的“心”──佛的心是大悲心,他愛護衆生是發自“同體大悲”的心。
我們既然學佛,就應該要學佛的這份心。真正的大道是菩薩道,不可在獨善其身中懵懵懂懂,浪費了時光,虛度了人生。
第一、擇法覺支
“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揀別真僞,而不謬取虛僞之法,故名擇法覺支。”
摩诃止觀雲:“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我們若能了解這七種覺悟之道(分別法),所走的路就不會錯了。這七種法中的第一種是“擇法覺支”;“擇”即揀擇、分別之義,也就是說運用我們的智識、智慧,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就能善于分別自己所修的教法是真或是僞,不會錯誤地去選擇邪妄虛僞之法,這就是“擇法覺支”。
不信仰宗教,錯過了人生固然悲哀;但是認識宗教之後,若選擇錯誤,則更加令人覺得可憐了!我常說:“迷信不如無信”,與其錯誤的迷信,倒不如都不信。信了之後若生迷惑,那麼想回頭就非常困難了,但是若能及時回頭,則真正是大根機的人。
像我們精舍的楊小姐,他本來是一位傳教士,自從接觸佛教、聽了佛法之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進入慈濟,參加聯誼會,並且聽了開示佛法的錄音帶後,就能很快地將佛教的教理與她過去所學的教法,互相比較,而深深體會到佛法的道理圓融、佛教的教育徹底,所以在短時間內,毅然決然勒馬回頭,回歸佛教的教法,從初步開始推究。她放棄了過去的傳教士之職,下定決心入佛門,從初機開始學佛。
這就是對信仰的明智抉擇,也可以說是“擇法覺支”──選擇自己要修的教法來修行。
好好選擇自己所要修的教法,並且懂得“居安思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處于豐衣足食的環境中,要善加把握,好好珍惜今日,無論多麼辛苦,我們仍然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身體,發揮一己的功能。雖然我們人微言輕,但是如果大家都安分守己,發揮功能,那社會就非常平安了。
看看現在的天災人禍,實在是令人惶恐不安,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把握人身,擇法而覺知。
第二、精進覺支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又名精進覺支。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故名精進覺支。
“精進”——“不雜名精”,也就是專的意思;“無間名進”,沒有間斷稱爲“進”,所以精進就是接連不斷的進步。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這幾具話看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說:我們的心若能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而不間斷,即稱爲精進覺分。現在的人想修行到心思專一無雜念,實在非常困難,爲什麼呢?因爲追求的欲念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太強烈,所以心神自然不能專精。
譬如“學佛”,許多人都自稱是“學佛的人”,那麼問他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他會回答:“爲求了生脫死!”這就是他學佛的目標──求解脫。我們說過,學佛有小乘、中乘及大乘叁種類型。小乘者必須認真聆聽別人的教法,然後依照其方法實行,一聽人家說認真拜佛可得到“感應”,也不用心思考拜佛的目的是什麼,只是人雲亦雲,一味地停留于拜佛求感應的階段,這就稱爲“獨善其身”──爲自己的得失著想,而不關心大衆。
也有人說,學佛必須多念佛,念佛才能消一切業障,往生淨土。卻不知道念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除了念佛之外,還要表現什麼外在的行爲。
須知,念佛的目的,是要掃除我們心中的雜念以及愛欲的心態,要念得使凡夫心轉爲聖人心,若邊念佛邊造口業,或一面拜佛一面造身業,那就是只聽別人的一面之詞,而不再去深入探究學佛、念佛及拜佛的真正意義與目的。
所以,這也一樣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因爲他們拜佛與念佛的目的,只是爲了求感應、消業障而已,卻不知道應該如何修行正法、修養自己的身心。若是這樣,就會生雜亂心;存著…
《叁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