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拘盧舍;由其過去,遍修敬恭業故。以人間百年爲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數,乃叁十六萬年也。以上二天,名地居天,以未離地故也。然此二天,形交成淫,與人間同;但風氣一泄,欲漏便除,非有不淨流溢也。《智論》雲:昔有婆羅門,姓憍屍迦,與知友叁十二人,發心修塔,以此功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僑屍迦爲天主,叁十二人爲輔臣。《淨明疏》雲: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起塔,報爲天主;叁十二人助修,報爲輔臣。二緣不同者,以既在輪回,前後更易,各引一緣耳。
醜叁 夜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逢欲境現前,暫時相交,過去之後,竟無追思回憶;于人間世,非有深染,故曰動少靜多。此于淨居,而得全味,漸近清虛;故命終之後,于虛空中,朗然安住。 《正脈》問:空居諸天,宮殿池樹,皆何所踞?答:七寶琉璃,與大地無異,但欲下之時,即虛豁無礙,例如人間大地,賢聖天仙鬼神,皆能出入自在。當知萬法本空,由業力轉,虛實並現,而昧者未達也。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者:前天雖超日月,光猶可及;此天複高,故雲光明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報,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須日月。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此雲善時分,以日月光明不及,無分晝夜。而此天,以蓮華開合,善知時分,隨時受樂,各得相應。諸經多稱夜摩,故科名依之。惟執手成淫,無交遘事矣。此天離地,十六萬由旬,有地如雲,朗然安住。身長,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間二百年爲一晝夜,壽二千歲也。
醜四 兜率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叁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天。
此人于一切時,皆能靜而不動,設有應行之觸,來相逼迫,未能違拒,猶順從之,此較勝于前也。命終之後,上升精細微妙,不接下界諸人天境。然此天,有內院外院。外院,屬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內院,是菩薩所居,彌勒菩薩爲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說法教化。菩薩有時至外院小摩尼殿,說法教化凡夫,倘若機熟領悟,則接引而入內院。且內院,尚非外院所能知處,故不接下界,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壞叁禅,而菩薩住處,水、火、風,叁災之所不及,故微。即《法華》所謂:我此土不毀,衆見劫燒盡之意。細察文義,初四句,外院之因,而缺其果:上升精微下,內院之果,而缺其因;當時譯者,過于省文也。如是一類,名兜率天,此雲知足天,能于欲境,生知足故,但以一笑爲淫,更不必執手矣。此天離地,叁十二萬由旬,有地如雲,于上安住,身長周尺叁百丈,以人間四百年,爲一晝夜,壽四千歲。
醜五 化樂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我本無欲心,應汝而行房事,蓋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謂繼承家業,故于是勉從其意。但遇欲境,橫陳之時,味如嚼蠟相似,淡然無味。橫陳者,司馬相如賦雲:花容自獻,玉體橫陳,謂橫放其身,陳獻于前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謂變化五欲樂具,自所受用。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余經但稱化樂,謂自化五塵,還自受樂也。今科名依之。但以熟視爲淫,不必笑矣。此天離地,六十四萬由旬,有地如雲,于上安住。身長周尺叁百七十五丈。以人間八百年,爲一晝夜,壽八千歲。
醜六 他化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者:厭離世間,淫欲不淨,全無樂著,心希上界,權同世間。行夫婦事,于行事相交之際,不但無味,而且了然超越,神遊境外,毫無欲想。命終之後,超出化無化境:化,即第五;無化,即下四天。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塵欲境,不勞自化,皆他天之所變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暫視,便爲淫事。《正脈》引偈雲:“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有地如雲,安住其上。身長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爲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
問:欲界頂天,爲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論》雲: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二欲分輕重竟。
子叁 判屬欲界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已還,名爲欲界。
此結成欲界之名。欲性躁動,世人無有節製;其動也,若瀑流,若野火,莫能鎮壓。如是六天,漸能節製,而向于靜,因中欲心漸漸輕,生天層層高。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者:如初天,且止外動;二天,內動亦微;叁天,遇境方動;四天,境迫不違;五天,交中無味;六天,形合心超。然此等形雖合,而心超出,似離于動,但其心迹,尚然猶交。如前四天,不唯迹交,尚兼心交,以有味故。後二天,雖無心交,猶有迹交,以應事故。此雖欲有重輕,總未離于男女愛情。自此已還,直至阿鼻地獄,皆欲界攝。以諸趣雖異,而欲是同,故名五趣雜居地也。
問:天臺雲:六天果報,十善爲本。兼護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惱衆生,善巧純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細,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樂;兼未到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爲因。前叁天,各兼功行;後叁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約欲事輕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爲緣,通修十善爲因,但十善之中,斷欲爲要,設不斷欲,十善何成?如來爲人從要故,惟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 本經修楞嚴大定,以淫欲爲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約欲。六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以絕欲而高蹈。故知,不斷淫欲,上界猶不可望,況欲證無上菩提耶?所以欲修叁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須先斬此一關也。初六欲天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八終
癸二 四禅天 分二 子初 正分四禅 二 結屬色界 子初分四 醜初 初禅天 二 二禅天 叁 叁禅天 四 四禅天 醜初分二 寅初 示叁天別相 二 結離漏伏 寅初分叁 卯初 梵衆天 二 梵輔天 叁 大梵天 今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爲梵侶。如是一類,名梵衆天。
前明六天,雖求離欲,未能絕無,以形雖出動,心迹尚交,故名欲界。而此上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衣,惟男無女,純是化生,色身勝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淨也,已離欲染,而得清淨,通號四禅,已離欲界散動也。非但離欲,並離食睡,叁欲俱亡,稍涉饑倦,即入禅定,而出定時,則精神飽滿,但以禅悅爲食、爲息,稍離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詳分十八重,但疑有同處,而區分勝劣爲類者,未必十八,皆上下爲次也。此明色界,初禅叁天;首言世間者,顯非出世;而言一切,所修心人者:謂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錯亂修習也。禅那,此雲靜慮;不假禅那,無有智慧者:謂不修首楞嚴大定,無漏之靜慮,即無有出世間,真正之智慧。顯彼惟有漏靜慮,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非無漏真叁摩地,妙圓通矣!此是總論,應通下文。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獨顯戒德,未彰定慧。先言執身者:表異六欲,不免身犯。而此天非但執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複俱無。由是身心,俱得清淨,愛染不生,故欲界無可蔔居,臨終之時。應念化生上之色界,身爲梵世伴侶。如是一類,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衆天。壽二十小劫,身長半由旬。
卯二 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欲界淫習,既已伏除,離欲淨心,已得顯現。初二句,指前天,但顯戒德;下謂本天,戒與定俱。于諸律儀,愛樂隨順者:于諸梵行戒品,愛樂則悅豫,隨順則輕安,即與定共之相;無有強行之苦,乃有安行之樂,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是人應時,能行梵德者:顯是本天轉升,故雲應時,非同前天,離下生上,猶待異時,此不但清淨身心,而且弘揚德化,已超梵衆。如是一類,名梵輔天。《正脈》雲:既輔化,即天臣矣,壽四十小劫,身長一由旬。
卯叁 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爲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此天乃顯戒與慧俱。初天,由執身而攝心;次天,由心現而行德;此天,身心得一如無二之妙,滿足分量之圓。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儀可仰,禁戒自然清淨;不唯清淨,加以明悟,此即戒與慧俱也。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猶體仁足以長人,君之道也。如是一類,名大梵天;位超梵輔,故稱爲大。壽六十小劫,身長一由旬半。初示叁天別相竟。
寅二 結苦離漏伏
阿難!此叁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叁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
此上叁天,稱爲勝流者:以身勝樂勝,能勝下界諸趣之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者:指欲界八苦,所不能逼,雖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證真叁摩地者,然于持戒清淨心中,而欲界諸漏,所不能動,名爲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離生喜樂地,離欲界諸惡趣生,而得清淨喜樂也。劫盡火災得至,由其內有覺觀火故。初初禅天竟。
醜二 二禅天 分二 寅初 示叁天別相 二 結憂離漏伏 寅初分叁 卯初 少光天 二 無量光天 叁 光音天 今初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