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大劫。
醜四 非非想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
賴耶獨存,稱爲識性。識性即是藏性,藏性由來不動,如本經雲: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是也。惜彼凡天,不達斯理,但見賴耶堅固,不可動搖,以滅定之力,深窮研習,于無盡中,強以發宣;欲盡其性,然識性不盡有二義:一者、識性即是藏性,凡聖皆無可盡之理。二者、若約種子,則凡外未秉如來,斷種法門,終不可盡。那含,複是鈍根,亦非盡時。
此天既欲盡其性,由定力所逼,識性雖存,而不起現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殘燈之半滅也。雖見識性盡,其實未盡,故曰若盡非盡,似殘燈之半明也。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天。《正脈》雲:末後環師,承如存不存,以結非想;承若盡非盡,以結非非想;得其語脈矣!蓋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無想耳。壽八萬大劫。二正列四天竟。
子叁 聖凡出墜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辨聖凡,出墜各異。此等,指四空處;窮空者:正脈雲:初天,窮色令銷;二天,窮空令無;叁天,窮識令滅;四天,窮性令盡。蓋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俱空,故總謂窮空。不盡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聖不達法空之理,何況圓頓之旨,心境本空,豈待銷滅哉?故總斷其不了耳。 此下方明聖凡出墜,今先明聖人超出叁界,言彼住非想天中,若從五不還天,修習聖道,窮空而來者,以窮空力,經曆四天,斷四地惑,叁十六品盡,證我空理,成阿羅漢,即出叁界;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言不回心有二義:一者、于色界頂,不早回厭有趣空之心,速成羅漢。二者,沈空滯寂,不早回舍小取大之心,向菩薩乘。名爲鈍阿羅漢,乃對前利根而說。利根者,乃不經四天,少修二十萬大劫也。
次明凡夫墜入輪回,言彼住非想天中。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者;若從無想,廣果諸天中,但惟修習有漏禅定。窮空來者,則迷有漏天,作無爲想;無多聞性,不知叁界之內,無有安身立命處。所以八萬劫滿,無所歸托,即當下墜,而入輪回;隨其宿業;依然流轉諸趣;即所謂: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問:後經謂無想,妄執涅槃,而臨終興謗墮獄,何得而入四天耶?答:但興謗墮獄,間或有之,無想同分,根性萬殊,未必各各皆然,無想天中,壽五百大劫,初半劫滅,後半劫生,滅時似無,生時還有,以還有故,厭有趣空,所以修四空定,何足疑也。
子四 通分凡聖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叁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此明諸天,王民不同也。是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還天,是聖人故。不還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者:業果,對業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業,十善八定等,爲實功業;而六欲、四禅、四空業果,以酬答之;縱獲勝福,不過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盡,散入諸趣,如郁頭藍弗天人,因中在山中習定,衆鳥爭喧,嫌其阓鬧,曾動一念嗔心,最好有一飛狸,將其食盡。因中起此一念,後修定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報既畢,墮落飛狸之身。問:上界無惡,何以墮落叁途?答:藏識種子,曆劫不亡,隨彼熟種,任運而墮,豈揀叁途,甯不可惜!所以如來苦勸:老實念佛,帶業往生,橫超叁界,疾出生死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叁摩地者: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薩,住于叁摩地,遊戲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濟物利生,成就己德。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者:行漸次而增,位漸次而進,無非借此天位,同向無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後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聖人之倫類。所修者,乃楞嚴大定,即所謂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輪回。
子五 結屬無色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此結四空之名也。阿難!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滅盡;後二天,識亦不起,是心滅盡;身心既已俱滅,定性現前,則在定時,所有定果色,定中隨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顯揚論》說,爲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無業果色者:約出定時,無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業果色。《正脈》雲:身心俱寂,依正皆空,聖眼觀之,叁尺識神,似中有也。 從此逮終者:逮,到也,從初空處,而到非想處,是謂叁界終極于此,名無色界。但憑定力,暫無依正,非真蘊空,永絕業果也。初正列諸天竟。
壬二 通前總結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總結叁界,皆是虛妄。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覺性,本明真心,此性本來自妙,寸絲不挂,此心本來自明,靈光獨耀,圓陀陀,光灼灼,清淨本然,而覓叁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從迷積迷,以妄起妄,遂有業轉現,叁種細相發生;由叁細,即有六粗;惑、業、苦叁,悉皆俱備,故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者:中間,即叁界之中間,複隨妄業,沈溺七趣,以受其報。八識田中,無量劫業種俱有,隨何種業成熟,即趣何趣受報。補特伽羅:此翻有情,又雲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于叁界中,數數取著,諸趣受生。各從其類者:謂各從自己之業因,而受同類之業果;故文中每言,如是一類也。六諸天趣竟。
辛七 修羅趣 分二 壬初 總標名數 二 別釋趣攝 今初
複次,阿難!是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
梵語阿修羅,又雲阿素洛,乃梵音楚夏耳。瑜伽論,譯爲非天,古德釋雲:有天福無天德故。舊譯無端正,《長阿含》雲,修羅生女端正,生男多醜,從男彰名也。按佛序談七趣,皆從劣向勝,今修羅列入于此,因具有四趣故也。複次,阿難!是叁界中,按諸經論,修羅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叁界中者,跟據上科,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故雲叁界中。複有四種者:種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濕、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種族雖然有四,以性多嗔,行多妒,以性行多相類也。
壬二 別釋趣攝 分四 癸初 卵生鬼攝 二 胎生人攝 叁 化生天攝 四 濕生畜攝 今初
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于鬼道,是此類前因;言彼元從鬼趣,以善願善心,護持佛法,或護經護咒,護戒護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護法稱之。由此善業力故,舍彼鬼趣,來入其中,以護法爲因,果中更勝,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羅,從卵而生;卵生飛空,因果類鬼,故鬼趣所攝。
癸二 胎生人攝
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蔔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若于天中,降德貶墜,是此類前因;言彼在天中,降德貶墜者:《指掌疏》雲: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爲德,若梵行稍虧,情欲稍重者,皆爲降德。貶谪天位,墜落修羅,福報似天,住處亦等。其所蔔居,鄰于日月宮,下接人間。《正法念》雲:有阿修羅住須彌山側,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即此類也。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情重被貶,故感從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欲同人,故爲人趣所攝。
癸叁 化生天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有修羅王者:揀異修羅之衆,此類未說前因,以果詳推,當從人趣而來。以人中有立業建功之績,有爭王圖霸之謀,事不從心,嗔妒以起,故感爲修羅王,福報一同天人。執持世界者:《正脈》雲:亦能驅役鬼神,禍福人間,如《孔雀經》,有修羅所罰之語,其意可見。 力洞無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徹也,能洞徹諸天,而無所怖畏也。故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灌頂》雲:梵王小千之主,帝釋叁十叁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統,各有專司;修羅不攝,妒心起诤,欲竊其權,時來與戰。本與帝釋爭權,而四王爲先鋒,四王戰之不勝,方報帝釋,帝釋又複不勝,于是展轉乞力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戰;此阿修羅,因變化而有。天趣所攝者:此阿修羅,福德力大,不受胞胎,乃因變化而有,能化身大小,大則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手撼須彌,而竟搖動,帝釋宮殿,在須彌頂,搖動不安,心生恐怖。後帝釋兵出戰,令各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而得大勝。而阿修羅,乃化小身,入于藕絲孔中;此乃明變化之事,系天趣所攝。
癸四 濕生畜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者:另有一部分,即指福力不勝。屬于下劣者,與上對論。化生者似王,胎生者似臣,卵生者似民,濕生者似奴婢。生在大海中心,沈下水穴之口,水穴或指尾闾,在碧海之東,其處有石,闊四萬裏,當百川之下尾,而爲闾族,故曰尾闾;乃海之穴,泄水之口也。旦遊虛空者:白晝遊于虛空,以供驅使。暮歸水宿者:黑夜歸于水宿,以息勞役。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者:生在大海之當中心,泄水之穴口,故因濕氣而有,其福報下劣,思食雖然得食,初則味美,末後一口,竟變作青泥之味,此類畜生趣攝。二備明諸趣竟。
己叁 結妄勸離 分叁 庚初 藥病雙舉 二 同別俱妄 叁 正勸須除 庚初分叁 辛初 總舉妄病 二 指病深根 叁 定藥能除 今初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此總明七趣,虛妄因果。如是指前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