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P5

  ..续本文上一页禅苦恼不逼,二禅忧悬不逼,均不为苦动;三禅得无量乐,虽不为苦动,尚为乐动;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灭?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器即器世间,宫殿园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间,与之俱生俱灭。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初四胜流天竟。

  寅二 五不还天 分三 卯初 标圣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别相 三 结四天不见 今初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由彼惑难除,故分八十一品,于三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中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受生断之,乃习气与现行皆灭,故云俱时灭尽,证三果也。此乃明圣人断惑之事,有异四禅伏惑不断也。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然安立居处,确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另有别业。《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观,次起有漏观,后复起无漏观,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名为净居?答:三果圣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故名为净。净者,所居之处,故名净居也。

  卯二 五天别相 分五 辰初 无烦天 二 无热天 三 善见天 四 善现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应属下品。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正脉》云: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辰二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属中品。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

  辰三 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属上品。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寿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

  辰四 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属上胜品。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属上极品。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正脉》谓: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 穷色性性者:性是体性,上性字指色体,下性字指空体;谓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谓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别相竟。

  卯三 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此结示四天不见。阿难!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三,外道一,故成为四,不可指初、二、三、四禅也,因上中隔绝故。唯识谓:二禅以上,不称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以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问:彼之天王,是菩萨游三摩地,为何不能知见?答:惟其菩萨,示迹凡夫,当与凡夫,同其知见也。如今世间下:取例发明。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二五不还天竟。

  子二 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二四禅竟。

  癸三 四空 分五 子初 标歧除圣 二 正列四天 三 圣凡出坠 四 通分凡圣 五 结属无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回心超出也。阿难!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初标歧除圣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丑初 空无边处天 二 识无边处天 三 无所有处天 四 非非想处天 今初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正示无色界,四空天也。若在舍心: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寿二万大劫。四空天无业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长短也。

  丑二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 不依于色,蹑前天果相;不依于空,明本天功行与果相,即是双厌色空,惟依于识也。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者: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以末那为能缘心,赖耶为所缘境耳。寿四万大劫。

  丑三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此天以缘识心散,反能破定故。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下即定中所证境界,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寿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