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一卷▪P5

  ..續本文上一頁禅苦惱不逼,二禅憂懸不逼,均不爲苦動;叁禅得無量樂,雖不爲苦動,尚爲樂動;至此四禅,苦樂雙亡,而住舍定,故曰諸苦樂境,所不能動。溫陵曰:四禅不爲叁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爲真境,而有爲功用,至此已純熟矣。

  問:不爲叁災所動,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滅?答:他經明此天,天人生時,宮殿園林,隨之而生;死時,隨之而滅。器即器世間,宮殿園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間,與之俱生俱滅。雖非無爲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動地。有所得心者:即修習舍定,認爲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顯有爲功用純熟,不加勉強,任運不動也。名爲四禅。 《正脈》雲: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叁禅樂俱,淨樂增上;四禅舍俱,于前叁天,福德增上,後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別也。初四勝流天竟。

  寅二 五不還天 分叁 卯初 標聖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別相 叁 結四天不見 今初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中,即四禅天中,複有五種不還天。梵語阿那含,此雲不還,叁果聖人,寄居之處。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習氣,已經斷盡,證叁果聖位,再不還來欲界受生也。習氣者,思惑種子也。乃貪、嗔、癡、慢,任運而起,微細之惑,與生俱生,非同分別中粗惑也。由彼惑難除,故分八十一品,于叁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斷欲界,五趣雜居地中九品,于上、中、下,複各分叁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受生斷之,乃習氣與現行皆滅,故雲俱時滅盡,證叁果也。此乃明聖人斷惑之事,有異四禅伏惑不斷也。

  苦樂雙亡,下無蔔居者:斷欲界地九品之惑盡,故苦亡,欲界無蔔居;于初、二、叁禅之樂,亦複不受,故樂亡,于色界叁禅,亦無蔔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樂雙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住此以斷七十二品思惑,求證阿羅漢果也。 然安立居處,確在同分,而雜修靜慮,另有別業。《俱舍》雲: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淨居天。雜修者,初起無漏觀,次起有漏觀,後複起無漏觀,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故。靜慮者,定慧均等之謂;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問:何故名爲淨居?答:叁果聖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時滅盡,故名爲淨。淨者,所居之處,故名淨居也。

  卯二 五天別相 分五 辰初 無煩天 二 無熱天 叁 善見天 四 善現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按五品,此應屬下品。苦樂兩滅,即雙亡義。鬥心即欣厭二心,當苦樂未滅時,則厭苦欣樂二心,交戰胸中,互爲勝負,故曰鬥心。今既兩滅,是以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正脈》雲:盛熱曰煩,亦狀其內心,郁陶熱中之象,有鬥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涼,故名無煩。壽一千大劫,身長一千由旬。

  辰二 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此屬中品。機,即發動之機,狀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狀念之收也。獨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無余念間雜。研交無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無,今更以雜修靜慮,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則不唯不交,即欲交亦無地矣。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微煩曰熱,並熱亦無,故曰無熱天。壽二千大劫,身長二千由旬。

  辰叁 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此屬上品。由修靜慮,發天眼通,既與四禅同分,亦應同見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見: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報得,更勝四禅;圓,即圓滿大千;澄,即澄清朗徹;更無塵象,外境之障隔,故圓;亦無一切沈垢,內念之留滯,故澄。內外虛融,妙見無礙。如是一類,名善見天。體淨用周,所見皆善也。壽四千大劫,身長四千由旬。

  辰四 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此屬上勝品。精妙之見,既已現前,此句指前天,見體清淨,見用周遍,此天增修靜慮,體用兼勝。陶鑄無礙者:如陶師之範土爲瓦,鑄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運成就,隨心自在,變現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壽八千大劫,身長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此屬上極品。究竟,即研窮之義;群幾,即群動之微也。《正脈》謂:研窮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幾。以雜修五品,初用多念無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後,用一念無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極品。 窮色性性者:性是體性,上性字指色體,下性字指空體;謂窮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現,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謂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窮粗至微是也。至此身雖尚在,而境界全空,故雲入無邊際,無邊即虛空,際即界畔,入空無邊處之界畔。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爲極頂,故稱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長一萬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別相竟。

  卯叁 結四天不見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此結示四天不見。阿難!此五不還天,彼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叁,外道一,故成爲四,不可指初、二、叁、四禅也,因上中隔絕故。唯識謂:二禅以上,不稱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獨有欽聞,不能知見者:以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還天,是無漏聖人,而能斷惑,聖凡有異,伏斷懸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見其依正也。問:彼之天王,是菩薩遊叁摩地,爲何不能知見?答:惟其菩薩,示迹凡夫,當與凡夫,同其知見也。如今世間下:取例發明。曠野深山,皆絕無人煙之地,皆是羅漢別境,稱爲聖道場地。而世間粗人,所不能見,以不修無漏業故。二五不還天竟。

  子二 結屬色界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爲色界。

  孤山曰:獨行無交,俱無情欲故。未盡形累,尚有色質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淨無侶,故曰獨行無交。雖然離欲,依舊有化生身,未盡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還,至梵衆天,同一色界。二四禅竟。

  癸叁 四空 分五 子初 標歧除聖 二 正列四天 叁 聖凡出墜 四 通分凡聖 五 結屬無色 今初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于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溫陵曰:自此而上,明無色界四天,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叁、色空識叁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爲增上善果,未出輪回,不成聖道者也。 此將明無色界四天,先簡回心超出也。阿難!從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頂,是爲有頂;與無色爲鄰,故雲色邊際中。其間上進,複有二種歧路。因叁果人,根有利鈍,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發無漏人空智慧,慧光圓通即圓滿也,斷盡思惑,即便超出塵界,離分段生,證偏空理,成阿羅漢;不以小果爲足,進修大因,故雲入菩薩乘。其鈍根者,在色究竟天中,複由定心,欣上厭下,滅色歸空,生無色界,此其差別也。如是一類,即利根一類。回心,即回其欣上厭下之心,頓出叁界。大阿羅漢,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據迹猶在聲聞,故仍稱羅漢,而以大字揀之。初標歧除聖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醜初 空無邊處天 二 識無邊處天 叁 無所有處天 四 非非想處天 今初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

  此正示無色界,四空天也。若在舍心:長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舍厭成就者:即厭有趣空也。覺得有身,尚是有礙,于是銷除形礙,以入于空也。溫陵曰:厭己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如是一類,名爲空處,壽二萬大劫。四空天無業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長短也。

  醜二 識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爲識處。

  溫陵曰: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于色;無礙之喜亦滅,則不依于空。 不依于色,蹑前天果相;不依于空,明本天功行與果相,即是雙厭色空,惟依于識也。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者:其中于所存識中,惟留第八阿賴耶識,于全分末那,第七識中,半分微細猶存,即是厭空依識也。阿賴耶,此雲藏識,但是常言而已,意顯末那識,言末那以阿賴耶爲體故;末那,即第七識,此雲染汙依,爲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識,緣六塵,行相粗顯,托塵似有,離塵實無;今既色空俱滅,識已無托。外緣粗顯者,半分已滅唯留內緣八識。微細者,半分獨存,如是一類,名爲識處定,故報生識處也。以末那爲能緣心,賴耶爲所緣境耳。壽四萬大劫。

  醜叁 無所有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初天滅色歸空,次天滅空歸識,故曰空色既亡。識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細猶存。此天以緣識心散,反能破定故。憑深定力,將幽微精細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謂都滅。是知此滅,非如羅漢,種現俱斷也。下即定中所證境界,半分微細既盡,唯有賴耶獨存;賴耶是無分別,惟覺十方,寂然冥然,迥無攸往,攸即所也,不複前進矣。此爲外道,昧爲冥谛之處也。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色、空、識叁者,皆無所有也。壽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