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聽了很害怕,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假如你怕苦、怕痛,可以取消啊,人如發一分菩薩心,菩薩心即是自身尚存一口氣,就讓人來“節節支解”,且能不生嗔恨,那麼更何況一息不來?如能把器官捐贈給需要的人,移植在別人的身上,就如延續自我的生命,是何等不凡有價值啊!
菩薩是生活在願力中,他有一分願力,若有痛楚也會痛得“痛快”,如果沒有這分願心,那就會很“痛苦”。
⊙人往生後,一定要等四十九天才能再投胎嗎?
不用等!業力強的馬上轉世,即舍此投彼!
⊙師父啊!我的業好重啊!
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業,業重就歡喜接受。今天的事,讓它歡喜過去,不要常常哭;哭得家中愁雲慘霧,佛菩薩及善神怎麼會來呢?佛心與人心一樣,他天天聽到你的祈願,即使想來護持你,看到你哭喪著臉,也愛莫能助啊!
⊙兒子沒有一點兒壞習慣,可是,卻因癌症世,想到他,我就傷心欲絕。
往生對你兒子來說是解脫,你應該多念佛回向給他。”來念佛會讓你心情平靜,再者因爲他的往生,使你警覺人生無常,因而精進行善念佛,這就是他的功德,把功德回向給他才有用,光是傷心反而增加你兒子的業呀!
⊙就讀國主大學的女兒,月前不幸車禍往生。我自認本身沒做任何罪業,爲何愛女會夭折?去問神蔔卦或牽亡,是否可知她在哪裏?
問神、牽亡,只在求心安,不如多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即有無量光明。行、住、坐、臥皆可念,至心虔誠,即有感應力。母女連心,母親心苦,她也不得安甯,不如將念她的心轉爲念佛,以愛她的心來愛普天下的孩子。
⊙一會員因幼子意外身亡,日日與遺像相對傷心不已。
這是他的世緣,緣盡則了,如一直傷心,這分情鎖反會將他鎖住而不得超生;況且上有高堂,下有其它子嗣,不應執著的只想一個孩子。
⊙十多歲的女兒,數月前因病往生。我們除了捐出二十萬在其所就讀的國中設立獎學金。還每月以愛女名義捐贈建院基金,但仍然無法減少悲傷之情。
人生在世,只是因緣所系,緣起則聚,緣盡則散。人往生後多爲其念佛求往生極樂,如一味執著而以情鎖系縛,反而使她不得超脫,增加業障。
⊙人往生時,要爲他誦經超度,應如何誦?
一般人何德何能可爲人誦經超度?不如虔誠地念佛號,讓亡靈安息。如能請法師到家中,爲家屬開示,讓家屬能慎終追遠,則更貼切實在。
⊙五歲的孩子車禍身亡,我們將兒子眼角膜捐出救人。而親友都認爲:當父母的好殘忍,使孩子不得全屍。
眼角膜布施別人,延續你孩子的光明,即是生命的延續。你是爲孩子做大功德,成就了一位小菩薩,你們是天下最偉大的雙親。
⊙夫婿因意外往生,令我一直陷在頹喪中,無法振作精神。
萬法都是因緣生滅,夫妻、父子、兄弟的因緣也是一樣,一旦緣盡,各奔前程,互不相幹。如果一味執著思念,不但添加亡者業力,讓他超生不得,又于事無補,倒不如專心念佛,助他往生,這樣不是更有意義?
⊙夫婿往生後,我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沈潛體悟,才從哀傷中蘇醒過來。人心實在很脆弱,在沒有悟道前,永遠都在掙紮;現代人,物質腐蝕人心,尤且其心性的退化更嚴重了!
人生在世,愛既能得,也能失;愛別離是一種痛苦,抓不住的東西,不要勉強,勉強更苦。
我好希望把佛教生活化,回歸人類的真如本性。就像喝咖啡,我們常忘了咖啡裏也有水,而佛法就是咖啡裏的水。
⊙父親往生四十九天內,全家茹素,胞弟多年來的腸胃病,因四十九天的茹素:竟不藥而愈,兄弟姊妹更加親近了。家族問幾十年的恩怨,一時消泯,更加親切融洽。
你的愛心有多少,眷屬就有多少的關愛。
你有求,則他必有爭,如一味地要求別人,只會爲自己招來無窮苦惱。
⊙要如何幫往生者超度?
人都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怎麼超度?虔誠念佛就好,人隨業輪轉于六道,各人的業力豈是他人隨意可轉的?
⊙我兒子因故喪生,白發人送黑發人,真是痛苦啊!
你的孩子來這世間的緣就到此爲止了,就像風筝一樣,你要把手松開,讓他無挂礙地飛去,如果一直苦苦思念他,等于牽絆住他。你每天悲哀、啼哭,這股“不孝”的業力將由他來背負。
何況,你每天哭哭啼啼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氣氛,讓家裏籠罩著一片陰霾,久了也會産生黴氣呀!倒不如把這分思念的心神用來念佛、行善,爲他在世間造福,這樣不是更有意義嗎?你的孩子來世間短短十幾年就走了,能促使你們夫婦了悟人生,因而進入佛門,這將是他這短短一生中最大的功德了,是不是?
⊙有時去助念,病人一口氣一直斷不了,有人就建議念往生咒,助他往生,這樣可以嗎?
多爲他念佛就好。臨命終的人,一口氣斷不了時,心裏是很惶恐、很痛苦的。你看他身體一動也不動,好像沒有知覺,其實意識還是很清醒。此時,大家在一旁輕柔地念著佛號提醒他:“好好念佛,不要有雜念”,可以使他的神識得到安詳。總之,業不盡,死不了:業既盡,再怎麼留都留不住。人在生前,就要積極地福慧雙修,以求去來自在。
⊙我兒子發生車禍,但是對方賠償不公,我真不甘心。
既然學佛,就應有一分慈悲之心。學佛後,有佛法爲依皈,業力現前,應歡喜接受,不應再結惡緣。有道是:“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如何解脫舍離親情的痛苦?
用感情把病人拖住,他既割不斷又貼不近,對他本身而言也很痛苦;設若你能灑灑脫脫地以智慧的利劍斬斷情絲,該斷之時不要藕斷絲連,就能彼此解脫了。
只要能看開透徹道理,就能夠解脫自在;若不能看開,還是一樣痛苦。
說經營理財
⊙如可擬訂理想的企業管理辦法?
文字愈少的原則愈好,將其建立成風氣,是最好的管理辦法。
⊙做事業應把持怎樣的態度?
如何處理公司中的傳言是非?
以誠以正。是非止于智者,如果沒有是非及人事問題,那麼這就不是凡夫的世界,而是佛菩薩的世界。學佛者應有超越凡夫的勇猛心,對人時時把持“叁無”——普天之下,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的人,也無我不能原諒的人。對事時時以信心、毅力、勇氣叁樣來激勵自己。將前叁句及後叁句好好的體會應用,碰到逆境才能考驗出你的肚量。把是非當教育,就沒有是非了,這也是學佛曆程中的一分增上緣啊!
⊙以前常想事業要怎麼變化推展比較好。結果,變來變去都沒有變好,現在已不敢想了。
做人要踏實:唯有踏踏實實的,才會穩定自在。
⊙如何理財最適當?
佛陀教育弟子,理財之道有四:一分爲奉養父母;一份爲家庭生活費;一分則爲子女教育預備金;再一分則用作謀求社會福利的志業。
說齋家之道
⊙要如何才能讓先生也信佛?
要先生能接受信仰,不如先修持自己,有心修持即有所得。有朝一日,當先生發現你的形態改變、氣質柔和了,家事、人事都更加圓融了,自然而然地,先生對佛門就會起好感及興趣。
⊙每次要先生七點半趕回來載我去念佛,但先生總是來不及,我爲此很煩惱。
你錯了!當太大的就要讓先生無後顧之憂,你這樣趕來趕去,念佛時,心能專嗎?所念的功德,彌補不了你的煩惱。行住坐臥都可念佛,相夫教子是當太大的本分。
⊙母親長期念佛茹素,但爲人並不慈悲,且對祖母、養祖母不孝,實在不堪當子女的榜樣。我們可以盡量多做些好事,替她贖罪嗎?
你們應該自我慶幸,兄弟姊妹皆成器,沒受到母親不好的影響:雖是母子關系,但你們並未與她共造惡業——共緣而不共業。更要慶幸還好母親只是心理有病,而不是精神異常,若是後者,必定會帶給你們更多的困擾。
以往,你們所做的好事,並非替母親贖罪,而是爲自己結好緣。比如你孝順養祖母,無意中卻使養祖母更氣你母親的不孝,如此,只是加深你與媽媽之間孰好孰壞的懸殊。
從橫面看,你是個好人,知道人情世故;從縱面看,你不應該責怪長上。你是自己子女的榜樣,現在不敬母親,將來子女也會不敬愛你,所以你要自我警惕,一定要寬容、原諒母親。
至于母親的信仰,與她本身的作爲無關,無需擅加置評。
⊙兒女都已成年了,我還是放心不下,好苦惱!
能放下當且放下,親情重一分,煩惱即長一分,子孫自有子孫福,因緣稍縱即逝,何況人生無常,應當及時把握因緣,多爲自己儲存道糧。
⊙我和婆婆年紀相差懸殊,代溝很深,真不知該如何與老人家相處?又怎樣才算是一個皈依的叁寶弟子?
現代社會的媳婦,不像古代的家庭,尤其職業婦女有其獨立的思想,但老一代年事已高,要老一代改變他們的思想,太殘忍了。凡事盡量求全,需要年輕人能多委屈一點。長輩因爲對晚輩有一分關注的愛心,才會多說幾句關懷唠叨的話。萬法因緣起,善緣也好、惡緣也好,歡歡喜喜接受即能隨緣消舊業。
將佛陀說的、師僧所說的,都能一一信受奉行者,即是皈依的叁寶弟子。
⊙夫妻應該如何相處?如何教育子女?
夫妻間相處的言行,對下一代的子女,不僅是直接的身教,無形中也是子女們處世的範本。真正的佛教家庭著重于禮儀,禮儀乃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態。凡事客客氣氣,互讓互愛。真正的學佛者,要去除我執、我相,擴大心胸。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無條件地奉獻,做到事事圓滿。
…
《清淨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