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現讀小學四年級,將來是否可以讓他們讀佛學院?
要看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沒興趣,讀了高不成、低不就,將來在社會上也不好過。
⊙我對獨子從小用心栽培,從來不曾讓他幫忙家事;而今他學業、事業有成,並且結婚生子,組織小家庭。沒想到,媳婦竟把所有的家事都丟給兒子去做:甚至,連小孩也要他帶,我看了實在萬分的心疼、不舍。
既然你這麼疼愛你的兒子,就要好好去愛你兒子所愛的人。他願意爲他所愛的人付出,你應該爲他歡喜啊!
試著把媳婦當作自己的女兒,想成女兒得到了一個好女婿,你就不致于心疼兒子了。況且是兒子願意接手家事,只要他做得歡喜,小倆口彼此能配合,沒有紛爭就好,你何需埋怨呢?
⊙我的會員帶著他智障的兒子回精舍,那孩子一見到大殿的佛像就跪拜頂禮,旁觀的人都大呼神奇!
不要講神奇,只是他具有親近佛教的慧根,要多培養他後天的深緣,才能不受周遭的惡緣引誘。對孩子要“愛他,但不是寵他”,更要和外界廣結善緣,才能讓孩子成長,思想端正。
⊙孩子不乖、不讀書,怎麼辦?
其實,父母對孩子只有盡責任,而沒有限製其發展的權利,要多爲孩子種福,以母親的心懷來愛衆生;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不要太爲子女操心,否則,無形中會加重他的業。
⊙送兒子到日本求學,爲什麼兒子毫無感激之心?是否十九歲運氣就不好?
對兒子不可有求回報之心。
佛門談開啓智慧,不必去追求看不到的神啊,鬼啊!心不要生疑;有疑即生怪。當母親的應盡到自己的責任,並且內心常保持正知、正見。
⊙師父,要怎樣管教孩子才算恰當?
生養子女就如同種樹苗,樹苗植入土裏刻意加太多的水分和養分,根會很快腐爛。對孩子也是一樣,要配合他們的根性,讓其自然發展,過分保護、溺愛孩子,反而害了他。
⊙師父!我很發心在做慈濟啊!爲什麼兒子老是和那個我不中意的女孩來往呢?要兒子和另外的女孩相親,他都不肯……。
發心施舍行善,是要用寬廣的愛心做基礎,目的在讓普天之下的衆生得以離苦、幸福快樂,這才是正確的心態。
要娶太太的是你兒子,不是你;你應該以他們的幸福爲考慮的重點。再說,兩人如果有緣,無論如何也無法拆散他們:若是無緣,硬要他們湊在一起也不可能!
你既然能發心做慈濟,對衆生可以付出愛心而無所求,對兒子怎麼反而有所挂礙、一定要他依你的標准來選擇所愛呢?要提升你的愛,做到無分別相。
⊙爲什麼婆婆看到我就討厭,我看到她也開心不起來?
緣是不定緣,是可以轉的;你應該把這分惡緣轉爲善緣,只要你有信心、有決心,一定會成功!
⊙先生是獨子,我和婆婆相處常發生枝節,該怎麼辦?
將婆婆當媽媽,時時對婆婆付出開心,甯願孩子少買一件衣服,多爲婆婆的衣、食、住設想。因爲,婆婆從小與唯一的兒子相依爲命,疼入心底。你應當感恩婆婆幾十年來,對先生的撫養、提攜。學佛要學佛菩薩的精神,對廣大衆生都要普度了,更何況是對自己的婆婆?而且對長上奉養盡孝道,即是將來對子女愛的教育啊!
⊙我結婚八年了,到現在仍然沒有小孩,覺得很遺憾。
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孩子的緣有的早來、有的晚來,有的根本沒有這個緣,應該順其自然。
⊙師父,我先生平常都不顧家,只要一回到家裏,就對我又打又罵……
人要培養堅忍寬容,平時應該修養好的聲色,“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一”要讓寒冰解凍,也需要時間慢慢來。
⊙我母親年幼時爲人養女,生活貧困,且遇人不淑,遭遇坎坷。後來,環境改善、經濟好轉,她即拚命攢錢,常爲了錢財和子女反目,時起沖突,我們該怎麼辦?
你母親愛財的心態,可能是基于她曾極度匮乏,欠缺安全感所致,你要借事練心、多體諒母親。用慈施悲,以寬大的愛心對待她,可能的話,帶她去醫院看看人間的生老病死等苦難,讓她欣慰自己身體健康,又不缺錢使用,或許可以幫助她的心態趨于平衡、穩定。如果她不改,則由你來改——改變對她的態度,對她多付出、多寬讓,久而久之自然能引導她生出忏悔的心。
我相信,你母親比你更痛苦,因爲她所要的永無止境。
說修行
⊙“恒順衆生”是否會造成是非不分?
從前有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指使兒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兒子不肯。父親說:“沒關系啊!現在四處寂暗,沒有人知道。”兒子說:“你、我,還有月亮都知道啊!怎麼能夠做這種事呢?”所以,我們要以良知去判斷何者應順,何者不應順,不可盲目附從。
⊙我是醫學院的學生,學佛後,深深體會到好好的用心即是發菩提心,是否正確?
學佛是盡本分,在什麼崗位即做什麼事,不要將人間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處在人間。
⊙爲何有人學佛經年,平時對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進,辯才無礙,甚至,對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現前,卻難能解脫、自在?
佛教的修養並非全要依靠佛之感應,最主要在培養勇氣。佛言:一定業不可轉。”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于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方是學佛之真谛、目標。佛法乃叁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齒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覺香味甘甜、滋味無窮;沒有牙齒的,也可含之,而體會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時是否都能徹悟?如果不能,是個人因素?還是佛法不夠園融?
你覺得考試成績好壞,是個人因素,還是老師的因素?
⊙世間真的有因果嗎?比如,有一個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誠,但爲何他的家庭會不平安,事業也不順利呢?
你應該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遠因近果。佛教中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過去犯了錯,現在知道了,就應該真心忏悔,承受過去犯罪的懲罰;要歡喜地接受,時時刻刻起忏悔心,並且要時時刻刻發願,隨分隨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總不能剛開始播種,就要求馬上能有收獲。所以說因果善惡是分明的,佛陀教我們愛人則是愛己,護人則是護己,如能好好的種善因,後來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處都會很平安。
舉個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對某個人無理辱罵或騙取他人的財物:今日你在某個地方,看到另一個饑凍病危的人,起了憐憫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罵或被騙取的債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樣是不放過你,你若能知過認錯,忍受辱罵,則對方惱怒易息,長債短討。又今日被救助的這個病危饑凍者,等回複了體力,便會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見你,就會感恩圖報……。應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們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學佛者,先學好菩薩精神:尤其要學地藏菩薩的大願,像他以寬大的心胸包容一切衆生。如能愛無量的衆生,則來生或今日,自然就會有很多擁護的人,自動合力來協助我們的成就事業,這也就是結好緣啊!
⊙“聽時恩悟,境來又迷。”應如何克製?
應提起毅力、心志,立“不遷怒,不貳過”之志,有勇氣即可精進。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佛教徒都會認爲學佛的目的是爲了生脫死,爲求往生西方,離開叁界、脫離六道;其實,學佛如只抱著這種觀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學佛了!學佛,是要學不計較、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見解:有了正確的思維,才會有正確的行動。
現代人總是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他們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要有聖人包容萬物的寬大胸懷,才能心境超脫,如果沒有這分寬大的胸懷,盡管再怎麼信仰、拜佛,還是會墮入魔道。
⊙何謂明心見性?
在凡夫稱爲“心”,在佛稱爲“性”,我們現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們出生在人間,培養出來的叫做習氣,我們由第六識來分別外面的境界,一直將人性與衆生分別,我執我見,而使人心脫離了佛性;其實,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們本來佛性。因此明心見性,套一句現代的語言,即是“啓發良知,發揮良能”,我們現在修行學佛,重點即在如何啓發自己的良知、開發人們的愛心。
⊙五戎申有妄語戒,但在生意場上,往往非妄語不可,怎麼辦?
只要不損人利己,有時一句善意、圓融的妄語,也是功德無量啊!
⊙聽師父說過:“佛陀也是人,是比我們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聖人。”又說:“宗教是唯一能洗滌、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話都平實易懂,打動人心,讓人信受。
我的話語極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運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條人人能夠歡喜遵行的道路。
因爲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會、人間長存不廢。如果把宗教當作學問探究,落入高深、奧秘的說理,而不能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則該宗教就無法達到引導、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並不是我說得好,而是彼此有緣;我說的話契合、啓發了你內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應的歡喜。
⊙我們是佛學院的學生,請問法師如何修持?
我無法每天深入經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須先結好人緣、好好地種好因;能種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
《清淨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