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的智慧▪P5

  ..续本文上一页

  ⊙孩子现读小学四年级,将来是否可以让他们读佛学院?

   要看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没兴趣,读了高不成、低不就,将来在社会上也不好过。

  

  ⊙我对独子从小用心栽培,从来不曾让他帮忙家事;而今他学业、事业有成,并且结婚生子,组织小家庭。没想到,媳妇竟把所有的家事都丢给儿子去做:甚至,连小孩也要他带,我看了实在万分的心疼、不舍。

   既然你这么疼爱你的儿子,就要好好去爱你儿子所爱的人。他愿意为他所爱的人付出,你应该为他欢喜啊!

   试着把媳妇当作自己的女儿,想成女儿得到了一个好女婿,你就不致于心疼儿子了。况且是儿子愿意接手家事,只要他做得欢喜,小俩口彼此能配合,没有纷争就好,你何需埋怨呢?

  

  ⊙我的会员带着他智障的儿子回精舍,那孩子一见到大殿的佛像就跪拜顶礼,旁观的人都大呼神奇!

   不要讲神奇,只是他具有亲近佛教的慧根,要多培养他后天的深缘,才能不受周遭的恶缘引诱。对孩子要“爱他,但不是宠他”,更要和外界广结善缘,才能让孩子成长,思想端正。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其实,父母对孩子只有尽责任,而没有限制其发展的权利,要多为孩子种福,以母亲的心怀来爱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不要太为子女操心,否则,无形中会加重他的业。

  

  ⊙送儿子到日本求学,为什么儿子毫无感激之心?是否十九岁运气就不好?

   对儿子不可有求回报之心。

   佛门谈开启智慧,不必去追求看不到的神啊,鬼啊!心不要生疑;有疑即生怪。当母亲的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内心常保持正知、正见。  

  ⊙师父,要怎样管教孩子才算恰当?

   生养子女就如同种树苗,树苗植入土里刻意加太多的水分和养分,根会很快腐烂。对孩子也是一样,要配合他们的根性,让其自然发展,过分保护、溺爱孩子,反而害了他。

  

  ⊙师父!我很发心在做慈济啊!为什么儿子老是和那个我不中意的女孩来往呢?要儿子和另外的女孩相亲,他都不肯……。

   发心施舍行善,是要用宽广的爱心做基础,目的在让普天之下的众生得以离苦、幸福快乐,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要娶太太的是你儿子,不是你;你应该以他们的幸福为考虑的重点。再说,两人如果有缘,无论如何也无法拆散他们:若是无缘,硬要他们凑在一起也不可能!

   你既然能发心做慈济,对众生可以付出爱心而无所求,对儿子怎么反而有所挂碍、一定要他依你的标准来选择所爱呢?要提升你的爱,做到无分别相。

  

  ⊙为什么婆婆看到我就讨厌,我看到她也开心不起来?

   缘是不定缘,是可以转的;你应该把这分恶缘转为善缘,只要你有信心、有决心,一定会成功!

  

  ⊙先生是独子,我和婆婆相处常发生枝节,该怎么办?

   将婆婆当妈妈,时时对婆婆付出开心,宁愿孩子少买一件衣服,多为婆婆的衣、食、住设想。因为,婆婆从小与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疼入心底。你应当感恩婆婆几十年来,对先生的抚养、提携。学佛要学佛菩萨的精神,对广大众生都要普度了,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婆婆?而且对长上奉养尽孝道,即是将来对子女爱的教育啊!

  

  ⊙我结婚八年了,到现在仍然没有小孩,觉得很遗憾。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的缘有的早来、有的晚来,有的根本没有这个缘,应该顺其自然。

  

  ⊙师父,我先生平常都不顾家,只要一回到家里,就对我又打又骂……

   人要培养坚忍宽容,平时应该修养好的声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要让寒冰解冻,也需要时间慢慢来。

  

  ⊙我母亲年幼时为人养女,生活贫困,且遇人不淑,遭遇坎坷。后来,环境改善、经济好转,她即拚命攒钱,常为了钱财和子女反目,时起冲突,我们该怎么办?

   你母亲爱财的心态,可能是基于她曾极度匮乏,欠缺安全感所致,你要借事练心、多体谅母亲。用慈施悲,以宽大的爱心对待她,可能的话,带她去医院看看人间的生老病死等苦难,让她欣慰自己身体健康,又不缺钱使用,或许可以帮助她的心态趋于平衡、稳定。如果她不改,则由你来改——改变对她的态度,对她多付出、多宽让,久而久之自然能引导她生出忏悔的心。

   我相信,你母亲比你更痛苦,因为她所要的永无止境。

  

  说修行

  ⊙“恒顺众生”是否会造成是非不分?

   从前有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指使儿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儿子不肯。父亲说:“没关系啊!现在四处寂暗,没有人知道。”儿子说:“你、我,还有月亮都知道啊!怎么能够做这种事呢?”所以,我们要以良知去判断何者应顺,何者不应顺,不可盲目附从。

  

  ⊙我是医学院的学生,学佛后,深深体会到好好的用心即是发菩提心,是否正确?

   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即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处在人间。

  

  ⊙为何有人学佛经年,平时对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进,辩才无碍,甚至,对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现前,却难能解脱、自在?

   佛教的修养并非全要依靠佛之感应,最主要在培养勇气。佛言:一定业不可转。”以一分坦然的胸怀及因果观,勇于接受随身显现的业报,方是学佛之真谛、目标。佛法乃三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齿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觉香味甘甜、滋味无穷;没有牙齿的,也可含之,而体会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时是否都能彻悟?如果不能,是个人因素?还是佛法不够园融?

   你觉得考试成绩好坏,是个人因素,还是老师的因素?

  

  ⊙世间真的有因果吗?比如,有一个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诚,但为何他的家庭会不平安,事业也不顺利呢?

   你应该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远因近果。佛教中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过去犯了错,现在知道了,就应该真心忏悔,承受过去犯罪的惩罚;要欢喜地接受,时时刻刻起忏悔心,并且要时时刻刻发愿,随分随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总不能刚开始播种,就要求马上能有收获。所以说因果善恶是分明的,佛陀教我们爱人则是爱己,护人则是护己,如能好好的种善因,后来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处都会很平安。

   举个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对某个人无理辱骂或骗取他人的财物:今日你在某个地方,看到另一个饥冻病危的人,起了怜悯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骂或被骗取的债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样是不放过你,你若能知过认错,忍受辱骂,则对方恼怒易息,长债短讨。又今日被救助的这个病危饥冻者,等回复了体力,便会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见你,就会感恩图报……。应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们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学佛者,先学好菩萨精神:尤其要学地藏菩萨的大愿,像他以宽大的心胸包容一切众生。如能爱无量的众生,则来生或今日,自然就会有很多拥护的人,自动合力来协助我们的成就事业,这也就是结好缘啊!

  

  ⊙“听时恩悟,境来又迷。”应如何克制?

   应提起毅力、心志,立“不迁怒,不贰过”之志,有勇气即可精进。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佛教徒都会认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生脱死,为求往生西方,离开三界、脱离六道;其实,学佛如只抱着这种观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学佛了!学佛,是要学不计较、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见解:有了正确的思维,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现代人总是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他们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我们应该要有圣人包容万物的宽大胸怀,才能心境超脱,如果没有这分宽大的胸怀,尽管再怎么信仰、拜佛,还是会堕入魔道。

  

  ⊙何谓明心见性?

   在凡夫称为“心”,在佛称为“性”,我们现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们出生在人间,培养出来的叫做习气,我们由第六识来分别外面的境界,一直将人性与众生分别,我执我见,而使人心脱离了佛性;其实,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们本来佛性。因此明心见性,套一句现代的语言,即是“启发良知,发挥良能”,我们现在修行学佛,重点即在如何启发自己的良知、开发人们的爱心。

  

  ⊙五戎申有妄语戒,但在生意场上,往往非妄语不可,怎么办?

   只要不损人利己,有时一句善意、圆融的妄语,也是功德无量啊!

  

  ⊙听师父说过:“佛陀也是人,是比我们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圣人。”又说:“宗教是唯一能洗涤、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话都平实易懂,打动人心,让人信受。

   我的话语极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运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条人人能够欢喜遵行的道路。

   因为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会、人间长存不废。如果把宗教当作学问探究,落入高深、奥秘的说理,而不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则该宗教就无法达到引导、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我说得好,而是彼此有缘;我说的话契合、启发了你内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应的欢喜。

  

  ⊙我们是佛学院的学生,请问法师如何修持?

   我无法每天深入经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页,过眼的每个人、每句话都是页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须先结好人缘、好好地种好因;能种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

《清净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