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的智慧▪P6

  ..续本文上一页先结好人缘。慈济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毫无代价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个人如果能和每个不同个性的人都相处得很圆融,那这个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们应该在很多人的地方适应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萨道啊!

  

  ⊙修行是为了圆满别人?还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为自己就无行可修。吃饭是为自己,睡觉是为自己,这些你都会,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众生苦,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闻声救苦。如果只为自己,就不够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脱,怎么有可能把佛法发扬光大?

   子路问孔子:“我死了以后会怎样?”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样的,学佛就是学得如何做人,如何让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论理,摸不着、看不到,说归说、做归做,事理无法相应,学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时才能证果?

   你来此的感受如何?来的时候是一种心境,来了之后,一番亲见亲闻,与你所想象的必有出入,而现在又是另一种心境。

   当初下决心要来见我,那是因、是愿,实际上来了是行、是做,现在的心境感想则是解、是证。

   我们天天都有感受,时时都在修因证果,我今天下了一个决心,并且付诸行动,那就是修因证果。

  

  ⊙课业与学佛无法兼顾,怎么办?

   你们现在应该以课业为重,学佛是培养慈悲心,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呀,学佛是要学得以佛心为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时间。

  

  ⊙地藏菩萨誓愿度众生,为什么一直度不完,而地狱也没有空过?

   众生就是自造“业”,不听话嘛!你看世间的监狱也没有空过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萨度众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听地藏菩萨的话,改过自新!

  

  ⊙有些人总认为只有专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脱死,是否正确?

   这是不正确的。在《弥陀经》中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呢?就是慧;对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彻本来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国呢?众生的心是一片胡涂,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国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还要有大福德,而这分福德源自广结善因缘,完成菩萨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尽形寿受持;而受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受持,是否属实?应信为实!

  

  ⊙一位委员问:“何谓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乃梵文音译:释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静,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浊中能不断付出,但心态很寂静、身动心不动,不为外缘所转。佛的境界是寂静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静即不动。如如佛性永不动摇。但他示现于娑婆世界,身劳心不苦,做任何劳作皆出于欢喜心,他的示现旨在教育佛弟子:应当时时培养慈悲、欢喜的心念。

  

  ⊙我受过菩萨戒,但是为了不让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边菜,但又怕影响修持,怎么办?

   以一分平常心来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们一定素食!学佛者,持戒不执戒。

  

  ⊙我们常说师父的法是宝,为什么碰到自己的缺点就转不过来了?

   那些转不过来的,就是他把缺点当钻石紧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给丢了。心本来是放宝藏的,但你们不放宝藏,却到处捡垃圾来当宝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丢掉,就算是钻石在眼前,你也无法捡拾啊,

  

  ⊙请问法师如何念佛?

   老实念佛,深入了解念佛的意义,念到以佛心为己心,有任何是非枝节现前,把是非当笑话,一笑置之。

  

  ⊙如一径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报,而失却这一念善根?

   福报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报,一是人天的福报。人天福报乃对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计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执着。

   如能以佛陀精神来做利益人间的志业,这就是福慧双修了。如一小舟于大海中乘风浪,而航线不变,守一而终,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双修、双管齐下,菩萨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来是牺牲奉献,而在行者本身却是一项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愿必成。

  

  ⊙师父说,要把爱扩大,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对家人的爱?

   尘世之爱,不比佛门之爱更透彻。世间之情,也不比佛门之情更长远。佛陀教我们把爱从家庭推广到普天下众生,多花一些精神来爱别人,并不影响自身家中的亲爱。如《遗教经》云:“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干百炬,来分火点燃,并不影响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内的光明。”

   佛陀教育众生时时随分随力,第一要做的即是尽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尽量利用时间来从事社会工作,救度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慈济十多年来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谓七辈妇?

   [一]母妇:照顾先生如母亲照顾子女之细微。

   [二]妹妇:尊重先生如兄长。

   [三]智识妇:提供智慧辅助先生事业。

   [四]妇妇:尽妇人之职,做好主妇的天职。

   [五]婢妇: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劳任怨。以下雨妇是应该避免的——

   [六]恶妇:骄、慢、习性不改之妇人。

   [七]夺命妇:不做家务、不守妇道,甚或谋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别吗?

   智慧没有分别,分别的是业力。

  

  ⊙听说师父以前常在烛光下看经、写字,并且特别喜爱蜡烛。请问蜡烛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每当工作繁重而心烦时,我就去看看烛火。慈济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蜡烛之光,时时消耗,却时时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给予。

  

  ⊙如何避免人与人间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是凡夫,意见相左在所难免,为何会有左右的分别?因为有中间,才会分左右,每个人都以“我”为中心,就无法避免冲突。但有时左会变成右、右也会变成左,所以,应时时用包容心互相宽恕。

  

  ⊙我从不为非作歹,自认是个好人。除了当好人,我还要进一步效法先圣先贤,走上正道。

   做个好人不容易,必须时时持续一分好人的涵养与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圣人了。

  

  ⊙我于父业中衰时期成长,与弟弟于家道安稳期长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俩有代沟。我自认本身个性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门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误解修行即避开人群,其实修行乃修心养性,端正自身行为,然后再发挥自己修行功夫引导世人。要修心养性即先要了解世间尘事,待尘事领悟透彻,更要发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为何有人一见到师父就欢喜,这是什么缘故呢?

   佛教讲因缘,因缘不可思议。

   常有些人在初次见面时对我说:“和师父见面是我最大的心愿。”甚至,有远居国外从未曾谋面的人,却因梦中相见,特地回国来看我。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这是与他们累世结来的好缘吧,

   所以,要多多与人结好缘,而不要与人结恶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关系着生生世世、人与人间的相处,怎可结恶缘呢?纵使是别人跟你过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没事了。

   平日应该要广结善缘,千万不可与人结恶缘,要给人“好脸色看”,让人见到你就欢喜。

  

  ⊙为什么会有“好人不能善终、坏人却能得好报”的情形发生?

   这就必须谈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干,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却一再地平步青云,这即是前世果报——定业。虽言定业不能转,但对境不生贰心,时时有佛法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观自在。总而言之:人生无常,要为善竞争。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传是非、谈流言,该如何面对?

   文殊菩萨修一根法门,即耳根法门,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皆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上长无明车。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与人计较的。自爱不是私爱,若能自爱,相对的也能对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两头,一头下垂,另一头就上升。你若与人斤斤计较,人格就会低落:你若谦恭低下,人格就会升华。

   然而只有强忍是不够的,还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么都没有为止。如果一再计较,只会徒增是非烦恼而已。

   所以要内修谦虚——将心扩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礼仪——将自己缩小,钻入人人的心坎里。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别人以坏声色待你,不要与他计较,而应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点没做好,而令别人有所不满?找出症结后力求改进,直到令人见了就欢喜。

   如果是对方错误,我们应该怜悯他、耐心地辅导他。如此便能一团和气,彼此和睦相处,也就不会有计较的事端发生了。

  

  ⊙为什么我常觉得心里好沮丧?

   是谁让你难过呢?过日子要如脚走路,一提一放,走过就没事了。

  

  ⊙听人说,一定要念万遍佛号,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吗?

   念佛如果一直在数念几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佛号上。

  

  ⊙为何人会有烦恼?

   人若心量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则贪、嗔、痴、慢、疑五种心理病态,便从此产生。但总归起来,还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圆融?

   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为尖的会伤害到人,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别人的心。规劝别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让对方恨你,对恶人我们要包容,也要预防。

  

  ⊙要…

《清净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