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的智慧▪P6

  ..續本文上一頁先結好人緣。慈濟是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毫無代價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個人如果能和每個不同個性的人都相處得很圓融,那這個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們應該在很多人的地方適應衆生,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薩道啊!

  

  ⊙修行是爲了圓滿別人?還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爲自己就無行可修。吃飯是爲自己,睡覺是爲自己,這些你都會,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衆生苦,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聞聲救苦。如果只爲自己,就不夠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脫,怎麼有可能把佛法發揚光大?

   子路問孔子:“我死了以後會怎樣?”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樣的,學佛就是學得如何做人,如何讓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論理,摸不著、看不到,說歸說、做歸做,事理無法相應,學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時才能證果?

   你來此的感受如何?來的時候是一種心境,來了之後,一番親見親聞,與你所想象的必有出入,而現在又是另一種心境。

   當初下決心要來見我,那是因、是願,實際上來了是行、是做,現在的心境感想則是解、是證。

   我們天天都有感受,時時都在修因證果,我今天下了一個決心,並且付諸行動,那就是修因證果。

  

  ⊙課業與學佛無法兼顧,怎麼辦?

   你們現在應該以課業爲重,學佛是培養慈悲心,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呀,學佛是要學得以佛心爲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時間。

  

  ⊙地藏菩薩誓願度衆生,爲什麼一直度不完,而地獄也沒有空過?

   衆生就是自造“業”,不聽話嘛!你看世間的監獄也沒有空過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薩度衆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聽地藏菩薩的話,改過自新!

  

  ⊙有些人總認爲只有專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脫死,是否正確?

   這是不正確的。在《彌陀經》中有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呢?就是慧;對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徹本來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國呢?衆生的心是一片胡塗,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國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還要有大福德,而這分福德源自廣結善因緣,完成菩薩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盡形壽受持;而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受持,是否屬實?應信爲實!

  

  ⊙一位委員問:“何謂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乃梵文音譯:釋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靜,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濁中能不斷付出,但心態很寂靜、身動心不動,不爲外緣所轉。佛的境界是寂靜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靜即不動。如如佛性永不動搖。但他示現于娑婆世界,身勞心不苦,做任何勞作皆出于歡喜心,他的示現旨在教育佛弟子:應當時時培養慈悲、歡喜的心念。

  

  ⊙我受過菩薩戒,但是爲了不讓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邊菜,但又怕影響修持,怎麼辦?

   以一分平常心來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們一定素食!學佛者,持戒不執戒。

  

  ⊙我們常說師父的法是寶,爲什麼碰到自己的缺點就轉不過來了?

   那些轉不過來的,就是他把缺點當鑽石緊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給丟了。心本來是放寶藏的,但你們不放寶藏,卻到處撿垃圾來當寶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丟掉,就算是鑽石在眼前,你也無法撿拾啊,

  

  ⊙請問法師如何念佛?

   老實念佛,深入了解念佛的意義,念到以佛心爲己心,有任何是非枝節現前,把是非當笑話,一笑置之。

  

  ⊙如一徑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報,而失卻這一念善根?

   福報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報,一是人天的福報。人天福報乃對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計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執著。

   如能以佛陀精神來做利益人間的志業,這就是福慧雙修了。如一小舟于大海中乘風浪,而航線不變,守一而終,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雙修、雙管齊下,菩薩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來是犧牲奉獻,而在行者本身卻是一項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願必成。

  

  ⊙師父說,要把愛擴大,這樣會不會影響到對家人的愛?

   塵世之愛,不比佛門之愛更透徹。世間之情,也不比佛門之情更長遠。佛陀教我們把愛從家庭推廣到普天下衆生,多花一些精神來愛別人,並不影響自身家中的親愛。如《遺教經》雲:“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幹百炬,來分火點燃,並不影響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內的光明。”

   佛陀教育衆生時時隨分隨力,第一要做的即是盡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盡量利用時間來從事社會工作,救度衆生,廣結善緣,這是慈濟十多年來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謂七輩婦?

   [一]母婦:照顧先生如母親照顧子女之細微。

   [二]妹婦:尊重先生如兄長。

   [叁]智識婦:提供智慧輔助先生事業。

   [四]婦婦:盡婦人之職,做好主婦的天職。

   [五]婢婦: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勞任怨。以下雨婦是應該避免的——

   [六]惡婦:驕、慢、習性不改之婦人。

   [七]奪命婦:不做家務、不守婦道,甚或謀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別嗎?

   智慧沒有分別,分別的是業力。

  

  ⊙聽說師父以前常在燭光下看經、寫字,並且特別喜愛蠟燭。請問蠟燭對您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每當工作繁重而心煩時,我就去看看燭火。慈濟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蠟燭之光,時時消耗,卻時時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給予。

  

  ⊙如何避免人與人間的沖突?

   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是凡夫,意見相左在所難免,爲何會有左右的分別?因爲有中間,才會分左右,每個人都以“我”爲中心,就無法避免沖突。但有時左會變成右、右也會變成左,所以,應時時用包容心互相寬恕。

  

  ⊙我從不爲非作歹,自認是個好人。除了當好人,我還要進一步效法先聖先賢,走上正道。

   做個好人不容易,必須時時持續一分好人的涵養與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聖人了。

  

  ⊙我于父業中衰時期成長,與弟弟于家道安穩期長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倆有代溝。我自認本身個性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門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誤解修行即避開人群,其實修行乃修心養性,端正自身行爲,然後再發揮自己修行功夫引導世人。要修心養性即先要了解世間塵事,待塵事領悟透徹,更要發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爲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爲何有人一見到師父就歡喜,這是什麼緣故呢?

   佛教講因緣,因緣不可思議。

   常有些人在初次見面時對我說:“和師父見面是我最大的心願。”甚至,有遠居國外從未曾謀面的人,卻因夢中相見,特地回國來看我。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這是與他們累世結來的好緣吧,

   所以,要多多與人結好緣,而不要與人結惡緣。“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因果關系著生生世世、人與人間的相處,怎可結惡緣呢?縱使是別人跟你過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沒事了。

   平日應該要廣結善緣,千萬不可與人結惡緣,要給人“好臉色看”,讓人見到你就歡喜。

  

  ⊙爲什麼會有“好人不能善終、壞人卻能得好報”的情形發生?

   這就必須談到叁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幹,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卻一再地平步青雲,這即是前世果報——定業。雖言定業不能轉,但對境不生貳心,時時有佛法爲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觀自在。總而言之:人生無常,要爲善競爭。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傳是非、談流言,該如何面對?

   文殊菩薩修一根法門,即耳根法門,非來變爲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爲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上長無明車。

  

  ⊙如何才能不與人計較?

   真正自愛的人,是不會與人計較的。自愛不是私愛,若能自愛,相對的也能對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兩頭,一頭下垂,另一頭就上升。你若與人斤斤計較,人格就會低落:你若謙恭低下,人格就會升華。

   然而只有強忍是不夠的,還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麼都沒有爲止。如果一再計較,只會徒增是非煩惱而已。

   所以要內修謙虛——將心擴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禮儀——將自己縮小,鑽入人人的心坎裏。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別人以壞聲色待你,不要與他計較,而應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點沒做好,而令別人有所不滿?找出症結後力求改進,直到令人見了就歡喜。

   如果是對方錯誤,我們應該憐憫他、耐心地輔導他。如此便能一團和氣,彼此和睦相處,也就不會有計較的事端發生了。

  

  ⊙爲什麼我常覺得心裏好沮喪?

   是誰讓你難過呢?過日子要如腳走路,一提一放,走過就沒事了。

  

  ⊙聽人說,一定要念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嗎?

   念佛如果一直在數念幾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爲何人會有煩惱?

   人若心量狹窄,容納不了“我不喜歡的人”或是“比我能幹的人”,則貪、嗔、癡、慢、疑五種心理病態,便從此産生。但總歸起來,還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狹窄。

  

  ⊙做人做事要怎樣才能圓融?

   圓就是圓滿,待人處世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爲尖的會傷害到人,同時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別人的心。規勸別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讓對方恨你,對惡人我們要包容,也要預防。

  

  ⊙要…

《清淨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