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的智慧▪P7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去看待逆境困擾?

   不論學問、功夫都要提出堅心決志,有逆境來,應知這正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寶玉是人們都喜歡的,但是要經過琢磨才有價值。花蓮的王礦很多,天天任人踐踏,一點都不起眼。幾年前,泰國一位僧王來花蓮,他說,他好喜歡花蓮的玉石。我即請人找來一塊很大的玉石,一半給他帶回去雕成佛像,讓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門口,任人踐踏,將近二十年了。同樣的石頭,經過琢磨與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別。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發光啊!

   有逆境來,我們應感激、珍惜這分增上緣,感激它的現身說法。時常以一分溫和的心情,歡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堅定的心念,來接受層層逆境,以平靜的心來轉逆境。佛學乃有教無類,心中不平穩時,不妨多接觸佛法。

  

  ⊙我覺得,活在世間好苦啊!。

   人,總是有許多理由叫苦,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的人是因爲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們平常說雞蛋,沒人說蛋雞,蛋雞生下來就被吃掉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談現在。因爲,過去已經過去了,把現在的精神用在過去的事,其實是浪費。而未來的事求不得,現在不好好踏實于目前的事,一直求未來是顛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現在。一直以世智辯聰去探討這些事是沒有意義的。

  

  ⊙常聽人說您一天只睡叁、四個小時,不知您如何熬過?

   不去想它,也就過了。

  

  ⊙師父,我玩股票賺大錢,就拿出來捐給慈濟!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個人跟著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麼股票跌時,你會感激師父救了你;股票漲時,你又會埋怨師父讓你少賺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隨著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産生智慧?怎麼有多余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這種錢財要能舍得放下,心才能清淨!

  

  ⊙有人在臺北天母發現有人販賣師父的石雕像,索價叁十八萬元,這事該如何處理?

   不用理會,那是石頭,我是肉體。

  

  ⊙師父,我家一年來已經遭了叁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錢的東西偷光了,不知該怎麼辦?

   你舍不得布施,就有人幫你用嘛!財富乃“五家共有”,何謂五家:貪官、天災、戰爭、竊盜、不肖子孫。

  

  ⊙師父,有人假借慈濟之名做生意,您不會擔心嗎?

   話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開口說話嗎?別擔心,只要我們一本誠、正、信、實,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

   身體好時,多造一些福;環境允許時,要多結一些好緣,不要浪費時間,自然會過得很踏實。

  

  ⊙爲什麼常對自己感到無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應是聖化。反觀自性,相信我們有與菩薩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發揮真如本性。

  

  ⊙我未滿叁十歲,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齡婆婆,現在我獨撐丈夫遺下的事業,在現實逆境中,時常壓得透不過氣來,想遁入佛門,請問:“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書,多接近善知識,選擇自己要學的,去深入追求探訪,解行並重。如以清淨之心,愛子女、愛衆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學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間,如能互助互愛,有愛心、仁心、大恒心,才可漸近聖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聖迹——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于過去,人生道路很漫長,不要回首過去。往前看,向前走,把愛心奉獻給婆婆及幼女,雖然辛苦,然而如能熬過此關,必得滿堂的喝采和圓滿的功德。

  

  ⊙師父,我一向身體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體到頭來也是一堆廢物,若不好好用來成就道業,有什麼用?

  

  ⊙在偏向功利競爭的環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爲“刻意脫離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練”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顧好”,布施予人是愛心,但那僅是外圍的一個點;要能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是真“愛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心就不會爲功利、名譽的競爭而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顧好,看得失就會很平常,得時心持平靜,失去也不在意,保有這種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顧好的人,他能出汙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環境所牽動。

  

  ⊙我負責行政部門的工作,由于處事細心,要求較嚴謹,而被人家戲稱爲“管家婆”,實在不甘心。

   處理事務應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爲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夠做得你歡喜、他快樂。

   對于別人的議論,應該“用耳看,用眼聽”的細心體會,檢討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問心無愧則放下它,不去聽它。

  

  ⊙修行和修養有什麼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每個人的習氣不同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須要保持“歡喜心”,不要動不動就發怒。每個人都愛看溫和的笑臉,也都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所以要好好培養形象,隨時挂著慈悲的微笑,講話的態度要注意柔和善順。開口動舌無不是在教育,對自己、對子女、對周圍的人,都要隨時注意形態、聲音,我們的舉止行動都是由心在指揮,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歡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間常爲某些是非而爭執不休,怎麼辦?

   聽話要聽直接的話,好的撿起來,壞的丟掉。人生有多長?內心存放寶藏的空間有限,爲什麼不儲存好的東西?過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爲什麼人家都不能諒解我,還要時常罵我呢?

   其實碰到這些情況,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對,因爲人事的艱難,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對你的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粗石來磨,劍才會鋒利;一塊璞王也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毀謗,只要行正、心誠,任人怎麼去毀謗,反而更能升華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愛心、信心、寬大的心和人相處,使得人事圓滿。與朋友相交,能做到“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的人:無我不原諒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關系,接觸過各類宗教,感覺到某些宗教給人一股神聖而不可親近的凜然之感,如一堵高牆。

   宗教應像一座橋,把分隔的連結起來,而不是一堵牆,把連結的分隔開來。

  

  ⊙很多人對于現實生活,都感到很無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緣,凡事逆來順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學佛者應安處在逆境中,視爲增上緣、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機緣;若處于順緣中,就應及時精進,成就福慧良田。我們應信受因緣果報。

  

  ⊙什麼叫因果?

   因與果,本來就是連環在一起。一棵果樹必須先有因,才有這棵樹;樹長大結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斷循環。唯有截斷因,就不會産生果。

   其實,應該說是因緣果報;因爲有了“因”,欠缺“緣”,也不成“果”,沒有果就沒有“報”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氣,造諸口業,要如何改正?

   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來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來順受,對外來的唠叨也會認爲是關心的表示。應時時警惕自己,提防犯錯,不可事後再忏悔……談改正都已遲了一些。

  

  ⊙自從學佛以後,我整日什麼事都沒興趣做,只想專心念佛。起初先生還答應將努力賺錢,好讓我當慈濟的榮譽董事,現在卻不知何故變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誠,卻落到這後果,真是煩惱。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務都放著不做,這樣的念佛,不但佛陀覺得吵,公婆也被你惹得生氣,當然先生也不滿意。

   你要認真地將本分事做好,克盡爲人妻、爲人媳的職責,做得讓公婆、先生歡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現,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個人你都愛,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對一切所發生的事負責任,積極參與人生。

   這是見仁見智的想法,人生本來就應該有自我的信念。不過,人生很有趣,過于投入時,我執我慢就産生了,于是“自大”成爲人生最大的毛病,以爲世界沒有我不行,我能運轉世界,一切都應以我爲“最”。然而,自我擴大後,心量就被擠小,容納不下別人來侵占自己的地盤,這在佛教稱爲“我執、慢心”,就像有人過于負責任,爲顧好自己的地盤而變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屬……。極少數人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縮小自我,無礙地映入人們的瞳孔、埋藏在人們的心中,如此才能擁有人心,深植人緣,使自己處身在積極奮鬥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師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到各道場去小住、清修,爲什麼還是解不開苦悶的情緒?

   知識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無法圓融時會掙紮、苦悶,這是因爲明理而不實踐的緣故。你應該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舍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惱中!我

  

  ⊙我平常雜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來,怎麼辦?

   要一個人什麼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歸想,不要管它想什麼,只要…

《清淨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