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辨性品”。因爲“相”指體相,“性”指體性,內涵是一致的。
《辨相品》闡述了諸法的體相。諸法指宇宙間的一切法,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對于一切法的差別,中觀宗以二谛進行闡述,唯識宗則以叁性進行說明。唯識宗認爲,諸法不外乎叁性。第一爲遍計所執性,是凡夫顛倒認識呈現出來的錯覺境相,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第二爲依他起性,是賴耶海洋中隨緣生起的種種心識活動,其表現形態爲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其存在只是因緣的假相,是假有的,如夢幻泡影,但卻不可以認爲它沒有,否則會落入斷滅見。第叁爲圓成實性,是建立在如實認識依他起相的基礎上,即在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中不起能所執,當下現證的空性,爲真實有,且是最高的真實。
叁性中,實質上只有兩性是有,還有一性是沒有。既然是沒有,爲什麼還要開爲一性呢?因爲在凡夫的認識中,遍計所執性是有的,所以唯識宗才將遍計所執性列出來,然後進一步告訴大家,這是沒有的。如果不加以說明,怎麼知道它是沒有呢?因爲,遍計所執性是錯覺的顯現,這種境界實際並不存在,但在凡夫的認識中,又確確實實認爲它是存在的,這才使得有情不能認識世界的真相。
《辨相品》共二十二頌,主要講依他起和圓成實二相。因爲這二相是有的,所以列出來辨別討論。其中前十一頌講虛妄相,即依他起性;後十一頌講空相,也就是圓成實性。
初 歸 敬 頌
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及教我等師,當勤顯斯義。
學習一部論之前,要懷著感恩心,先禮敬叁寶、禮敬造論的作者。只有懷著感恩、恭敬之心,才能學好佛法,否則就不會有真實受用。《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中,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爲什麼要禮敬諸佛?是不是佛陀沒有我們禮敬就覺得難受呢?不是的。這是爲了讓我們更好地學習論典,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稽首”是頂禮、禮敬的意思。頂禮什麼人呢?頂禮“造此論”者。學習本論,首先要禮敬本論作者。“善逝”是佛陀十大名號之一。“體所生”,指佛子從佛法修學中成就法身慧命,將來方能繼承如來家業,這裏特指彌勒菩薩。“及教我等師”,世親菩薩又說,除彌勒菩薩以外,還有教我的老師無著菩薩,這是第二個要禮敬的對象。“當勤顯斯義”,禮敬之後,進一步勉勵自己努力弘揚《辨中邊論》。
甲一、總 標
此中最初安立論體。頌曰:
唯相障真實,及修諸對治。即此修分位,得果無上乘。
論曰:此論唯說如是七義。一相,二障,叁真實,四修諸對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無上乘。
這是本論的大綱,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總標綱宗的內容。
“論曰:此論唯說如是七義。”這部論說了如下七方面的內容。
“一相”,即第一《辨相品》;“二障”,即第二《辨障品》;“叁真實”,即第叁《辨真實品》;“四修諸對治”,即第四《辨修對治品》;“五即此修分位”,即第五《辨修分位品》;“六得果”,即第六《辨得果品》;“七無上乘”,即第七《辨無上乘品》。本論共由此七部分組成。
《辨相品》依叁性說明諸法體相,說明虛妄唯識相的依他起性及真實的空性。《辨障品》的障爲障礙,辨明修道過程中種種障礙差別,有總障、別障,如叁乘總障、修行次第障、覺分障、十度障等,是修學佛法過程中所應斷除的煩惱及所知障。《辨真實品》依叁性顯示諸法真實,是修學佛法所應通達的。《辨修對治品》主要內容是修習叁十七道品,由此契入空性,對治煩惱。《辨修分位品》、《辨得果品》闡述修行要經曆的過程和結果。《辨無上乘品》從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等叁方面顯示大乘法門的殊勝。
唐譯本根據七義分說七品,但梵藏本只有五品,合對治、分位、得果爲一品。
甲二、虛 妄 分 別 相
乙一、有無中道相
今于此中先辨其相。頌曰: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于此二都無者,謂即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謂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
這是辨“虛妄分別相”中第一部分的內容,標題爲“有無中道相”,辨明中道是什麼。中觀學派依二谛來說明中道,唯識宗則是依據叁性來說明中道。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虛妄分別指的是妄識。有情的認識具有虛妄分別的特征,而物質是沒有虛妄分別的。唯識宗所講的八識,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這些識都是妄識。
印順導師把大乘佛教歸納爲叁大體系: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和真常唯心系。唯識宗屬于虛妄唯識系,因爲唯識宗重點談妄識,虛妄分別就是妄識的特征。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說,妄識是否包括色法?是否包括相分?當識的活動展開之後,妄識以怎樣的形態出現?當識活動時,以見分和相分的形式出現。既然妄識包括見分和相分,當然也就包括色法。所以,唯識宗講妄識時,同時也包含了色法。《百法明門論》說:“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二所現影”,指色法是心和心所兩者顯現的。既然是心和心所顯現的,也就沒有離開心。所以在《攝大乘論·所知相分》中,把依他起的現象都叫做識,包括心法和色法、相分和見分,並以十一種識加以說明。
“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虛妄分別的妄識是有還是沒有呢?本論告訴我們,“虛妄分別有”,也就是說,妄識作爲緣起現象是有的。妄識的有又是如何表現的呢?當妄識活動時,以見分和相分兩種形態出現。見分是似能取,相分似所取。這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是有的。
“于此二都無者,謂即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虛妄分別的妄識展開活動之後,顯現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在沒有介入主觀意識的情況下,依他起的見分、相分是有的。一旦凡夫的主觀意識參與分別之後,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就變成我法二執。在見分上産生我執,在相分上産生法執。“我”究竟有沒有呢?事實上,主宰、常恒、不變的生命主體“我”是不存在的。而我們在依他起相上所産生的實在感,及種種分別的遍計所執相,客觀上也是沒有的。所以說,“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此處的“空”,非一般所說的“空”,而是指“空性”。學習唯識宗,對“空”和“空性”的概念要分清楚。在唯識宗裏,一般說到“空”的時候,就是指沒有,不同于中觀宗所說的“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而唯識宗認爲:有就是有,空就是空;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斷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才能成就菩提。當然,在唯識宗的典籍中,也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說法,但它的解釋和中觀完全不同。
“此中唯有空。”這個“空”是“空性”的簡稱,不是指“空”。“空”是什麼也沒有,而“空性”正相反,“空性”是有,是勝義有。如何去認識“空性”?需要透過依他起的虛妄分別現象去認識。所以,“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在認識虛妄分別時,一旦不起所取的法執和能取的我執,空性就能現量證得。所以,“空性”要透過依他起的虛妄分別的現象去認識。
“于彼亦有此者。”彼,指空性;此,指虛妄分別相。虛妄分別相和空性的關系如何呢?“謂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空性沒有離開虛妄分別相,透過虛妄分別相能夠認識空性。能不能說虛妄分別相就是空性,或空性就是虛妄分別相呢?不能。因爲空性的本質是清淨的,而虛妄分別相則是染汙的。所以,只能說虛妄分別相和空性的關系不一不異。如果說空性就是虛妄分別相,這不對;如果說空性和虛妄分別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也不對。在《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中,對空性和虛妄分別相不一不異的關系分析得非常清楚。
“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真實義品》中,對空有的問題闡述得很詳盡,比《辨中邊論》更清晰。大家將來有機會學一學《真實義品》,可以對唯識宗的空有問題有進一步的認識。它告訴我們,怎樣從唯識的角度去認識空和有,並幫助我們區分中觀和唯識對空有的不同看法。
中觀說空有的關系,“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空不能離開有,有不能離開空,是爲空有不二。那麼,唯識是怎麼說的呢?“若于此非有”,如果某種現象在事實上沒有,如龜毛兔角,一絲一毫也不存在,“由彼觀爲空”,所以說它是空的。可見,唯識的空不是即有即空。空指的是沒有,因爲它沒有,所以說是空。如果它有,就不可以說它是空。
“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如果這種現象是存在的,應該“如實知爲有”。事實上存在的,就應該認爲它有。也就是說,事實上是沒有的,就說它沒有;如果事實上是存在的,就應該承認它有。
“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如果是這樣的話,才能正確認識諸法空相。空相就是空性,也就是諸法的真實相。這就是說,中道的認識應當建立在如實見的基礎上。
複次頌曰: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論曰: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虛妄分別名有爲,二取空性名無爲。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無故者,謂…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