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绪论
一、作者
二、翻译和注释
三、本论的组织和结构
四、解释题
辩相品第一
初归敬颂
甲一、总标
甲二、虚妄分别相
乙一、有无中道相
乙二、自相
乙三、摄相
乙四、入无相方便
乙五、差别异门相
乙六、生起相
乙七、杂染相
甲三、空相
总标
乙一、空性者何
乙二、空性异名
乙三、空性差别
乙四、十六空
乙五、空性差别的成立
辩障品第二
甲一、五障
甲二、九结障
甲三、修行次第障
乙一、三十障
乙二、十种净法
乙三、依净法辩三十障
乙四、引《对法》说
乙五、十种净法安立次第
甲四、觉分障
甲五、十度障
甲六、十地障
甲七、略说二障
甲八、结说
辩真实品第三
甲一、总标
甲二、根本真实
甲三、相真实
甲四、无颠倒真实
甲五、因果真实
甲六、粗细真实
甲七、极成真实
甲八、净所行真实
甲九、五法真实
甲十、差别真实
甲十一、善巧真实
乙一、十种我见
乙二、蕴善巧
乙三、界善巧
乙四、处善巧
乙五、缘起善巧
乙六、处非处善巧
乙七、根善巧
乙八、世善巧
乙九、谛善巧
乙十、乘善巧
乙十一、有为无为善巧
甲十二、结说
辩修对治品第四
甲一、四念住
甲二、四正断
甲三、四神足
甲四、五根
甲五、五力
甲六、七觉支
甲七、八正道
甲八、三乘修治差别
甲九、结说
辨修分位品第五
甲一、三乘修证位次
甲二、略为三位
甲三、依位说人
甲四、结说
辨得果品第六
甲一、总说五果
甲二、余果十种
甲三、结说
辨无上乘品第七
甲一、总标
甲二、正行无上
乙一、最胜正行
乙二、作意正行
乙三、随法正行
乙四、离二边正行
乙五、六、差别无差别正行
甲三、所缘无上
甲四、修证无上
甲五、结颂
《辨中边论》探微·前言
序
《真理与谬论》一书是我为闽南佛学院学生讲授《辨中边论》的讲记,也算是我多年从事唯识教学的一个副产品。
自1984年从中国佛学院毕业以来,我一直在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开设唯识课程,先后讲过《解深密经》、《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百法明门论》及《辨中边论》等经论。在近二十年的唯识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收获很大。因为这个因缘,我才能深入学习这些殊胜的典籍,并由此对凡夫心及依此显现的虚妄世界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正确认识人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辨中边论》是弥勒菩萨传世的重要论典之一,也是唯识宗重要的依据论典。弥勒菩萨乃唯识宗初祖,所著《瑜伽师地论》被唯识宗尊为“本论”。唯识宗的依据典籍为“一本十支”,“本”便是《瑜伽师地论》,其余十支皆为“本论”部分内容的延伸。《辨中边论》虽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仅次于“本论”。
从《辨中边论》的名称,便能了解此论的宗旨。辨为辨析,中是中道,边是边见。也就是说,本论是帮助我们认识:何为中道,何为边见。正如欧阳竟无居士在《瑜伽师地论·叙》中所言:“《辨中边论》者,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这使我想到另一部阐述中道的论典,即中观学派所尊崇的《中论》。该论同样以显示中道实相为宗,并以“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著名偈颂,对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观作了高度概括。而《辨中边论》的开篇,亦以“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此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的偈颂,明确揭示了本论宗旨及如何认识中道实相。所不同者,中观学派是依二谛设教,而瑜伽学派是依三性设教。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道?认识中道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要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了解佛法对于人生的作用是什么。概括地说,其作用正在于解决有情生命的问题。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有情生命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认识存在严重错误,二是生命存在重大缺陷。认识中的不足便是“无明”,因不明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从而引发种种邪见乃至烦恼执著,并进一步导致生命的缺陷。
中道代表着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认识。唯有从认识上着手改变,才能打破我们生命中的无明。佛教中任何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都必须确立自宗的中道见。在小乘佛教中,有部有有部的中道见,经部有经部的中道见;在大乘佛教中,唯识学派有唯识的中道见,中观学派有中观的中道见,乃至天台、华严各宗,也都有各自的中道见。
我们对任何一个宗派的学习,首先必须通过闻思获得中道见。拥有正见之后,才有能力去判断正与邪,才有能力去解读一切经教,才懂得如何着手修行,也才有能力认识人生。拥有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学佛要摆脱的是什么,要通达的又是什么。如果没有闻思的中道见作为修行指导,所谓修行无异是盲目的,结果难以想象。
在多年探讨教理的过程中,我觉得唯识的中道见对于我们认识人生、指导修行具有独到之处。唯识学派以妄识作为有情生命的立足点,并以此解释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脱。和如来藏系统的经论相比,对于唯心所现这一问题的阐述,更贴近于现实人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因为我们现有的心就是妄心,充分了解妄心的活动规律,才有可能摆脱其作用和影响。而如来藏的真心、佛性说,虽能为我们提供成佛的信心和依据,但一般人却难以触及。
对于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中观学派依二谛展开阐述,唯识学派则依三性进行说明。二谛者,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将世界分为两个层面。世俗谛,是凡夫认识中依缘而起的现象世界;胜义谛,是圣贤了知缘起无自性空并摆脱自性见后所通达的真实相。三性者,即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与二谛教法的不同在于,三性将介入意识活动后呈现在认识上的错觉影像和事实真相作了区分。因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绝不是单纯的客观事实。在一切认识的境界中,必然介入我们的认识作用。三性的教法使我们了解到,我们对世界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事实上,认识世界的真相也并非不可能,关键是摆脱我们的错误认识。
三性的中道实相观是依有无而显,如实认识三性的有无,远离增益(常见)及损减(断见)二边之见,才能契入中道实相。在本论的七品中,反复通过三性来辨析中道实相的真理。《辨相品》对三性作了系统的分析,详细说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的种种差别及特征。《辨真实义品》则依三性说明,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乃至闻思的经教都存在三个不同层面。而在《辨无上乘品》中,“无颠倒转变”是将三性的认识导归于修行,成为心行上无颠倒的见,并依正见的力量契入空性,消除执著烦恼。《离二边正行》则举出种种二边之行,以此显示中道实相的正见。
作为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的论典,《辨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等论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建立在声闻解脱道的基础上。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完整叙述了三乘行者的修证次第,不似一般大乘经论那样只谈大乘的境行果。而在本论《辨修对治品》、《辨修分位品》、《辨得果品》中,也将解脱道与菩萨道结合起来,说明修行的内容、过程、结果。其次,是显示大乘菩萨道更为殊胜。如《摄大乘论》依《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中所说的十种殊胜为纲领,说明大乘殊胜于小乘。而本论则在“辨无上乘品”中,通过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来显示大乘的无上殊胜。
《辨中边论》的讲授前后历时一年,根据留下的录音带看,实际授课时间只有二十三次。课程结束后能留下这部讲记,是件值得欣慰的事。这些功德应该回向给听课的女众同学,没有她们虔诚的闻法热情,恐怕这门课我不会讲得这么有灵感。如果她们没有录音,讲过也就结束了。由宏演、义慧、戒净、修明、宏传、涵伟、佛慈记录,宏演整理,才有了《辨中边论》的记录稿,这种发心是很难得的。《辨中边论》讲记整理出来后,为了第六届同学在毕业离校前拿到这本书,在书稿尚未修订完善的情况下,就作为纪念品少量印出。一晃五六年过去,当年印刷的那批书早已送完。其间,有不少同学因学习需要向我索要本书,所以我也有心将本书修订出版,为大家学习唯识提供参考。
去年,戒幢佛学研究所计划编辑“戒幢佛学论丛”,《真理与谬论》即作为“丛书”的第一本,因而本书的完善工作也就提上了日程。在这一过程中,李尚全居士和演如师先后做过文字校对,中国社科院周贵华博士及西园寺净慧师也指出了文稿中的一些不严谨之处,宗慧居士则综合各种意见对文稿做了最后的加工。我非常感谢大家为本书付出的努力。
济 群
2004年元旦于五老峰阿兰若
2007年11月修订版
辨 相 品 第 一
“相”即体相。在佛法里,除了“相”的概念,还有“性”的概念,两个概念大家要分辨清楚。通常来说,“相”指现象,“性”指体性、本质,两者是不同的。如《大乘起信论》中讲体、相、用三大,体指体性,相指现象,用指作用。那么,唯识典籍中所讲的唯识相、唯识性的相和性是否一样呢?也不一样。唯识性,指真如、法性,属于无为法;唯识相是妄识依他起的现象,属于有为法。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唯识宗所说的相和性,其概念又是相通的,如三相也称为三性。所以,这里所说的《辨相品》,亦可称为“…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