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緒論
一、作者
二、翻譯和注釋
叁、本論的組織和結構
四、解釋題
辯相品第一
初歸敬頌
甲一、總標
甲二、虛妄分別相
乙一、有無中道相
乙二、自相
乙叁、攝相
乙四、入無相方便
乙五、差別異門相
乙六、生起相
乙七、雜染相
甲叁、空相
總標
乙一、空性者何
乙二、空性異名
乙叁、空性差別
乙四、十六空
乙五、空性差別的成立
辯障品第二
甲一、五障
甲二、九結障
甲叁、修行次第障
乙一、叁十障
乙二、十種淨法
乙叁、依淨法辯叁十障
乙四、引《對法》說
乙五、十種淨法安立次第
甲四、覺分障
甲五、十度障
甲六、十地障
甲七、略說二障
甲八、結說
辯真實品第叁
甲一、總標
甲二、根本真實
甲叁、相真實
甲四、無顛倒真實
甲五、因果真實
甲六、粗細真實
甲七、極成真實
甲八、淨所行真實
甲九、五法真實
甲十、差別真實
甲十一、善巧真實
乙一、十種我見
乙二、蘊善巧
乙叁、界善巧
乙四、處善巧
乙五、緣起善巧
乙六、處非處善巧
乙七、根善巧
乙八、世善巧
乙九、谛善巧
乙十、乘善巧
乙十一、有爲無爲善巧
甲十二、結說
辯修對治品第四
甲一、四念住
甲二、四正斷
甲叁、四神足
甲四、五根
甲五、五力
甲六、七覺支
甲七、八正道
甲八、叁乘修治差別
甲九、結說
辨修分位品第五
甲一、叁乘修證位次
甲二、略爲叁位
甲叁、依位說人
甲四、結說
辨得果品第六
甲一、總說五果
甲二、余果十種
甲叁、結說
辨無上乘品第七
甲一、總標
甲二、正行無上
乙一、最勝正行
乙二、作意正行
乙叁、隨法正行
乙四、離二邊正行
乙五、六、差別無差別正行
甲叁、所緣無上
甲四、修證無上
甲五、結頌
《辨中邊論》探微·前言
序
《真理與謬論》一書是我爲閩南佛學院學生講授《辨中邊論》的講記,也算是我多年從事唯識教學的一個副産品。
自1984年從中國佛學院畢業以來,我一直在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開設唯識課程,先後講過《解深密經》、《攝大乘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百法明門論》及《辨中邊論》等經論。在近二十年的唯識教學過程中,感覺自己收獲很大。因爲這個因緣,我才能深入學習這些殊勝的典籍,並由此對凡夫心及依此顯現的虛妄世界有較爲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爲我正確認識人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辨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彌勒菩薩乃唯識宗初祖,所著《瑜伽師地論》被唯識宗尊爲“本論”。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爲“一本十支”,“本”便是《瑜伽師地論》,其余十支皆爲“本論”部分內容的延伸。《辨中邊論》雖爲“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于“本論”。
從《辨中邊論》的名稱,便能了解此論的宗旨。辨爲辨析,中是中道,邊是邊見。也就是說,本論是幫助我們認識:何爲中道,何爲邊見。正如歐陽竟無居士在《瑜伽師地論·敘》中所言:“《辨中邊論》者,敘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爲宗。”這使我想到另一部闡述中道的論典,即中觀學派所尊崇的《中論》。該論同樣以顯示中道實相爲宗,並以“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的著名偈頌,對中觀學派的中道實相觀作了高度概括。而《辨中邊論》的開篇,亦以“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此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的偈頌,明確揭示了本論宗旨及如何認識中道實相。所不同者,中觀學派是依二谛設教,而瑜伽學派是依叁性設教。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道?認識中道和我們的人生有什麼關系?要明白這些道理,首先要了解佛法對于人生的作用是什麼。概括地說,其作用正在于解決有情生命的問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有情生命存在兩個重大問題:一是認識存在嚴重錯誤,二是生命存在重大缺陷。認識中的不足便是“無明”,因不明人生和世界的真相,從而引發種種邪見乃至煩惱執著,並進一步導致生命的缺陷。
中道代表著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在小乘佛教中,有部有有部的中道見,經部有經部的中道見;在大乘佛教中,唯識學派有唯識的中道見,中觀學派有中觀的中道見,乃至天臺、華嚴各宗,也都有各自的中道見。
我們對任何一個宗派的學習,首先必須通過聞思獲得中道見。擁有正見之後,才有能力去判斷正與邪,才有能力去解讀一切經教,才懂得如何著手修行,也才有能力認識人生。擁有正見之後,我們才知道學佛要擺脫的是什麼,要通達的又是什麼。如果沒有聞思的中道見作爲修行指導,所謂修行無異是盲目的,結果難以想象。
在多年探討教理的過程中,我覺得唯識的中道見對于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唯識學派以妄識作爲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和如來藏系統的經論相比,對于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于現實人生,更易爲人們所理解。因爲我們現有的心就是妄心,充分了解妄心的活動規律,才有可能擺脫其作用和影響。而如來藏的真心、佛性說,雖能爲我們提供成佛的信心和依據,但一般人卻難以觸及。
對于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中觀學派依二谛展開闡述,唯識學派則依叁性進行說明。二谛者,一是世俗谛,二是勝義谛,將世界分爲兩個層面。世俗谛,是凡夫認識中依緣而起的現象世界;勝義谛,是聖賢了知緣起無自性空並擺脫自性見後所通達的真實相。叁性者,即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與二谛教法的不同在于,叁性將介入意識活動後呈現在認識上的錯覺影像和事實真相作了區分。因爲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絕不是單純的客觀事實。在一切認識的境界中,必然介入我們的認識作用。叁性的教法使我們了解到,我們對世界産生錯誤認識的根源究竟在哪裏。事實上,認識世界的真相也並非不可能,關鍵是擺脫我們的錯誤認識。
叁性的中道實相觀是依有無而顯,如實認識叁性的有無,遠離增益(常見)及損減(斷見)二邊之見,才能契入中道實相。在本論的七品中,反複通過叁性來辨析中道實相的真理。《辨相品》對叁性作了系統的分析,詳細說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的種種差別及特征。《辨真實義品》則依叁性說明,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乃至聞思的經教都存在叁個不同層面。而在《辨無上乘品》中,“無顛倒轉變”是將叁性的認識導歸于修行,成爲心行上無顛倒的見,並依正見的力量契入空性,消除執著煩惱。《離二邊正行》則舉出種種二邊之行,以此顯示中道實相的正見。
作爲大乘佛教瑜伽學派的論典,《辨中邊論》和《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等論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建立在聲聞解脫道的基礎上。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完整敘述了叁乘行者的修證次第,不似一般大乘經論那樣只談大乘的境行果。而在本論《辨修對治品》、《辨修分位品》、《辨得果品》中,也將解脫道與菩薩道結合起來,說明修行的內容、過程、結果。其次,是顯示大乘菩薩道更爲殊勝。如《攝大乘論》依《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中所說的十種殊勝爲綱領,說明大乘殊勝于小乘。而本論則在“辨無上乘品”中,通過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來顯示大乘的無上殊勝。
《辨中邊論》的講授前後曆時一年,根據留下的錄音帶看,實際授課時間只有二十叁次。課程結束後能留下這部講記,是件值得欣慰的事。這些功德應該回向給聽課的女衆同學,沒有她們虔誠的聞法熱情,恐怕這門課我不會講得這麼有靈感。如果她們沒有錄音,講過也就結束了。由宏演、義慧、戒淨、修明、宏傳、涵偉、佛慈記錄,宏演整理,才有了《辨中邊論》的記錄稿,這種發心是很難得的。《辨中邊論》講記整理出來後,爲了第六屆同學在畢業離校前拿到這本書,在書稿尚未修訂完善的情況下,就作爲紀念品少量印出。一晃五六年過去,當年印刷的那批書早已送完。其間,有不少同學因學習需要向我索要本書,所以我也有心將本書修訂出版,爲大家學習唯識提供參考。
去年,戒幢佛學研究所計劃編輯“戒幢佛學論叢”,《真理與謬論》即作爲“叢書”的第一本,因而本書的完善工作也就提上了日程。在這一過程中,李尚全居士和演如師先後做過文字校對,中國社科院周貴華博士及西園寺淨慧師也指出了文稿中的一些不嚴謹之處,宗慧居士則綜合各種意見對文稿做了最後的加工。我非常感謝大家爲本書付出的努力。
濟 群
2004年元旦于五老峰阿蘭若
2007年11月修訂版
辨 相 品 第 一
“相”即體相。在佛法裏,除了“相”的概念,還有“性”的概念,兩個概念大家要分辨清楚。通常來說,“相”指現象,“性”指體性、本質,兩者是不同的。如《大乘起信論》中講體、相、用叁大,體指體性,相指現象,用指作用。那麼,唯識典籍中所講的唯識相、唯識性的相和性是否一樣呢?也不一樣。唯識性,指真如、法性,屬于無爲法;唯識相是妄識依他起的現象,屬于有爲法。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唯識宗所說的相和性,其概念又是相通的,如叁相也稱爲叁性。所以,這裏所說的《辨相品》,亦可稱爲“…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