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34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只說“桌”,它的意義就不完整。名和句都是依文而産生。

  中文有中文的特點,外文有外文的特點。比如中國文字,每個文字的製造和使用都有它的規則,我們可以通過六書,即象形、形聲、會意、指事、轉注、假借來認識中國文字。其實學習英文也是一樣,一方面要注意語法,它是詞、句的組合規則,使我們了解一個句子的結構。另一方面是背單詞,每個單詞也有它的特殊結構,有它的規律性。西方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事都講規律,所以西方人有一種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就是一切重視規律,掌握了英文的結構和規律,背起單詞來就容易得多。然後,詞和詞相組合形成句子。理解文字的結構和規律,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字內涵。這種規律就是相應,而不符合這種規律就是不相應。所以說它是沒有間斷的,這是一個特點。還有一個是要按次第宣唱,前後次序不能顛倒。反過來說,如果有間斷或是次第顛倒,就不能構成文字。這也是相應。

  什麼叫串習呢?“共許此名唯目此事,展轉憶念名爲串習。”大衆公認的習慣就是串習,這點很重要。所以,文字除了規律以外,還必須是大衆公認的習慣。人爲什麼叫人?爲什麼不叫豬呢?這就是約定俗成。所以,大家都知道人是人而不是豬。假如祖先把人叫做豬,把豬叫做人,那麼今天大家都會覺得人是豬而不是人。如果有人說你是人,你會認爲這家夥在罵你,這還了得!因爲大家公認把人叫豬而不叫人,他現在叫你人,那不是在罵你嗎?這是房子,不能叫它桌子,因爲大家公認它是房子,這也是一種習慣。爲什麼叫房子而不叫做桌子呢?這有什麼道理?當然,中國文字是按象形的規律來立名的,也可能在這種規律之外另有其他原因。還有一點,必須是大家公認的,也就是名言共許。大家都認爲是這樣,這個就是這個,那個就是那個。

  “但由此二成有義文,與此相違文成無義。”認識文字應當從相應和串習兩個方面下手,因爲有這兩個原因,所以文字才成爲有內容和意義的文字。如果跟這兩個原則相反,那麼所構成的就是沒有內容和意義的文字。“如實知見此二文者,應知是名于文無倒。”如果能正確認識這兩點,就等于正確認識文字是怎麼回事,也就說明你對文字沒有顛倒。

  丁二、義無倒

  于義無倒其相雲何?頌曰:

  似二性顯現,如現實非有,知離有非有,是于義無倒。

  論曰:似二性顯現者,謂似所取能取性現,亂識似彼行相生故。如現實非有者,謂如所顯現實,不如是有。離有者,謂此義所取能取性非有故。離非有者,謂彼亂識現似有故。如實知見此中義者,應知是名于義無倒。

  義無倒指如實認識依他起的事相。關于依他起的事相,學習《辨相品》時就有詳細說明。但論主慈悲,在此又做進一步的確認。

  “論曰:似二性顯現者,謂似所取能取性現,亂識似彼行相生故。”似二性顯現的,是從依他起相而言。依他起相的根本就是亂識,也就是妄識。依他起相建立在妄識的基礎上,當妄識現行時“似所取能取性現”,是說妄識活動時自然呈現出見分、相分,見分似能取,相分似所取。

  “如現實非有者,謂如所顯現,實不如是有。”非有指什麼?在依他起相上所顯現的見分和相分,有情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見分雖然似能取,相分雖然似所取,但只是相似,並沒有實在性。而有情卻將其視爲實在的,以爲有實實在在的能取、所取,于是見分、相分就上升到了能執和所執。于能執的妄識上作種種遍計,于所執的妄境中計種種差別相。事實上,這些妄執的境界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實在,是沒有的。

  如何正確認識依他起的事相呢?應離開有和非有二邊。

  “離有者,謂此義所取能取性非有故。”如何離有?就要知道我們在所取能取上産生的自性見和實在感是錯誤的,只是錯覺的結果,客觀上根本不存在。我們唯有認識到意識所賦予的能取所取性爲非有,才能遠離在依他起相上增益的常見。

  “離非有者,謂彼亂識現似有故。”對于依他起相的認識,我們還要遠離非有,即斷見。如果認爲依他起相根本不存在,什麼都沒有,又落入了斷見,也是不對的。因爲妄識所顯現的因緣假相是有的,不可否定。如果否定妄識的存在,也就否定輪回、解脫了。

  “如實知見此中義者,應知是名于義無倒。”如實認識依他起相,既不是實在有,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就是對依他起相的正確認識。

  丁叁、作意無倒

  于作意無倒者,頌曰:

  于作意無倒,知彼言熏習,言作意彼依,現似二因故。

  論曰:所取、能取言所熏習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別所依,是能現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戲論想之所熏習名言作意。如實知見此作意者,應知是于作意無倒。

  作意是妄識對所緣境界的了別作用。妄識能否正確作用于所緣境界呢?就凡夫而言,通常是不能正確認識的。妄識了別境界時是顛倒的,不能“作意無倒”,由此滋生生命中無盡的過患。這部分內容告訴我們,如何才能“作意無倒”。

  “論曰:所取、能取言所熏習名言作意。”所取、能取指的是依他起的現象。依他起的妄識顯現時,以似能取和似所取的形態出現。依他起的似能取、似所取相,一旦介入意識活動之後,就成了能執和所執,並熏習名言作意的種子。

  “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別所依,是能現似二取因故。”這裏,進一步告訴我們名言作意種子和二取相的關系。名言作意種子雖是能、所取在活動過程中熏習留下的,是結果,同時又作爲能、所取生起的因。因名言作意種子中具有似能取、似所取的特征,所以顯現似能取、似所取的依他起相。

  “由此作意是戲論想之所熏習名言作意。如實知見此作意者,應知是于作意無倒。”作意從“戲論想之所熏習”而來。如果能正確地認識作意,就是“作意無倒”。

  丁四、不動無倒

  于不動無倒者,頌曰:

  于不動無倒,謂知義非有,非無如幻等,有無不動故。

  論曰:前說諸義離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無故。謂如幻作諸象馬等,彼非實有象馬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諸象馬等而顯現故。如是諸義無如現似所取、能取,定實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所取、能取而顯現故。等聲顯示陽焰、夢境及水月等,如應當知。以能谛觀義如幻等,于有無品心不動散。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于不動無倒。

  不動指心不爲妄境所動。如何才能做到心不爲妄境所動呢?這就需要有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達到不動。如果能做到不動,那就是沒有顛倒。如果心爲境所動,就會有顛倒。

  “論曰:前說諸義離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無故。”不動無倒主要建立在對諸義的認識上。義是依他起的事相,對依他起事相的認識要遠離有和非有,如遠離夢幻一樣。印度人很善于製造各種各樣的幻術、魔術之類。《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中說,幻師在十字街頭,堆集了一大堆木材、稻草,然後變幻出很多象、馬等,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幻師所變化出來的東西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沒有。那麼,到底有還是沒有呢?

  “謂如幻作諸象馬等,彼非實有象馬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諸象馬等而顯現故。”幻師所幻化的象馬等不是實在的有,也不是完全沒有,而是亂識所顯現的各種現象。這個世界是虛妄的世界,是衆生打妄想打出來的。現在的世界爲什麼比以前更繁榮昌盛、更豐富多彩?就是因爲現在的人妄想特別多,思想特別複雜,也更富有創造力。以前的人心地單純,思想簡單,修行容易成就。今天的人妄想特別多,思想特別複雜,修行也特別不容易有成就。

  “如是諸義無如現似所取、能取,定實有性。”前面舉的是比喻,幻師所幻現的象、馬不是實有,不是全無。依他起相所顯現出來的似所取和似能取,也不是實在的,和我們感覺所呈現出來的是不一樣的。因爲我們的感覺是有問題的,就像帶著變色眼鏡,看到的根本就不是世界的真相。

  “亦非全無,亂識似彼所取、能取而顯現故。”但是依他起相也不是沒有。因爲當亂識——也就是妄識生起的時候,就會顯現出見分和相分。見分爲能取,相分爲所取。所以,顯現出的似能取和似所取,見分和相分,不能說它完全沒有。

  “等聲顯示陽焰、夢境及水月等,如應當知。”“等”指前面所講的“非無如幻等”,“如幻”是個比喻。其實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比如陽焰、夢境及水月等。“陽焰”指太陽照在地面的反射就像湖泊一樣,鹿以爲有水可以解渴,其實卻不是那麼回事。“夢境”指夢中的境界,“水月”指水中的月影。這幾種境界不能說它是實在的有,也不能說它是完全的無。比如昨天晚上做了夢,醒來以後,夢中的境界固然是沒有,但夢中的感受卻是實實在在的有。《唯識二十頌》中,反駁外道關于唯識的道理時,也引夢境作爲比喻。《般若經》中,關于有爲法、緣起法的比喻更多,除了這六種比喻外,還有如鏡中花、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等等。這些說明和唯識宗的說明有相似之處,同樣把依他起看成是夢幻泡影。

  《金剛經》也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從這些比喻,我們就可以知道怎樣看待依他起相。

  “以能谛觀義如幻等,于有無品心不動散。”能如實看到依他起相的虛妄幻化時,心念就不會被妄相所動,不會七上八下、顛倒夢想。世人之所以心隨境轉,之所以爲八風所動,之所以因爲環境變化而帶來很多痛苦,原因就是他們把現實的一切看得太實在了,執著得太深,太在乎了。所以他們的痛苦才會很深。如果能隨時看做夢幻泡影,對什麼都不在乎,還會痛苦嗎?一旦超脫出來,就能活得灑脫自在。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認識,開闊自己的心胸,才是修行的關鍵。如果不能把這些關鍵提升,整天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