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一義。
“二總略義,如契經言,如是一切略爲一聚。”第二總略義。把所有的色法綜合在一起,簡單歸納爲一種,就叫總略義。如契經中說,一切色蘊所包含的內容很廣,物質現象很多,比如桌子、房子、錄音機、茶杯、人,乃至山河大地,宇宙間所有的一切物質現象,把它們總的歸納起來就稱爲色蘊。
“叁分段義,如契經言,說名色蘊等,各別安立色等相故。”分段即分爲一段一段。佛教把世間萬法按各自的特質分門別類,歸納出不同的種類。物質性的統稱爲色蘊,感受性的統統稱爲受蘊。按照不同的特色,還分爲想蘊、行蘊、識蘊等。
“由斯聚義蘊義得成,又見世間聚義名蘊。”蘊是什麼意思呢?蘊就是聚集義,把類似的東西聚集在一起,就稱爲“蘊”。所以蘊不是單一的,它包括的內容多種多樣。雖說蘊只有五種,稱爲“五蘊”,可它已經把宇宙人生的種種現象,從物質現象到精神現象,統統包攬無遺。世間沒有一種法在五蘊之外,因爲世間一切現象雖然很多,但不外乎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包括在色蘊的範圍內,精神現象則包括在受、想、行、識的範圍內。
解釋五蘊的意義是什麼呢?用叁性觀察五蘊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前面所說的十種我見,是因爲有情衆生在不了解五蘊的情況下所起的我見。我見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什麼?是執一性。有情把自己的生命體執爲恒常、不變、單一的自我。五蘊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有情的生命體由衆多因緣和合而成,並不是單一的。世間並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自我,認識到這個道理之後,就能破除我見。所以,蘊善巧的意義就在于破除我見,破除執一性。
乙叁、界善巧
已說蘊義,界義雲何?頌曰:
能所取彼取,種子義名界。
論曰:能取種子義,謂眼等六內界。所取種子義,謂色等六外界。彼取種子義,謂眼識等六識界。
界的內容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能取,六塵是所取,六識是彼取。能取指能夠認識的六根,所認識的是六塵,能對六根、六塵進行總分別的是六識。
“種子義名界。”界是種子的意思,種子就是因,是十八界生起之因。所謂十八界,是把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分爲十八種類型。在佛教經典中,界還有其他的解釋方法。如《俱舍論》說,界是種族義。本論中所說的界則是種子的意思,也就是因義。
“論曰:能取種子義,謂眼等六內界。”能取的種子指眼等六內界,即六根。“所取種子義,謂色等六外界。”所取的種子,指色等六外界,也就是指六塵。“彼取種子義,謂眼識等六識界。”彼取的種子,指眼識等六識。宇宙間的一切法不外乎十八界,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屬于生理方面,六塵屬于物理方面,六識屬于心理方面。宇宙間的一切法雖然很多,但不外乎生理、物理、心理叁方面。
十八界是怎麼産生的呢?每一法的産生都有它們生起的種子。六根有六根的種子,六塵有六塵的種子,六識有六識的種子。這些種子依因待緣,生起現行,才能産生十八界的現象。如果不了解緣起的道理,就會執著有因性,認爲宇宙間有第一因。什麼是第一因?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有印度的婆羅門教等,都認爲宇宙中有一個主宰神,能創造並主宰世界。西方哲學史上,唯心論者以心爲第一因,唯物論者以物質爲第一因。古今中外宗教家所說的宇宙間唯一的主宰神和哲學家所認爲的世界本原,就是第一因。但佛法認爲世界是緣起的,緣生緣滅,其中並沒有第一因。
了解十八界的道理主要是爲了破除第一因。佛法與哲學之區別也在這裏。學者們研究佛法,往往用哲學概念給佛法套上什麼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等。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爲佛法根本不講第一因。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必須是固定不變的心;唯物主義的物質,必須是固定不變的物質。但佛法不認爲有這樣一個固定不變的心,也不認爲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物質可以作爲萬物生起之因。佛法從緣起論看問題,不論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都是緣起的。唯識所說的八識也是緣起的。所以,十八界的意義在于破除執因性。
乙四、處善巧
已說界義,處義雲何?頌曰:
能受所了境,用門義名處。
論曰:此中能受受用門義,謂六內處。若所了境受用門義,是六外處。
十二處的內容是六根和六塵。六根是能受,能受用六塵境界。眼睛以色爲食,看到好看的顔色就感覺賞心悅目,看了又想看。耳朵以音聲爲食,聽到悅耳的聲音就感到身心舒暢,聽了還想聽。聽著那美妙的旋律心裏就舒服,連身體也健康了,似乎好聽的聲音營養豐富,而難聽的聲音就像劣質食品,聽了都感到惡心。此外,鼻子享受香氣,舌頭享受美味,身體享受舒適的環境,意念享受思惟,思考一些有益的問題,心裏就會感到很高興。相反,思考一些傷腦筋的事,就會感到難過。所以,能享受的是六根。
佛教認爲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即有情的生存要依靠食。平常人們所理解的食往往指飲食,其實佛教講的食有四種,分別是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就包括美食、美音聲和優雅的環境、精神的享受等。相反,不好的飲食和環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甚至威脅到一個人的生存。
什麼叫處?處是受用門義。處指處所,是門的意思。六根是對外界開放的六個窗口,也是一個人內心與外在環境相溝通的六個渠道。六根緣六塵,然後一切精神活動由此産生。如果少了一個門,比如說沒有眼根,就少了眼睛的對外窗口,由眼睛所引發的一切精神活動也就不能産生了。所以人對外界的認識主要取決于六根。六根不缺,才能比較完整地認識世界。如果少了一門,就是少了一個認識的渠道,也就比別人少了一個世界。比如盲人就比常人少了色彩的世界,聾人就比常人少了音聲的世界,鼻子不靈敏的人就少了香味的世界,沒有味覺的人永遠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好吃,就少了美味的世界。
“論曰:此中能受受用門義,謂六內處。若所了境受用門義,是六外處。”六根能受用外在的六塵境界,所以又稱爲十二處。能受用的是六內處,所了別的境界就是六外處。因爲不了解十二處的道理,有情衆生執著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受者在感受痛苦或快樂。事實上,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受者,有情苦樂的感受,是六根面對不同的六塵隨緣生起。處善巧就是爲了破除受者的這種執著。
乙五、緣起善巧
已說處義,緣起義雲何?頌曰:
緣起義于因,果用無增減。
論曰:于因果用,若無增益及無損減,是緣起義。應知此中增益因者,執行等有不平等因。損減因者,執彼無因。增益果者,執有我行等緣無明等生。損減果者,執無明等無行等果。增益用者,執無明等于生行等有別作用。損減用者,執無明等于生行等全無功能。若無如是叁增減執,應知彼于緣起善巧。
緣起的主要內容指十二因緣。應該怎樣正確地認識十二因緣?佛法告訴我們,應該對緣起的因、緣起的果、緣起的用,做到無增益執和無損減執。增益執就是增多,損減執就是減少。應如實認識事物不增不減,五個蘋果就是五個。如果認爲是六個,就是增益執;如果認爲是四個,就是損減執。認識到五個就是五個,才是中道的正確看法,是與事實相符合的看法。對于十二因緣也應該這樣去認識。
“論曰:于因果用,若無增益及無損減,是緣起義。”如果對緣起的因、緣起的果、緣起的用,不産生增益的執著,也不産生損減的執著,就是正確地認識緣起。
“應知此中增益因者,執行等有不平等因。”增益就是添油加醋,本來沒有,卻認爲有。比如本來沒有固定不變的第一性,如果執著有第一性,就是增益因。就如十二因緣中“行”的生起,並沒有一個獨存的主宰者在産生作用,而是因緣和合的。如果執著有個實在的主宰者,就屬于增益因。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因,也是一種錯誤的因。
“損減因者,執彼無因。”損減因,就是執著沒有因,一切都是偶然的。正確的認識必須遠離兩邊。執著有真實不變的自我和上帝,或哲學家所說的能生萬物的第一因,都屬于增益因。而像某些唯物論者那樣,認爲一切都是偶然的,就屬于損減因。
“增益果者,執有我行等緣無明等生。”增益果就是多出來的結果。諸法無我,但有情執著有一實在的我,從無明生起。其實,無明緣行,這是一種緣起的過程。
“損減果者,執無明等無行等果。”損減果,執著無明等沒有行等果。無明緣行,因果的規律如此。如果認爲無明沒有行等結果,不會生起行等,那就是損減果。
“增益用者,執無明等于生行等有別作用。”假如執著無明生行之外還有其他的作用,就屬于增益執。
“損減用者,執無明等于生行等全無功能。”如果執著無明等不能産生行的功能,就屬于損減執。
“若無如是叁增減執,應知彼于緣起善巧。”對十二緣起,從無明生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乃至生緣老死,能夠離開增益執和損減執這兩種狀態,就可以正確認識緣起的道理。反之,就不能正確認識世界,會認爲有一個創造世界的能作者。但緣起法告訴我們,世界是緣起的,並沒有一個作者。所以,如實認識緣起主要在于破除“執作者”性。
乙六、處非處善巧
已說緣起義,處非處義雲何?頌曰:
于非愛愛淨,俱生及勝主,得行不自在,是處非處義。
論曰:處非處義略由七種不得自在,應知其相:一于非愛不得自在,謂由惡行雖無愛欲而墮惡趣。二于可愛不得自在,謂由妙行雖無愛欲而升善趣。叁于清淨不得自在,謂不斷五蓋不修七覺支,決定不能作苦邊際。四于俱生不得自在,謂一世界無二如來、二轉輪王俱時出現。五于勝主不得自在,謂女不作轉輪王等。六于證得不得自在,謂女不證獨覺無上正等菩提。七于現行不得自在,謂見谛者必不現行害生等事,諸異生類容可現行。…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